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凝:智救廖仲恺 五骂蒋介石
江 风
何香凝是女中豪杰,一生意志刚强,大义凛然,敢作敢为,连陈炯明、蒋介石都畏惧她三分。历史上曾传颂她智救丈夫廖仲恺、五骂蒋介石的佳话。
(一)
何香凝,原名谏,又名瑞谏。写诗作画时亦署“双清楼主”。广东省南海县棉村乡(今属广州市荔湾区管辖)人。父亲是香港有名的大地产商。1878年6月27日(清光绪四年五月二十七日)何香凝出生在香港。兄弟姐妹十二人,她排行第九。
何香凝从小聪颖勇敢,富于反抗精神。她会爬树,经常和哥哥们在院子里比赛谁爬得高,大家都赛不过她,姐姐们更不用说了。她勤奋好学,7岁便再三要求入学读书,父母只得把她送进邻近的“女书馆”,后因家里给她施行“小脚手术”时,脚被烫坏了,被迫辍学。这时,父亲虽聘请教师在家里办了私塾,但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不准她入塾就读。她却买来书本,偷偷跟着哥哥们学了起来。碰到不懂的字,就在书本上做了记号,叫妇女佣人去问老师,有时则请哥哥讲授。通过学习,她懂得了不少知识,连父母都感到惊奇。她坚决反对缠足,把剪刀藏在祖先祭坛的香炉下面,每到夜静人深之时,便将自己脚上的缠足布剪去。再缠再剪,始终不屈。家里人没办法,只好由她算了。
1897年10月,经媒人介绍,何香凝同奉父命要娶“大脚小姐”的廖仲恺在广州拍结婚照。婚后,他们两人志趣相同,互相敬爱,感情甚笃。此时,廖仲恺因父亲在美国病故,经济拮据,便和何香凝寄居在哥哥廖风舒家屋顶阳台上搭的一间小屋里。他们在这间小屋子里研读诗文,抨击时政,倾诉救国救民的夙愿。
当时,许多有志青年,纷纷到日本留学,廖仲恺也有此愿,但苦于没有路费和学费。何香凝毅然将自己陪嫁的珠玉首饰卖掉,凑够了1000多元,于1902年秋,帮助廖仲恺东渡日本。两个月后,她自己也赴日本,先在补习学校学习日语,第二年初,考进东京目白女子大学,后转入女子师范预料。
在东京,何香凝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先后结识了革命青年苏曼殊、黎仲实、朱执信等人。在他们的鼓励下,她逐渐萌发了反清革命思想。1903~9月的一个晚上,她在中国留学学生会馆的集会上,首次见到了倾慕己久的孙中山,倾听先生的激动演说。几天以后,她同廖仲恺和黎仲实专程前往孙中山的寓所拜访。孙中山亲切地接见了他们,给他们讲解一定要进行反清革命的道理。此后,她还多次去拜访孙中山,聆听教诲,并接受委托,在留学生中物色有志之士,“结为团体,以任国事”。
1905年秋,孙中山由欧洲到日本,积极开展筹备成立同盟会的活动,因在旅馆开会不便,曾嘱黎仲实找何香凝商量,要以她家作为开会地点;为了安全,还须解雇女佣人。何香凝欣然同意。此后,她的寓所成了革命党人集会的场所和秘密通讯联络站。
在孙中山的指引下,这位女革命家在斗争的锤炼中成长起来了。
1922年6月14日,新军阀陈炯明为了反对孙中山进行北伐,诱禁了廖仲恺,并于16日公然炮轰总统府,背叛革命。在这关系到革命事业成败的关键时刻,何香凝,不畏强暴,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斗争。当时,她患严重的红白痢疾,住在医院。为了寻找孙中山及孙夫人,她带病四处奔走,并严词谴责陈炯明的部下,迫使他们给了她通行证和交通工具,次日,终于在永丰舰,为孙中山递信息、送信件和衣服,直到孙中山去了上海。在这期间,陈炯明部的师长洪兆麟来找她,要她带他和几个卫兵去见孙中山,要求孙不要打炮,并以释放廖仲恺为条件。她因考虑到孙中山的安全,坚决予以拒绝。
廖仲恺被捕后,囚禁于石井兵工厂。被囚后的第十天,她去兵工厂探望。当第三次去探望时,传闻陈炯明要杀害廖仲恺。她心急如焚,见到廖仲恺时,不顾持枪卫兵的阻拦,从廖手中接过一张纸条。她回去细看,原来是廖仲恺写的两首诀别诗,有一首是写给儿女们的,题为《诀醒女、承儿》;另一首是写给她的。在给她的诗中写道:后事凭君独任劳,莫教辜负女中豪。我身虽去灵明在,胜似屠门握杀刀。生无足羡死奚悲,宇宙循环活杀机。四十五年尘劫苦,好似解脱悟前非。
