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经营精神的若干思考

胡丽萍 黄文彬
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已经深刻影响着大学的发展,在经费没有实质性增长的情况下经营精神在大学中也越发得到体现,几乎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所有大学实现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近年来大学出现的一种世界性共同特征。
一、大学迫切需要鲜明的经营精神
产生与形成于特定时代的大学经营精神,正在不断地变化和完善。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特征日趋鲜明的时代背景下,特别是伴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发育成熟和高等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现代大学再也不可能依旧守护着传统的“象牙塔”而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迫切需要确立和建构必要的理性的经营精神,这已成为大学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期望相一致、与教育规律相符合、与时代发展相合拍的大势所趋、潮流所向。
经营,也是大学谋求自身发展、发挥功能、做强做大的必然选择。总体来说,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投入产出的效益很高。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资源配置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大学经费基本上是采取政府统包、统分、统管模式,缺乏经营的认识和提法,缺乏经营精神的指导与统领,大学几乎从来就没有破产的压力;在实践中,很少从经营的角度去关注大学的投入产出,即使有也只是局部性的、萌芽性的、经验性的、非理性的,只是一个初步表征而已。
大学经营精神作为一种思想、一种意识,在于时时处处从“经营”的角度来考虑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在目前教育经费短缺的条件下,大学发展迫切需要借鉴企业组织经营方略。治理好大学,经营运作方式有助于充分发挥大学功能,跳出以往狭隘的“操作管理”的思想束缚,最大限度地利用和配置学校有限的资源,尽可能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效率、效能,促进大学优质高效运转,并以此为社会作出更大、更多、更好的贡献。大学经营精神,作为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倘若用来衡量办学是否成功和办学绩效的大小,这种变革能量将会产生深远而持久的作用。
二、大学经营是一个系统的概念
大学经营是一个丰富的命题。它不是在象牙塔里构建的大学运行理想模式,而是对办学行为的一种实然性的解读。它既包括对大学的整体筹划营谋,又包括在经营管理统领下的大学整体实力提升;既是一种站在长远愿景上的宏观经营,又是一种眼前利益下的微观经营。同时,必须要从大学管理变革的具体情况出发,在变革的实践中不断揭示其本质特征,在动态的发展中进一步丰富其内涵。
大学经营也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类别性。现代大学的需求日趋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这为大学积极寻求多样、高效的服务提供了最可靠的动力来源。每所大学在不同的时期和发展阶段,其经营的重点、视角和方法并不完全相同。大学经营精神,既可以囊括于一所大学的整体办学理念之中,又存在于每一位学校领导、教师的日常行为之中;既可以指整个大学的经营思想,又可以指具体事务的经营行为。可以说,经营与大学之间已构建起一种新型的共生性关系。
大学经营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借鉴企业成功经营所运用的工具、观点、方法、技术,如SWOT分析、品牌、策划、投入产出效益分析等,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绩效责任的重视、社会回应能力的增强等,更好地实现育人本质,追求教育理想。成功的大学无不把定位以及塑造、维护和扩张品牌视为办学的生命与核心内容,对办学理念、学校文化、个性特征等大学经营内涵的提炼,甚至对校园环境、学校名称、标志等视觉体系进行设计,系统打造一所大学的品牌形象,包括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等,以此获得社会、政府、师生和用人单位的认同。事实上,大学经营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只不过以前高等教育机构大多淡泊于“经济”理想,更专注于“学术”,追求或倾心于“伦理”思想。始建于1965年的英国沃里克大学,是现代社会将企业经营理念和精神运用到大学建设中的成功范例。
一个社会不追求效率必然陷入停滞、落后的状态,任何一个社会组织,都会把追求效率作为一个目标。大学经营是大学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根据自身价值取向,按照所处时代经济社会运行的机制和规律,构建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控制体系等教育教学管理系统,调整和修正大学与社会其他组织的关系,使大学真正成为经营主体,在开放的国内外市场中博弈并取得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活动与过程。大学经营讲究成本、效益,归根结底是为了提供更好的学校教育服务,不同于计划经济框架内“照章行事”的管理。大学经营意味着大学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发展目标定位,不断优化大学内部管理机制,自主进行管理。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追求如何以尽可能小的投入获取学生最大发展的最佳方式,是为教育目的服务的有效手段。从经营切入,不仅可以更好地把握大学的本质、功能、规律,而且能更好地理解大学发展规律如何制约和支持人们对大学的认识、理解与追求。正如有学者所言,经营具有区别于单纯职能型管理的一种新机能,即战略性、综合性总体管理机能,它不局限于眼前一时一事的效益,而更加着眼于长远的全局性效益。
三、大学经营并不等同于市场化、产业化
大学经营虽早已在具体运作中被自觉或不自觉地实践着,但由于观念认识不到位等种种因素影响,缺乏对大学经营现实的正确把握和理性认识,往往会盲目地、片面地理解,甚至是曲解。
不可否认,大学经营毕竟是市场经济体制影响下的直接产物,如果运用不当,实施偏误,很容易陷入经济“利润”的怪圈和歧途。这也是在办学实践中,之所以要按照必要的政策引导支持和运用法律制度予以保障的重要原因。
