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雯的判词与阿Q的案卷

    石国江

    【摘要】伏笔是常见的写作手法。在《阿Q正传》中,鲁迅先生多处运用了这一写作手法,体现了其作为小说巨匠的精心与高妙。

    【关键词】《阿Q正传》;伏笔艺术;写作手法

    卡尔维诺说:“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永远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也许就是这样的经典作品。每次重读它,我们都会有因阅读的心境与目的的不同而带来如初读时的惊奇与发现。

    “我的文章……是挤出来的”

    据鲁迅《〈阿Q正传〉的成因》一文,孙伏园在晨报馆编副刊工作时,邀请鲁迅给晨报副刊“开心话”写专栏。鲁迅写得很慢,孙伏园善于催稿,笑嘻嘻地说:“先生,《阿Q正传》……明天要付稿了。”这样持续了两个月左右。读者会疑虑:“开心话”这样的低俗类连载性质的娱乐文字,值得去研究小说的伏笔艺术吗?或许是作品里思想的光芒太吸引人,迄今为止,学术界很少有人去研究这一小说的艺术手法。

    其实,鲁迅并没有随便写文字,而是依照习惯为文。他说:“我的文章不是涌出来的,是挤出来的。听的人往往误解为谦逊,其实是真情。”小说的序发表在开心话一栏,但经典的作品,不管发在什么地方,都挡不住它的锋芒。孙伏园看了序,预感小说的不平凡,自然就把第二篇移到“新文艺”一栏里。当时鲁迅并不忙,一周一篇的“新文艺”连载小说,可以推测他是花了较大精力来创作《阿Q正传》的。它实在是呕心沥血之作。既然如此,《阿Q正传》就经得起细读琢磨,研究它的伏笔艺术也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

    阿Q死了谁人怜

    伏笔是常见的写作手法,简言之,就是上文为下文的暗示,如《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副册”判词第一首:“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此词为第七十八回晴雯的死埋下了伏笔,她的死因是毁谤,为什么有人毁谤?是因为风流灵巧招人怨。

    最好的伏笔,是读者无法轻易觉察到的,它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经典小说的开头,历来为人注重品味,如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许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蒂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弄得人迷离恍惚,重读时觉得它妙不可言。鲁迅《阿Q正传》的开头,也别有一番深意:我要给阿Q做正传,已经不止一两年了。为什么要给他专门作传?又为何要等上不止一两年?等了几年?读完小说,你也许会有很多想法。表面上看,是因为阿Q身份特殊,难以下笔,光查名字都等了八个月,可见了解他时间之久。实质是因为阿Q他给人印象太深刻了,他是国民的代表,时代的见证人,于是早就想给他作正传了;第一段最后一句“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照应此句。

    序中有明显的伏笔的一句是:只有托一个同乡去查阿Q犯事的案卷,八个月之后才有回信,说案卷里并无与阿Quei的读音相近的人。“阿Q犯事的案卷”一语预示着整个故事的发展情节。结局是阿Q稀里糊涂地被人当作强盗小偷草草结案,把总无非是想把他作示众的材料,杀一儆百的罪犯而已。说案卷里并无与阿Quei的读音相近的人,在当时乱烘烘的环境里,是合乎情理的。再说阿Q画押时只是一个像瓜子状的半圆图形,根本就没有署名,哪来名字。细读文本,原来小说貌似写开心故事,但其实一开篇就荒诞,字里行间蕴藏悲剧意味。

    草蛇灰线话“造反”

    小说是情节跌宕起伏、流动发展的艺术,无论哪个环节的设置出现哪怕极细微的不和谐,文学整体感也要受到影响。经典小说,它应该禁得起吹毛求疵的文艺批评。

    关于《阿Q正传》的情节,特别是阿Q革命和“大团圆”这两个情节,自小说连载始,就有人觉得“太过”。对此,鲁迅自己也曾申辩说,“据我的意思,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我的阿Q的运命,也只能如此”,“其实‘大团圆倒不是‘随意给他的”。从文本上分析,“革命”与“大团圆”的发生,其实作者对主人公作了性格的铺垫,也写了很多伏笔。

    对未庄人来讲,“革命”有个同义词——造反,“造反”一词小说多次提及。《恋爱的悲剧》一章,阿Q求爱不成,逃回土谷祠,地保连夜赶来,劈头盖脸一句话:“阿Q,你的妈妈的!你连赵家的用人都调戏起来,简直是造反。”一语道破天机,造反,这个词第一次与阿Q扯上联系,于乡下人看来,是大逆不道的事情,理智的人不到忍无可忍是一般没有人愿意这样做。调戏赵家的用人,或者说向吴妈求爱困觉,甚至是调戏小尼姑,阿Q都表现出他有一点神经质。阿Q的行为和心理从来都是心血来潮型,这为他在第七章的突变埋下伏笔。阿Q“以为革命党便是和他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殊不料这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因为他生计又出现问题,再是午间喝了两碗空肚酒,醉得飘飘然,于是他神经质的毛病又起,得意之余大声嚷道:“造反了!造反了!”从字面到实质,阿Q革命顺利成章,小说的伏笔艺术可谓巧妙之至。

    “女人是害人的东西”

    阿Q的人生路程突变,主要与两个女人有关。没有她们,他也许能快乐地过完屈辱一生,就因为那天他被假洋鬼子打了后,小尼姑不知从哪里冒出,凭空而来。她被阿Q欺侮后,报复性地骂了一句:“这断子绝孙的阿Q!”本来阿Q对他的未来很有自信,“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可是小尼姑的一句话,暗示了他的人生结局。阿Q因手指腻想女人,求爱不成,败坏名声,导致他无法在未庄立足,只能到了城里成流民变小偷,最后被人栽赃,冤枉成小偷被公开枪决。到临死时,阿Q好不容易喊了一句“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可是话又没喊成功,只有省略号,可见他二十年后可能什么也不是,真的断子绝孙,永无翻身之日,一语成谶,晦气之至。

    如果说小尼姑的出场是神来之笔,那么吴妈这一人物的设置则是用心良苦。第七章《革命》里,阿Q革命理想里关于女人一节,有“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哪里”一句伏笔,谁知在《大团圆》,阿Q被游街去法场,在路旁的人丛中发现在城里做工的吴妈,照应前文,小说人物的安排做到了滴水不漏。阿Q正因为看到她,感觉才“很久违”,忽然觉得自己没有志气,思想的旋风再一次刮起,他想唱戏,唱一曲堂皇的戏……喊口号,引得人丛中发出狼嚎一般的声音。在喝彩声中,轮转眼睛去看吴妈,但吴妈没有看阿Q,却在出神地看兵们背上的洋炮。阿Q的初恋是多么凄凉心酸。小尼姑的一句话,小孤孀的冷漠无情,阴差阳错地使平凡的阿Q成枪下的冤魂。应验了第四章所说的一句话:“即此一端,我们便可以知道女人是害人的东西。”我们不得不赞叹鲁迅小说《阿Q正传》伏笔艺术的高妙。

    卡尔维诺道:“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重读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你或许会深有同感。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