她含泪读着诗,决心不遗余力为营救丈夫而奔走。8月18日那天,她带病去广州白云山找陈炯明。正在开军事会议的陈炯明,看到何香凝,惊愕地站了起来,连忙让坐,并请她喝酒祛寒。何香凝把酒一饮而尽,愤慨地质问道:“仲恺有什么对你不起?你们说仲恺帮孙先生筹款,要把孙先生的荷包锁起来,就囚禁了仲恺。但仲恺何尝不在民国九年之时帮助你们呢?你们在漳州两年多,把孙先生在上海莫利爱路的房子抵押了几次来帮助你的不也是仲恺吗?难道只有帮助你才对,帮助孙先生就不对了吗?”“我今天来到,我也不打算回家,你把我砍成肉酱我也不怕。仲恺是杀是放,你今天一定要回答我。”
陈炯明拿了一封电报给何香凝,佯装囚禁廖仲恺与他无关,并说:“这都是部下做出来的,详情我不知道。”接着,他又假惺惺地写了一张条子,叫何香凝和龙荣轩去兵工厂,接廖仲恺来白云山。
何香凝看了条子,觉察出这不过是敷衍,并无释放之意,便把条子用力掷了回去,厉声说道:“我今天来,是没有打算回去的。人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但我相信将来会有价值的。对于廖先生,我也不一定要你们放他,但是,我一定要你们今天给我一个决断的答复,就是放他或者杀他。”这时,陈炯明的部下马玉航走过来劝道:“把廖先生放到白云山来就是放他了,你为何对总司令还发这么大的脾气。”何香凝火气直往上冲,提高了嗓门说:“这是明放暗杀。要放他就让他跟我回家去,要杀他就留他在白云山上。”陈炯明问:“你的意思怎样?”何香凝斩钉截铁地说:“你作事要磊磊落落,要杀仲恺就随你的便,要放他就叫他和我一同回家,不要解到白云山来,押上白云山是明放暗杀。”陈炯明白知理屈,加以孙中山已经离开广东,革命势力暂时对他没有威胁。他踌躇再三之后,终于下了释放令,并派龙荣轩、缪培南两人陪何香凝去兵工厂接廖仲恺回家。
他们回到家时已经很晚了。廖仲恺想留下处理执信学校的事。何香凝坚持认为陈炯明之所以放他,只是一时的良心冲动,说不定又会变卦,因而主张立即离穗。经再三劝说。廖仲恺终于同意。次日凌晨三时,他们一起乘船前往香港,然后转道去上海。
(二)
1925年,孙中山在北平病重,何香凝于1月4日前往侍病。3月11日下午,孙中山在弥留之际,紧紧地握着她的手,连喊三声:“廖仲恺夫人,我感谢你……”何香凝掩泪表示说:“我虽然没有什么能力,但先生改组国民党的苦心,我是知道的,此后我誓必拥护孙先生改组国民党的精神。孙先生的一切主张,我也誓必遵守的。至于孙夫人,我也当然尽我的力量来爱护。”3月12日,孙中山溘然长逝。何香凝在北平积极协助孙夫人料理丧事:4月底又陪同孙夫人到南京勘察墓地后去上海。在上海小住几天,便返回广州。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把攻击的矛头集中对准坚持三大政策的廖仲恺。何香凝坚决支持她的丈夫为捍
卫三大政策所进行的斗争。1925年8月20日,何香凝偕廖仲恺前往国民党中央党部(今广州市越秀南路93号)开会。当他们于上午9时40分走入党部大门口时,刚步上台阶的廖仲恺,即被帝国主义者和国民党右派收买的凶手所杀害。当时,子弹从她的头顶呼啸而过,她也险些丧生。廖仲恺遇难后,她悲愤至极,同时,也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关怀和慰问中,得到了莫大的安慰。她把“精神不死”四个大字,贴在自家的门口,表示要与国民党右派斗争到底。不久,她又激昂地表示:“苟利于国,则吾举家以殉亦所不惜。”这一事件,虽然使她受到很大的打击,但也使她更加看清了国民党右派的反动本质,从而坚定了她为捍卫三大政策而不怕牺牲的决心,促使她的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
何香凝在与国民党新右派的为首人物的斗争中,广泛传颂的是她柳眉倒竖,杏眼圆睁,五骂蒋介石的故事。
