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双创”平台孵化机制研究

    陈洁

    摘? ? 要:虚拟研发组织理论为高校“双创”平台孵化提供理论依据并廓清孵化机制,有助于高校“双创”平台建设,进一步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虚拟研发组织与“双创”平台存在的耦合性使其成为高校“双创”平台孵化的理论依据,而“双创”平台向虚拟研发组织演化成为重要的孵化机制,其演化路径是多元核心设计、网络生态建设及动态管理规划。

    关键词:虚拟研发;高校;双创平台;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0?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7-0066-03

    “双创”平台是我国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落地实践。如何建设“双创”平台,一是有学者从参与主体角度开展研究;二是以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依据进行“双创”平台建设;三是对其政策机制的研究。还有学者聚焦创意平台建设,指出要重视建设过程中的社会大众、企业、政府等的四方参与[1]。总之,已有关于“双创”平台建设的研究普遍带有框架结构式的烙印,能够较为清晰地给出“双创”平台的构成要素甚至是政策、机制等规范性要素,但也缺乏理论指导下的系统性研究及存在孵化机制不清、建设内容不明的问题。对此,本文充分考虑作为组织形态存在的“双创”平台的本质特征,引入虚拟研发组织理论,对高校“双创”平台孵化机制进行系统性研究。

    一、“双创”平台与虚拟研发组织

    “双创”平台是由服务于创新创业要求的多要素构成的环境系统,从组织形态的角度来看,就是要明确作为一定组织存在的“双创”平台的外在表现,即“双创”平台的组织结构和行为方式。其中组织结构又涉及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权力关系、主要功能、价值取向、组织目标等具体内容,从类型上按照是否动态可变原则可划分为静态组织结构和动态组织结构[2]。“双创”平台行为方式是孵化过程中拟采用的方法或建设的路径,一般分为组织层面或个人层面。首先在组织层面,是以高校为主体,以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为辅助,在“双创”平台孵化过程中所制定的政策、采取的措施等。其次在个人层面,是指参与“双创”平台孵化过程的有关人员在建设、入驻、治理过程中的行为规范及伦理。相应的组织结构和行为方式共同构成“双创”平台环境系统,也成为其孵化进程中的主要工作内容。由于入驻高校“双创”平台的单位性质并非全是已经注册成立的企业,还有学生社团、创新创业小组等非正式组织,因此,本文用虚拟研发组织而非虚拟研发企业一词,以求尽力涵盖高校“双创”平台的所有参与者。在产学研协同创新领域,虚拟研发组织被认为是重要的创新模式,虚拟式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借助现代网络技术,自主协商建立起开放、动态、协作的新型网络组织运行模式和虚拟研发平台,协同人才培养、研究开发、产业化等活动的网络化虚拟组织形式[3]。

    二、“双创”平台与虚拟研发组织的耦合性

    “双创”平台与虚拟研发组织存在孵化背景、组织特征上的耦合性,使得虚拟研发组织成为“双创”平台孵化过程中的重要机制。

    (一)孵化背景的耦合

    “双创”平台与虚拟研发组织在市场领域、技术领域、政策机制领域有相似的产生背景。一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在信息传输方面,5G网络加快布局;在技术应用方面,人工智能深度嵌入社会生活;在内容存储方面,区块链技术支撑分布式存储向去中心化转化;在运行机制与体制方面,大数据计算、算法推荐、混合现实技术等应用于管理过程中。二是技术推动下的创业市场和创新环境出现新的变化,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以创新创意产品为主的市场生命周期越来越短[4];以小微企业为代表的新兴创新创业公司面临极大竞争压力,技术应用、人才培育等成为此类公司争夺的焦点,瞪羚企业不易出现;消费者方面,消费理念急剧更新,消费趋势呈现个性化、体验化、社交化、多元化的特征,线上购买、线下消费成为新趋势。三是政策机制领域,“双创”平台与虚拟研发组织都聚焦于创新,能够共同享受创新领域内的相关政策;在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方面,二者也可相互借鉴。

    (二)组织特征的耦合

    1.具有开放的组织结构。高校“双创”平台是高校内部组织,一般不具法人资格,更倾向于是高校下属的一个管理部门。“双创”平台所服务的创新创业单位一般以偶联关系存在,不具有系统的结构,关系松散而不稳定。虚拟研发组织,也是一种开放的组织结构,多数只存在于虚拟的網络世界。虚拟研发组织通过契约关系连接构成,可能来自不同地域,分属不同行业。因此“双创”平台与虚拟研发组织同时具有开放组织结构的特点。

