扭转表达思维,开掘深度习作的通道

    郑志刚

    基于习作视域下的生活,需要穿越生活资源外显的表象,直抵其蕴含的丰富内涵。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总是一味强调描写真实生活,这本身无可厚非,但习作是否就是对真实生活不加选择、毫无提炼、原封不动地照搬呢?殊不知,如此写出来的文章更多是随波逐流的人云亦云,是烦冗生活的机械翻版,生活的美和活力被非核b的元素冲淡,活生生的“我”也消失殆尽。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众多,但思维瓶颈无法突破,可谓其根本。因此,作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习作方法的“炫技”维度上,更需要触及学生的内心和思维,针对学生当下的认知做好点拨与突破,让习作朝着言语思维的深处迈进。

    一、透过显性寻内核,有效突破浅薄思维

    习作思维的浅薄往往集中体现在围绕着一个显性资源死缠烂打,表达着“正确的废话”,为了防止被既得资源牵着鼻子,教师要将学生的思维从浅表向纵深拉伸,尝试着转变关注的视角,在曲径通幽之处解构既得资源,避免“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的尴尬。

    部编版五上第三单元习作训练的主题是缩写故事,充分运用摘录、删减、改写、概括等策略,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让故事更精简。笔者以本单元中《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为载体,组织学生改写时,有学生将王母娘娘塑造成为铁面无私、法不容情的高大形象,这显然是与原文创作的初衷背道而驰的。但如何让学生从既得的浅薄体验中走出,揭露出王母娘娘“秉公执法”的虚假面貌呢?笔者引导学生转变改写的视角,有的以织女为线索人物展开缩写,有的干脆将自己看成牛郎,尝试运用第一人称进行缩写,借助文本角色的维度感受天庭制度的不合理以及王母的心狠手辣,从而让缩写与文本内容形成一脉相承之势。

    二、透过相似寻相异。有效突破趋同思维

    由于小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在思维运转的初始阶段,常常会不自觉地陷入趋同思维的窠臼之中,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感受的基础上,借助促发质疑、相机追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将原本趋同的感受不断细化,捕捉其客观存在却没有察觉到的不同感知,从而为学生突破惯有的趋同思维助力。

    如部编版四上习作4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神话人物,以“我和______过一天”为题写一篇想象类的神话故事。大部分学生居然都选择了孙悟空。对象如此单一、笔者没有干涉学生的自主选择,而是追问:为什么要选择孙悟空?在探寻理由时,想象的方向进一步细化:“我”要和孙悟空度过怎样的一天——笔者希望学生能在细化情境中,讓人物经历完全不同的境遇:你打算让孙悟空运用什么本领?用这个本领能攻克你们遇到的什么困难?……

    如此质疑追问,原本趋同的思维逐步开始分叉,异质点越发丰富、细化。虽然选择对象相同,但写出来的作文却别具一格,趋同思维被有效突破。

    三、透过固有寻独特,有效突破惯性思维

    惯性思维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场景的多次呈现,形成视听感受的认知合理感,最终导致潜移默化的庸常化体验。扭转学生的惯性思维,就需要改变资源的关注方式,从原本笼而统之的感知转变为细致的关注,捕捉有价值的细节,在体验反差中扭转惯性思维。

    还以“我和______过一天”为例,面对孩子所选择的神话人物,笔者发现学生的习作都是选择和正面人物合作,居然无一不同。为什么不能选择反面人物,与其来一次交锋呢?这主要是受惯性思维的影响。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状态入手:假设生活中可能遭遇的困境是由某一反面神话人物造成的,我们该以怎样的方式度过与其交锋的一天呢?

    从生活的遭遇入手,从关注细节入手,巧妙地推动了学生内在思维的翻转,这对于突破学生的惯性思维有着重要的意义。

    言语即思维,习作的受阻即思维的受阻。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真实习作状态下的瓶颈,针对心理和思维进行调试、点拨与引领,实现从浅薄、趋同、惯性思维向深度思维的迈进。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