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孔雀东南飞》的悲剧美
田明清
【摘要】悲剧总是以正义力量的失败和善良人物的毁灭来引起人们心灵的恐惧、震撼、悲哀、同情和崇敬,唤起人们对邪恶、不义与神秘的强制力量的痛恨、憎恶、厌弃,并油然而生改造与重建的激情。《孔雀东南飞》正是以这样的力量感动震撼着人心,激励着世人追求美好的生活。
【关键词】悲剧;悲剧美;人物命运;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开篇“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用美禽失偶起兴为男女主人公的命运作了铺垫,同时也奠定了全诗的悲情基调。
一、悲剧式的人物命运
悲剧总是以正义力量的失败和善良人物的毁灭来引起人们心灵的恐惧、震撼、悲哀、同情和崇敬,唤起人们对邪恶、不义与神秘的强制力量的痛恨、憎恶、厌弃,并油然而生改造与重建的激情。诗中主人公的命运是悲凉凄惨的,他们为了追求美好爱情,为了恪守人生的诺言,最终走向殉情的道路。死亡终究是悲凉凄惨的,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结果。但是当现实不能容许男女主人公那美好的合乎人性的爱情理想实现的时候,则这种死亡就是对刻薄寡恩的现实的最大反叛和抗拒,显示出人物不屈于压力、不肯苟且的坚韧与顽强,高贵与充满尊严。
焦仲卿出生于官宦人家,自己又在太守府里作吏,可见他饱读诗书、深知礼教、深懂孝义。听到兰芝要求自遣归家时他并非和母亲正面冲突,而是向母亲苦苦哀求。
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哀求无效后,他要兰芝暂时回娘家,不久当迎娶。“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希望在此期间能够说服母亲回心转意。兰芝被逼嫁时,他声言要自杀,“我独向黄泉”。在万般无奈下向母亲作了最后一次斗争,不惜以死来威胁母亲。
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风寒,寒风吹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希望在最后关头打动母亲,但最终成为泡影。他带着满腹的伤心和对母亲、小妹的牵挂以及对爱情的憧憬“自挂东南枝”。
他的死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向封建恶势力表示了坚决的斗争。他背负着作为儿子的孝道,背负着作为男子光宗耀祖,延续焦家香火的使命。这一切都已烟消云散了。为了爱情,他选择了死亡,为自己的人生选择了不归路。这以后将意味着焦家无后,焦母无人奉养。“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他将背上千古骂名。如果说“他身上具有软弱性”,那么也是他作为孝子的正常反应,是一个正常人的真实情感流露。他人生的命运是如此沉重与悲哀,是封建社会摧残下的产物。对爱情的忠贞,对封建礼教的遵从,他万般无奈只有选择死来结束自己痛苦的人生。
如果说焦仲卿死的无奈与沉重,那么刘兰芝的死则是坦然与满怀希望。在焦家她被嫌弃,在家兄长逼迫她改嫁。对爱情的忠贞,对现实生活的失望,她毅然选择了死。她的死充满了对来生“黄泉下相见”的美好希冀,她的死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倔强性格和古代妇女的刚烈精神”。她用生命向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宣示了无声的控告。她的命运是凄惨的,她的形象也是在封建礼教奴役下千千万万妇女的缩影,在与封建礼教的斗争中兰芝为自己划上了悲凉的句号和感人的叹号。
焦仲卿和刘兰芝这对拥有真爱充满悲情的夫妻,他们总是力求个人在道德、人格和才能上的完美,力求自己符合社会公众心目中的标准,渴望获得权力者的真诚的爱和同情。他们好像总是在那里顺从,顺从他们应顺从的一切权力。刘兰芝在娘家谨从兄命、勤习女红,在婆家对婆母礼节周全、对小姑关顾怜爱、对家务“夜夜勤作息”,焦仲卿对母亲孝顺依从、对妻子则出以生死相依的深情,无不深深地感动人心,成为凉薄的社会永远的温暖。他们以自己顽强的道德意志战胜了自己的生命意志,从而谱写了一曲哀感绵绵的苦情之歌。
二、人物命运所昭示的悲剧意义
