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参数几何题解法的探究与启示

陈钰辉
摘 要:几经锤炼的中考题特别值得研究,通过对2016年厦门市中考数学一道典型试题的探究,一方面分析多参数几何探究题的一般方法,即通过审题,借助几何直观,做到整体把握题意,确定合理解题的方向,选择灵活解题的方法,设计简洁的解决程序,各个环节相互配合,从而有力破解解题思路.另一方面,引导和改进解题教学,既要扎实基础训练,又要对历年的考题分门别类,以能力为导向,分解能力要素,加强变式教学.
关键词:中考;多参数几何题;解题;教学
选取有代表性的中考题进行深入研究,引导教学和训练,对初中数学教师而言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本文将通过对2016年厦门市中考数学第25题的解析,试图揭示解答几何探究题的一般规律,改进解题的教学.
1 题文内容
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点A(1,m+1), B(a,m+1),C(3,m+3),D(1,m+a),m>0,12 试题解析
本题是在坐标平面下有关四边形的探究题,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简洁地解决问题,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考生普遍反映此题很难,无从下手,搜索网页中相关内容,包括教师们在数学讨论群中的反馈,也都觉得难度很大,所能看到的解答过程大都繁杂,明显背离了试题的考查意图.那么,这一道题究竟难在何处呢?
本题的难点之一是变量多,抽象性强,思维层次高,思路难觅,使得不少同学不知所言,不解题意.但这正体现了探究题的特点,要求善于探究发现,总结规律.因此,此类问题解答的基本思路是将一般问题特殊化,先解决特殊化了的问题,再将结论推广到一般的情况.
难点之二是数形结合的思想的运用,既要以形助数,比如通过图形直观探讨解题方向,直观得到图形的性质,以及由三角形面积关系求值等;又要以数助形,比如通过点的坐标判断线段AD、AB的位置关系,判断点P的位置,以及通过计算进行推理和探求等.
难点之三,对于面积相等关系的处理方式,显然不会是让我们作大量的运算,而是应该进行化归与转化,合理简洁地解决问题,体现思维的灵活性和探究性.
思路分析:
2.1 把问题特殊化,解决当m=0时的情况
题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点A(1,1),B(a,1),C(3,3),D(1,a),1简解:如图2,
①AD∥y轴,AB∥x轴,且AD=AB.
②直线AC是一、三象限角平分线,所以AC平分∠BAD;点P在AC上,所以P到AD、AB距离相等;所以△PAB与△PAD面积相等.
③由S△PAD=S△PBC得S△PAB=S△PBC;因为△BAP和△BPC的底AP、PC在同一直线AC上,高相同,且面积相等,所以点P为线段AC中点.
④由A、C的坐标易得中点P的横坐标为2.
2.2 研究m≠0的情况,即中考的原题
当m≠0时,相对于m=0的情况,是把特殊的问题一般化,实际上是将整个图形向上平移m个单位,因此平移后图形的形状、大小保持不变.与m=0时类似,易求作为线段AC的中点P的横坐标为2.
具体过程如下:如图3,
① ∵A(1,m+1),D(1,m+a), 横坐标都为1,
∴AD∥y轴。同理AB∥x轴.
② ∵C(3,m+3),∴点C到AD的距离为3-1=2,点C到AB的距离为(m+3)-(m+1)=2,两距离相等.
∴点C在∠BAD的平分线上.
同理,点P到AB、AD的距离都为n-m-1,因此,点P在∠BAD的平分线上.
∴点P在线段AC上.
③ ∵AB=AD=a-1,且点P到AB、AD的距离相等,
∴S△PAD=S△PAB ,又已知S△PAD=S△PBC ,
∴S△PAB =S△PBC .
∵△BAP和△BPC的底AP、PC在同一直线AC上,高相同,
∴点P为线段AC中点.
④ ∴ 点P的横坐标n-m=■=2.
2.3 答题失误分析
(1)不理解参数、字母的含义
多参数的问题尤其考验学生们的符号意识的水平,解题时要从数和形两个角度把握字母、参数的意义.从数量上说,字母代表的数具有一般性,字母代表着规定范围内的任何一个数;从图形的意义上,不少参数具有几何意义,比如点(1,1+m)(m>0)的几何意义是将点(1,1)向上平移m个单位,点P(n,n)(n>0)表示点的横纵坐标相同,在第一象限的角平分线上等等.多参数的问题,尤其需要理清参数间的关系,确定主元,理解参数取值的变化在数和形方面的意义.
(2)缺乏几何直观的意识
比如,不能直观观察、猜想出AD、AB平行于坐标轴,AC平分∠BAD,点P在AC上等信息,探究到简洁的解题方向.在证明点P在直线AC上时,用的是代数的方法,证明点P的坐标符合直线AC的解析式,运算量大.
(3)解决问题的方法单一,思维的灵活性不足
比如,对于条件,有些同学直接用它来列方程求n-m的值,显然运算量非常的大,能够善终的很少.如果能把條件灵活地转化为点P是线段AC的中点,本题将迎刃而解.
(4)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方法的训练,过程紊乱
3 对教学的启示
3.1 对解题的启示
分析题目的过程一般经历“分析解题条件→探究解题方向→选择解题方法→设计解题程序”等步骤.对于多参数“解析几何”类型的探究题,每个步骤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1)分析解题条件
每个题目都自成系统.首先要逐字逐句理解题意,理解每个条件和问题在数量和图形方面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把各条件综合起来,理清各条件之间的关系,实现对题目的整体把握,这是解题的先决条件.
通过层层设问,引导思考,是理解题意的基本方法。比如,A、B、C、D、P都是动点,它们的坐标各有什么特点?常数代表的数量和位置特点是什么,变量代表的数量和位置特点又是什么?在平面上各个点之间的位置关系怎样?四个点围成的四边形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如何?点和四边形是怎样运动变化的?等等.在回答这一系列有着内在关系、自发涌现的问题中,题意就逐渐明朗起来.
对于运动变化的图形,我们通常选取一个特殊的位置,化动为静,先研究静态下的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进而研究其运动变化的规律,探索变化中保持不变的性质.在这过程,注意数形结合,观察猜想验证,充分运用几何图形的直观性.比如,当m=0时,图形处于一个特殊的位置,这时,AD∥y轴,AB∥x轴,且AD=AB,A、P、C共线且在第一象限的角平分线上,由面积关系,可确定P的位置在线段AC的中点上;当m≠0时,图形的变化规律是整体向上平移了m个单位.