    2.同属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双创”平台不仅是重要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也是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合作的重要抓手。“产学研”虚拟研发组织是虚拟研发组织的一种类型,又有学者在“官产学研”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官产学研”型虚拟研发组织,至此,虚拟研发组织因其开放的特点,能够发挥不同主体之间的优势,不再停留于创新实践的探索,而成为在新技术条件下创新组织发展的一种典型范式[5]。因此“双创”平台与虚拟研发组织同属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

    3.二者在多元特征上具有一致性。高校“双创”平台与虚拟研发组织在智慧投入、动态合作、跨界整合等方面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高校是智慧高地和人才高地,高校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突出优势就是智慧投入。虚拟研发组织的核心是研发,在具体实践中的表现就是对人才、技术的集聚。因此二者在智慧投入方面是一致的。关于动态合作,高校“双创”平台与虚拟研发组织在组织内外都存在动态合作机制和展现动态合作的特征。高校“双创”平台的参与者以在校教师和大学生为主,教师在“双创”平台中一般以一种兼职身份出现;学生由于受学制限制,在“双创”平台中是一种临时身份,会随着毕业离校而失去平台的支持。虚拟研发组织建立初衷就是为了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而建立起来的一种临时性组织,组织成员之间通过合同、协议甚至是组织约定联系在一起,彼此之间是一种临时性的合作关系。在跨界整合方面,高校“双创”平台涉及教务、就业、学生工作等部门,横跨多个学科,受校内多类制度约束。虚拟研发组织是一种无边界产业组织形态,虚拟研发组织的跨界还表现在跨专业、跨部门、跨企业、跨行业、跨地域等方面。

    三、高校“双创”平台向虚拟研发组织演化的路径

    虚拟研发组织的工作过程紧密围绕“虚拟”特征展开,主要表现就是组织的动态性存在以及工作过程的虚拟性。基于这一特征,结合“双创”平台的基本特点,“双创”平台向虚拟研发组织演化的路径是多元核心设计、网络生态建设、动态管理规划。

    (一)多元核心设计

    1.核心目标设计。虚拟研发组织的形成始于核心目标设计,止于核心目标完成,各成员围绕核心目标达到稳定状态,围绕核心目标进行分工合作,因此核心目标设计是“双创”平台向虚拟研发组织演化的关键点位。“双创”平台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对于具体目标,从国家政策指引的角度来看,“双创”平台是政策发布平台、新技术转让平台、投资来源平台、成果转化平台、融通发展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也是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但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角度来看,“双创”平台孵化的核心目标是强化创新

    创业实践[6]。因此,“双创”平台的建设、运行、管理要以强化创新创业实践为核心目标,在此基础上扩展目标内容,构建“双创”平台孵化的目标体系。

    2.核心载体设计。“创业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可持续创业的实现需要有效孵化的生境载体,实现创业过程与生态环境共生演进”[7]。“双创”平台生境载体要求既关注其孵化环境又注重载体培育。通常意义上的载体是一定的物质基础,这里的载体是指与高校创新创业环境相匹配的物质基础,例如创新创业空间、设备设施等。因此,“双创”平台核心载体来源于对高校内部创新创业环境深刻分析的基础上,科学评判所拥有的创新创业物质资源后的“环境+物质”的综合体。不同类型载体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功能是有区别的,因此“双创”平台核心载体一定是与高校创新创业环境相适应的优势物质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平台对创新创业的作用效果。

    3.核心优势设计。核心优势能够吸引创新创业单位或个人入驻平台,提高平台对外吸引力,从而保障“双创”平台运行,激发创新创业活力。高校作为“双创”平台孵化主体通过核心优势驾驭平台运行,对其进行深度管理,有效应对校外“双创”平台竞争。由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校、行业组织等主体构成的“双创”平台中,唯有高校集产学研创于一体,其中产即知识生产,学即专家学者,研即产品研发,创为创新思维,高校在以上方面优势突出但又并非均衡。因此,综合研判高校在产学研创各个环节中的突出优势,并将之内化为核心优势,加大资金、人力、物力投入,从而用于平台管理、应对竞争中。

    (二)网络生态建设

    网络是虚拟研发组织内外沟通的媒介,网络是虚拟研发组织内部联系的纽带,网络还是虚拟研发组织的形态。对此结合虚拟研发组织的特点,“双创”平台向虚拟研发组织演化的网络生态包括信息网络、知识网络和契约网络。

    1.信息网络。在信息社会,信息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围绕信息获取、传递、应用等信息活动嵌入生活各个领域,创新创业也不例外,信息成为制约创新创业开展的重要因素[8]。基于“双创”平台,由创新创业信息传受双方和创新创业信息渠道共同构成的信息传播网络,创新创业主体之间进行着形式多样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信息挖掘、信息交换、信息共享获取最新创新创业资讯,不仅促使创新创业主体快速进入创新创业过程,还将保障创新创业质量,提高创新創业成功率。“双创”平台网络建设,首先要重视信息载体建设,畅通信息传播渠道;其次要围绕财税政策、市场机会、行业发展、法律法规等创新创业急需信息加强内容建设;最后要加强信息管理,健全信息采集、传输、披露机制,构建信息网络。