现代意义的经营是一种经济行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再只是赢取利润的专用代名词,已不完全局限于企业等商业性组织。大学经营,不是向学生家长高收费、兜售知识和文凭等赚钱行为,也不像是一些学者主张的把学校当成“一所将原材料制成各种产品以满足各种生活需要的工厂”。鉴于此,大学经营,不能完全亦步亦趋于企业经营,更不能简单地加以复制或翻版,完全移植市场机制,等同于所谓的教育“市场化”、“产业化”,把教育完全视为彻头彻尾的经济来抓,只重效率,不顾公平,而是必须要结合大学的本质和特点适度渐进地引入,科学地进行经营。
大学经营,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的“双谋”价值取向。大学里的每一种资源,都可以看作是能够为大学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源泉。大学经营,不完全是一种新生事物,确切地说,这是一场思想观念上的革命,是一种办学方式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大学经营要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理性精神和追求效率意识中起步、规范和运作,逐步走向独立和成熟。
四、大学经营重在过程
大学经营不是一个状态量,而是一个过程量,不仅仅在于厘清大学的经营主体,更应分析如何经营的问题。经营是谋求效益的最大化,不仅指经济效益,而且包括社会效益。
大学经营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大学经营与企业经营不完全一致,其投入产出的内涵要丰富得多,不能简单地进行量化和直接测考;过程也复杂得多,更侧重和突出经营的手段性,强调的是人们价值目标的实现程度。大学经营重在过程,需要使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大学内部资源配置、整合的过程,向大学内部的微观层次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真正从微观控制、政府主导中解脱出来,逐步转向集经济、法律、行政为一体的契约式管理,重新认识大学内部构成,运用营销策略关注市场需求和期望,通过声誉的建立、用户满意、绩效责任等全方位经营好大学。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经营,还是改善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现代大学运营基准,对大学的运行体制机制进行根本性的重新思量和彻底变革的过程。
大学经营,是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概念,体现于办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譬如,理念是所有办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宗旨,作用在于对外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对内统一思想,引领和指导行动。生源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大学的生存与发展,也是大学经营的基础和条件;教学是大学经营的中枢环节和核心内容,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意识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后勤服务是教学核心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支持和保障,是学校经营的基础性环节;毕业是一所大学经营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既可以看作是教育教学服务生产过程的结束,又可以看作是下一个循环的开始。
五、大学经营关键在于校长的经营意识和经营能力
大学经营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经营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门生动的综合艺术,经营者必须充分认识经营的价值。
大学经营关系到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面临着更多的资源获取、市场竞争等多重压力,不仅具有效益性,而且还具有多变性和风险性。大学经营的效益不仅在于追求最小投入、获取最大产出的经济目标,而且更在于追求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社会目标;不仅涵盖投入产出的数量对比关系,而且还包括质量、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要求。
勿庸置疑,大学经营离不开优秀的经营主体。作为大学最高行政权力的校长,是大学经营的最主要主体,对大学经营负有特殊的责任,其经营管理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其所在大学在高等教育资源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大小,因此大学的有效经营离不开大学校长经营意识的增强和经营能力的提高。同时,大学校长的经营意识和经营能力也直接影响其所在大学内部行政组织的有效运行,以及其他行政人员能力和潜力的开发、利用。优秀的大学校长不一定是享誉国内外的学术大师,但必须是优秀的经营管理专家,既懂得教育规律,又懂得市场经济规律,这也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呼吁大学校长职业化趋势的主要原因。
六、大学经营的准则在于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大学经营在于追求教育理想与直面现实的有机统一。实现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营销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理论在大学领域的有机融合,迫切需要从实践中获取科学的指导和必要的规范,以灵活应对、准确把握新问题。
大学经营是以市场经济的存在为前提,以教育规律为根本,以资源经营、营销管理等为手段,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积极主动调整大学体制与机制,探求实现教育目标的现实之路,是对大学整体发展的筹划谋略。其属性决定了其运作方式既有不同于企业和政府的一面,又决定了与企业、政府具有某些相同的一面,管理过程中需要借鉴、移植、演绎企业与政府的先进经验,这是其本质属性所在——吸纳、整合、创新。
大学经营的本质在于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和寻求一个最佳平衡点,并且要求优先考虑社会效益的长远利益,大学的社会效益永远比经济效益重要,长期效益比短期效益重要,质量比数量重要。鉴于此,我们必须科学运营并加强高等教育质量有效监控和考核的指标体系,这就是指导大学经营的基本准则。■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责任编辑:蔡桂兰]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