一骂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廖仲恺被害不久,国民党内以蒋介石、张静江、陈果夫为首的新右派集团,极力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他们阴谋策划一系列篡夺革命领导权的活动。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无中生有,借口共产党阴谋暴动,调动军警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及东山苏联顾问办事处和住宅,并逮捕了共产党员李之龙等人。何香凝闻讯,甚为激愤。她觉得应该肩负起死者的责任,澄清事实,解救对苏联友人的包围,才对得起孙中山和廖仲恺。当时全市武装戒严,市内交通断绝,她在没有口令的情况下,冲破重重阻挠,几次以大义和真理说通了岗哨的盘问,在钱局(即旧造币厂)找到了蒋介石。她含泪痛骂说:“总理死后,尸骨未寒;仲恺死后,血也未干,你不想想,苏联对我们的帮助很大,只有苏联,才可以帮助打通中国将来革命的出路前途,你昨夜那样对待苏联人,太背信弃义了。以怨报德,违背了孙先生的主张,使革命前途衰落,你将何以对孙先生?”蒋介石听了之后,马上打电话到司令部找韦东声,“命令包围苏联顾问办事处及住宅的军队全部撤退”。从这时起,何香凝已经看清了蒋介石的反动本质,预见到蒋介石日后必然走上背叛三大政策的道路。
二骂蒋介石制造4.12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制造了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何香凝闻讯,无比愤怒。就在政变发生后的第二天,她在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汉口特别市党部召开的大会上,发表了《蒋介石是反革命派》的著名演说。她指出:“廖先生时常说,反农工即反革命,现在蒋介石居然反农工了,居然反革命了。我在庐山时,曾对蒋介石说,将来总司令部门前一定能有很多反农工反共产的人来保护,须知廖先生即为扶植农工运动而死,你千万勿被他们利用。现在蒋介石却公然摧残工农了,我们怎样对付呢?就只有照廖先生说的话,打倒这些反革命派。”与此同时,她写信到各处去保释被捕的人员。4月22日,她和宋庆龄等40名中央委员、国府委员联名发表了“讨蒋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去此总理之叛徒,本党之败类,民众之蝥贼”。
何香凝在南京作短暂停留后,为解决仲恺农工学校的经费和保释广州被捕的共产党员,又赶赴广州。她在广州住了约半个月,然后来到上海。11月,蒋介石派人请她当他和宋美龄结婚的证婚人。因她对蒋介石背叛革命的行为不满,严词予以拒绝。
1928年初,蒋介石派朱霁青来上海,请何香凝到南京去。何香凝觉得这是最后一次劝诫蒋介石的机会,便不顾在港母亲的病危,毅然带了刘天素和罗衡作随员同往。到了南京后,她被安排住在牛皮巷军委会招待所中一栋中西合璧式住房里。有一天,宋美龄带着礼品来看她,谈了不到20分钟,就被她高声训斥起来。当宋美龄红着脸走出来时,她还跟着出来继续训斥。过了几天,蒋介石亲自来了。他穿着全副军装,显得神气的样子。他也是没谈多久,就遭到她的高声训斥。讲到激动时,她还不停地拍桌子。蒋介石倒沉得住气,走到客厅时转过身来,脚跟一碰,挺直腰板,举手对何香凝行了个军礼,愤然离去。她余怒未消,对着蒋离去的背景,依然数落了好一阵。这次劝告未能奏效,几天以后她便回到了上海。
三骂蒋介石推行独裁政策。1933年3月28日下午,国民党上海市公安局串通公共租界当局,在上海市山西路五福弄8号,以共产党员的“罪名”逮捕了她的爱子廖承志。她得知后,奋力营救,并与国民党上海市当局进行了面对面的斗争。