焦仲卿、刘兰芝最终走向死亡的命运给全诗染上了浓重的悲剧色彩。悲剧本身在于揭露了生活中的黑暗势力和不合理现象。构成悲剧性的冲突的主要根源是“历史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能实现的冲突”二者之间的矛盾。
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正是反映了当时青年男女要求婚姻自由,要求冲破封建家长制束缚的愿望,《孔雀东南飞》的作者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经过董仲舒的整理加工,儒家思想逐渐显露出它的反人性、反感性的一面,封建伦理道德思想正日渐束缚和禁锢人心,显示出它吃人的丑恶嘴脸。因此在封建礼教的熏陶下他们也不会做出一些积极有效的反抗,他们的反抗是消极的。谁要是冒犯了封建礼教,等待他的必然是死亡。他们婚姻悲剧的意义仅在于揭露了时代的黑暗与弊病,在平静的死水上泛起微澜。
焦母这个封建卫道士,在她身上,向人们展示了封建社会与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和奴化。封建社会里的女性是没有任何地位的,她们要依附男人,就连一个真正的名字也没有。在当媳妇的时间里要饱受公公、婆婆、男人的压迫,直到她们有朝一日熬成了婆婆,才算在家庭中有了地位。由此可见,焦母出嫁到焦家的时候也同众多媳妇一样饱受压迫和刁难。她的人生同样凝聚着昔日的苦痛,好不容易当上了婆婆,终于有机会施展自己作为家长的权利,终于可以将自己的痛苦转嫁到儿媳身上,却未料到遇到了刘兰芝,使她颐指气使的家长威严无法施展。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纤纤作细步,举步世无双”,这样一位既端庄美丽又深懂礼教的女子,试问怎能犯错呢?
“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只不过是其要遣归兰芝的一个借口而已。她对兰芝的所作所为无非是想将自己先前作儿媳时的苦难加到兰芝身上,想找回一点补偿,这完全是一种病态的心理反应,是封建礼教压制人、奴化人、束缚人的畸形发展。
不论是其封建家长权威施展不开,还是“想抱孙子,而兰芝却未给焦家留下一男半女”的原因将兰芝遣回家,都可见焦母受封建家长制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思想毒害之深。正如癌症的毒瘤,在慢慢地发烂,可悲的是这样的绝症竟持续了数千年。从她身上看到的是封建社会的病症和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扭曲。这正是诗歌所昭示的悲剧意义。
三、《孔雀东南飞》的价值及影响
《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先河,《孔雀东南飞》继承了《诗经》现实主义手法而将之推向高潮,达到典型化,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无论《孔雀东南飞》来源于民间歌谣,还是如萧涤非在《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中所言“必出于文人之手”,从艺术的来源角度看,《孔雀东南飞》表达了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和婚姻的追求。结尾处“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充分表达了人民的美好愿望。
《孔雀东南飞》的创作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焦仲卿、刘兰芝的爱情故事同样影响激励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写恩爱相守重于一切,《客从远方来》写爱情的坚贞,都留有《孔雀东南飞》的影子。《西厢记》中张生和崔莺莺对封建礼教的大胆反抗,对自由爱情的追求,《聊斋志异》中《连城》一篇,连城与乔生为爱情而死,抨击了封建婚姻制度,都有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影子。孟称舜的《娇红记》全名为《节义鸳鸯冢娇红记》叙述申纯与表妹王娇娘相恋并私自结合,但王父因屈服帅节镇的权势而拒绝申家的求婚,并将王娇娘许给帅公子。申纯与娇娘双双殉情,家人将他们合葬在一处,名为“鸳鸯冢”。后二人的灵魂化为一对鸳鸯,相向而鸣。这完全和《孔雀东南飞》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