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对题目就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2)探究解题方向
当我们对题目有了整体的把握之后,需要梳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关注隐含的、特殊的条件,分析问题与条件的关联,借助几何直观,确定合理明了的解题方向.
本题中,要解决的问题是求解n-m的值,也就是求点P的横坐标,反观条件,A、C的横坐标已知,只需确定点P是线段AC的中点就可以了.当然,如果关系复杂,也可通过列关于m、n的方程求值.这样,求解的方向就确定下来了.
(3)选择解题方法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方法运算量思维量可能大相径庭,思维品质也不尽相同.比如,如何证明点P在直线AC上?如何证明AC平分∠BAD?如何使用条件 ?这些问题如果使用代数的方法,即解析法,则运算量很大,很少能做完整,如果运用几何的方法,就显得简洁明了.不同方法的选择,体现了思维批判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不同的品质.
(4)设计解题程序
最后,需要设计解答过程的先后顺序,做到符合逻辑,先易后难,先合后分,使得解答过程层次清楚,条理分明,步骤合理.
总之,对于解析几何探究题,通过审题,借助几何直观,做到整体把握题意,确定合理的方向,选择灵活的方法,设计简洁的程序,各个环节相互配合,从而有力破解解题思路.
3.2 对解题教学的启示
(1)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这是解好综合题、探究题的基础.
比如,要解决本题,就需要具备熟练解决以下基础题的技能.
①已知点A(1,m+1)和点D(1,m+a),求A、D两点间的距离和直线AD的方程.
②已知点A(1,m+1)和点B(a,m+1),求A、B两点间的距离和直线AB的方程.
③已知点A(1,m+1)和点C(3,m+3),求直线AC与直线x=m+1的夹角,直线AC与直线y=1的夹角.
④求点P(n-m,n)到直线x=m+1和直线y=1的距离.
⑤已知点A(1,m+1)和点C(3,m+3),求AC中点的横坐标.
⑥已知AP平分∠BAD,AB=AD,求证:S△PAD=S△PAB .
⑦已知△ABC中,P为AC边上的一点,若S△PAB =S△PBC,求证:P为AC中点.
⑧已知点的坐标,求直线方程,等等.这些基本技能的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平时要充分使用课本习题,加强变式,熟练掌握基本技能.
同时,熟练掌握直线、角平分线、三角形、四边形、平移等相关的基础知识,数形结合、化归转化等数学思想,积累观察、猜想、验证、动手实践、反思质疑等数学活动经验.
(2)掌握分析和解决探究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综合题、探究题不是基础题的拼盘,而是具有内在结构的有机整体,解决探究题与解决基础题有着本质的不同,需要在解题实践中不断摸索提炼,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的策略、方法,并体验方法的多样性,把能力提高到新水平.
①训练量要充分.我们反对刷题,反对题海战术,但是,一定量的有效训练则是必要的.如果训练不充分,能力水平达不到,即便是曾经练习过的类似题目也未必能够解答得出来.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②以提高探究能力为重点,分门别类,加强变式教学.近年来,厦门市中考含参的解析几何类的问题每年都考,能力要素和层次也大抵相当,比如:
题一:(2013年中考倒数第三题,本题满分6分) 已知点O是坐标系的原点,直线y=-x+m+n与双曲线y=■ 交于两个不同的点A(m,n)(m≥2)和B(p,q),直线y=-x+m+n与y轴交于点C,求△OBC的面积S的取值范围.
题二:(2014年中考倒数第三题,本题满分6分)当m,n是正实数,且满足m+n=mn时,就称点P(m,■)为“完美点”,已知点A(0,5)与点M都在直线y=-x+b上,点B,C是“完美点”,且点B在线段AM上,若MC=■,AM=4■,求△MBC的面积.
题三:(2015年中考倒数第三题,本题满分7分)如图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2,n),B(m,n)(m>2), D(p,q)(q 可见,2016年的这道中考题与2015年的解几题一脉相承,是在前几年基础上推陈出新,因此,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以能力为导向,分解各个题目考查的能力要素,加强变式训练,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反之,如果只是机械重复的训练,练得再多也将是收效甚微.
相关文章!
  • 改进演示实验,提高演示实验教

    曹雪梅众所周知,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的灵魂,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教学实践证明,化学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

  • 素质教育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杨天摘要:进入21世纪之后,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而在职业教育中,许多学生和家长错误的认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就

  • 质谱法测定水中溶解氙的含量及

    李军杰+刘汉彬 张佳+韩娟+金贵善+张建锋<br />
    <br />
    <br />
    <br />
    摘要 利用设计的一套水样中提取并分离Xe的装置,与稀有气体质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