廖承志是3月28日下午前往山西路五福弄8号开会时,由于叛徒王其良的出卖,继罗登贤、余文化被捕两小时后被捕的。为了使母亲知道他被捕的消息,他巧妙地在当天夜里使法国巡捕和上海市公安局探员把他押回家中。何香凝在第二天便发出《致全国军事政治长官电》,严正指出:“小儿承志在沪,昨晚被外国捕房拘捕,但未悉拘留何处,余愿与儿共留囹圄,惟不愿留外国囹圄,要求解往华界,即死亦留在华界,不在租界。”与此同时,宋庆龄、蔡元培、柳亚子、经亨颐等爱国民主人士,也进行了紧张的营救活动。
3月30日晚9时许,柳亚子来到何香凝家,急匆匆地告诉她:“有消息说,当局将要转解承志到南京,受特种刑讯。”当时,何香凝正因心脏病复发而卧病在床。听了柳亚子的话,当即决定扶病前往公安局,自请入狱。她不能行动,便叫人用藤椅把她抬上汽车。车子开到公安局,她将藤椅搬出汽车,坐在公安局的院子里。
吴铁城得知何香凝到了公安局,急忙派人出来招呼。那人陪着笑脸说:“廖夫人!吴局长请你入客厅坐。来!请进!”
何香凝说:“我不配入你们的客厅,也不屑入你们的客厅,我就不坐你们的沙发椅,我要坐牢。”那人无可奈何,灰溜溜地进去复命。没多久,吴铁城走出院子,连声说:“廖夫人!进来!进来!有话慢慢坐下来谈么!”她不屑一顾,责问道:“你们为什么要迫害那些无辜的青年?要说骂蒋介石是我骂得最多,你有胆量就把我也抓起来吧!”吴铁城支支吾吾地答道:“岂敢,岂敢!至于承志事,正在调查,会弄清楚的,请放心!”何香凝倏地站了起来,愤怒地斥责道:“吾儿于民国十八年留学德国,攻政治经济,尚未卒业,近因暴日侵凌,国难日急,认为此时舍身报国,决非枯坐求学时期,遂即愤然返国,计到沪为时仅两星期,余近多病,吾子海外归来,常侍左右,平时常告以其父仲恺先生谋国之忠,殉国之惨,勖其努力党国,勿忝父风,吾子亦能深体此意,刻苦求学。今奉余命去与友人接洽,欲购茶叶,支援东北义勇军抗日,何罪之有,竟遭你们逮捕,理由何在?”吴铁城生怕事情闹大,不可收拾,急忙回房打电话给宋子文,报告这一情况。其时,牛惠霖医生正在宋子文家中。他对宋子文说:“前几天我去看过廖夫人,确实心脏病严重,若受刺激太大,随时有生命危险。”宋子文考虑到事关重大,便急电蒋介石。蒋介石亦慑于何香凝的崇高威望,怕她真的死在公安局,难以向全国人民交代,只好同意准予保释。那天,柳亚子陪同何香凝在院子里坐到深夜,一直等到吴铁城答复后,才陪送何香凝回家。次
日,经何香凝和柳亚子担保,廖承志终于获释。
何香凝这次的营救斗争,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共产党员儿子,而且是向国民党专制统治发起的一次猛烈冲击。就在廖承志被释的第二天,她再次发出“要释放一切政治犯”的呼吁。当廖承志在家里住了几个月,奉中共中央指示要到革命根据地工作时,她不顾在保释廖承志时公安局所作的“不能外出活动”的禁令,积极筹款,于1933年8月,送爱子去了川陕苏区。
四是拿自己的一条裙子送蒋介石,辱骂他的不抵抗政策。1935年7月,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与国民党华北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达成协议(史称“何梅协定”),攫取了我河北、察哈尔两省的大部分主权,使华北名存实亡。消息传来,何香凝十分愤慨。她拿了自己的一条裙子,把她以前写的一首诗抄在上面,托人送给蒋介石,愤怒鞭挞其不抵抗政策。这首诗是这样写的: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不战送河山,万世同羞耻。吾侪妇女们,愿赴沙场死。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
同年8月,中国共产党发表著名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何香凝立即联络宋庆龄等20多人,率先响应,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9月,廖仲恺的国葬在南京举行。当何香凝在许崇清的陪同下,把廖仲恺的灵柩从广州运送到南京时,很多军校出身的军人都来迎接灵车。何香凝在火车站对他们的盛意表示感谢之后,接着说:“你们身穿戎装,而现在日祸猖獗,试问你们是卫人呢?还是卫国?”说得这些军人们个个“感极泪下”。国葬结束后,不少黄埔军校的校友,都劝何香凝留在南京,还集资买了20亩地,准备建一所大房子请她居住。她说:
“为国牺牲的,不止廖先生一人,要造房子,不如在廖先生墓侧造平房一所,以便扫墓时避避风雨,个人要一幢大洋房干什么?我没有物质的要求,我所要求的是廖先生的精神,如果能够恢复总理十三年的主张,我当然留在南京,不然,我仍然守节。”不久,她还是回了上海。
“西安事变”后,何香凝完全赞同中共中央确定的和平解决的方针,主张只要蒋介石赞成抗日,就可把他释放。当时,她正患心脏病,经常卧床不起。但是,当宋庆龄前往她的寓所,邀她同往西安,以促成事变的和平解决时,她不顾疾病缠身,欣然同意。后来,由于交通工具不能解决而未成行。
五骂蒋介石制造皖南事变、同室操戈。1941年1月4日,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14日,何香凝和宋庆龄等致函蒋介石及国民党中央,在痛斥其违背孙中山遗训,惨杀我同胞的罪行之后,要求:“撤消剿共部署,解决联共方案,发展各种抗日实力,保障各种抗日党派”。18日,她又与宋庆龄等电斥蒋介石,指出:“今后必须绝对停止以武力攻击共产党,必须停止弹压共产党的行动。”稍后,她为《华商报》题词:“团结抗战,抗战必胜,真诚合作,建国必成”。表达了她渴望国共两党真诚合作、挽救民族危亡的诚挚愿望。同年夏、秋,她连续发表《改组国民党的前后回忆》、《忆总理蒙难》和《实现总理三大政策》等多篇回忆文章,缅怀孙中山革命道路的崎岖坎坷,以及孙中山制定“三大政策”的艰难,启发人们尤其是国民党人为捍卫孙中山的三大政策而斗争。
1941年底,香港沦陷。次年初,何香凝离开香港,经海丰、兴宁、韶关,于7月间到达桂林。她在桂林,同儿媳、孙子、孙女一起,住在城郊的观音山麓。她和儿媳在山上辟了一个很小的农场,养鸡种菜,自食其力,间或卖些字画维持生活。
何香凝在桂林生活虽然清苦,却丝毫不为金钱所动。蒋介石后来出于某种需要,派人给她送来了一封信请她去重庆,还捎来100万元的路费。何香凝接过信封,仿唐伯虎“闲来写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的诗句,在信封上批了两句诗“闲来写画营生活,不用人间造孽钱”,便原封交来人退回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何香凝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担任了多种重要职务:1949年10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政务院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1959年,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同年4月,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她不顾年迈体衰,勤勤恳恳,努力工作,为巩固和发展包括国内各民族、各阶层以及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同胞在内的爱国统一战线,为祖国的大团结、大统一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国家的优秀领导人。
[email protected]月1日凌晨3时,何香凝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9月5日,何香凝的追悼会在北京隆重举行。6日,中共中央依照何香凝的遗嘱,将她的遗体运至南京,安葬于孙中山陵侧,与廖仲恺合墓,实现她和廖仲恺“生则同衾,死则同穴”的宿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