    2.知识网络。“双创”平台首先是学生学习“双创”知识的理论平台,由关于创新创业知识的知识点构成,其次也是进行“双创”锻炼的实践平台,由因创新创业知识应用而连接在一起的人、物等构成。创新创业知识点、人、物共同构成“双创”平台知识网络。“双创”平台要充分利用高校知识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创业知识教育,将“双创”平台打造成创新创业教育传授和扩散平台。同时要加大创新创业知识应用,通过知识应用联系平台内外人与物,锻炼创新创业能力。

    3.契约网络。“双创”平台是由多元创新创业主体构成的平台,各主体以契约精神构成结构松散的组织。双创平台契约网络主要是指入住平台的创新创业主体与平台以外的单位形成的契约关系,即以信用为中心,建立起的一系列正式和非正式契约。“双创”网络平台应依托高校背景,帮助平台内创新创业主体积极建立、拓展契约网络,推动签订合作协议,维系合作人脉等。例如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广告学”课程通过校企共建“重点课程”平台与桂林校友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创新创业领域实现合作共赢。

    (三)动态管理规划

    1.动态准入与退出管理。动态准入管理不仅是设置“双创”平台入驻的门槛,更重要的是通过准入管理挖掘有发展潜力的创新创业单位,以入驻标准规范初创企业沿正确路径发展,以缩短企业成长周期,引向正确的创新创业方向,达到入驻前扶植的目的。动态退出管理不是“一刀切”模式的强制退出,是通过延伸“双创”平台服务范围,拓宽“双创”平台服务渠道的柔性退出。

    首先,制定动态准入标准,推动创新创业单位或个人分步骤、有序入驻。制定针对入驻主体资格审查的标准,例如对团队规模、团队构成、运营机制、投融资、创业计划等进行审核分析,依靠“双创”平台优势资源对不符合标准者给予专业指导,做好后续跟进工作。其次,强化过程考核,创新创业过程中允许试错,充分考虑创新创业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不以时间断面指标进行考核。设置多维可选考核指标体系,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不同模块及模块发展阶段内进行考核。再次,设置纠偏机制,针对创新创业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管控弥补,引入创新创业专家库,一对一研判纠正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失误。最后,实行柔性退出,对发展过程中不符合“双创”平台要求的创新创业单位经纠偏机制管控依然无效后,进入柔性退出程序。对退出“双创”平台的创新创业企业依然做好跟踪回访,进一步探索其回归可能,避免带来不利影响。

    2.运行过程的动态监控。构建常态化、动态化监控机制,“双创”平台要与创新创业主体共命运同发展,实现同频共振,即通过持续不断的监控,获取平台与创新创业主体共发展的实时信息,从而追踪“双创”平台建设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尤其是与创新创业单位相互匹配的状态,从而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和不可预料的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困难。在“双创”平台监控方面,要检视多元核心的发展和网络生态的变动,同时监控平台服务能力;在创新创业单位监控方面,要监控其变动趋势、运行状态、成长进程及所属行业发展态势等。

    作为一定组织形态存在的高校“双创”平台与虚拟研发组织之间存在耦合性,集中体现在孵化背景和组织特征两方面。因此,在高校“双创”平台孵化过程中引入虚拟研发组织理论就有了依据,而推动高校“双创”平台向虚拟研发组织演化即成为其孵化的机制,对此通过研究发现,孵化路径是多元核心设计、网络生态建设、动态管理规划。本文探讨了组织形态视角下的高校“双创”平台孵化机制,但由于构成组织形态的组织结构和行为方式只反映具体组织现象而无法涉及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抽象领域,例如孵化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价值观问题等,因此孵化机制中的抽象领域研究是今后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高锡荣,杨建.双创背景下创意训练平台的构建及应用[J].? ? 企业经济,2018,(5).

    [2]姚莉.建立DAI系统的组织模型[J].計算机工程,1997,(3).

    [3]王章豹,韩依洲,洪天求.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模式及其? ? 优劣势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2).

    [4]贾连锁,张京德.专利审查工作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实施的作用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4,(3).

    [5]张玉磊,邓晓峰,刘艳,等.高校型新型研发机构的运行? ? 机制研究——基于开放式创新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 ? 2019,(12).

    [6]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 ? 改革的实施意见[Z].2015-05-13.

    [7]张宝建.“双创”背景下企业孵化生态体系构建[J].中国? ? 科技论坛,2019,(3).

    [8]张秀娥,张宝文,秦鹤.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优化? ? 研究——基于三螺旋理论的视角[J].财经问题研究,? ? 2017,(5).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