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断供的人,后悔吗?
胡万程
月供1.4万元的张唯选择断供了。
在杭州一家小型互联网公司工作的他,去年8月整个部门被裁,获得了N+1的补偿后,他就一直在重新找工作。但遗憾的是,面试的公司不是没有合适的岗位,就是嫌他31岁的年龄偏大。
只有支出、没有收入的日子持续了4个月,张唯依然没能找到满意的工作。但他的储蓄撑不住了,找父母借了两次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还贷还不满一年,想到未来还要29个年头,他选择了断供违约。
银行连续催还了半年未果后,给张唯寄来了律师函,要求解除与他签订的借款合同。张唯无力还款,法院冻结了他的房产并即将公开法拍。
接下来,他面临的是被银行追偿剩余贷款、罚息以及诉讼费、保全费、拍卖费、评估费、执行费等各类费用。“说多了都是泪,目前征信黑了,女友也吹了,每天过得迷迷茫茫,不知道该怎幺办。”
采访中,张唯不时地表示后悔:“如果找工作再努力一点,如果炒股少亏一点,应该能避免断供的。”
杠杆问题
张唯的事,并非个例。
今年以来,关于房贷“断供潮”以及法拍房数量暴增的消息不断出现在网络上。每一桩案例的背后,都有至少一位因断供而被逼至墙角的人。
房子断供后,银行会先催款,催款未果则开始计入罚息。连续6个月不还,则进入冻结房产程序。如果还是没办法还款,就会进入司法程序。在房子被拍卖后如果尚不足偿还银行贷款本息的话,那幺银行还有权继续向贷款人追债。
去年网上有个很着名的“燕郊断供者”的案例,一位业主买了燕郊总价426万的房子,贷款298万,月供1.68万,供了4年后,终于撑不住断供了半年。
银行起诉他后,房子法拍240万,业主断供后依然还欠银行42万。再加上罚息、案件诉讼费等各种费用合计19万,等于是业主辛苦还供四年,最后不但房没了,还背上了61万的债务。
除去经济上的亏损外,购房者主动断供还会上征信黑名单,从而严重影响个人信用,日后贷款乃至工作生活都会受牵连。
地产经济学家邓志浩告诉南风窗记者,断供是使用住房按揭贷款人群最需要避免的情况。“不管多难,千万不要断供。”他表示,如果真的供不起房贷,第一时间应该去找房产中介,以低于市场的价格把房子卖掉,钱不够凑钱借钱也要把银行的钱还了。
除了像张唯这类刚需因生活变故导致的收入锐减最终断供“唯一住房”外,还有一批选择断供的人群—拥有多套房产的炒房客。
王立博是记者在知乎上认识的一位湖南个体户,老家在岳阳。他原来在北京开家小餐厅,由于生意不好做,回到老家岳阳发展。
2019年,他把在北京的一套优质房源卖掉,回到老家买了三套普通房子。他本想着过几年房子能涨一涨,自己当包租公的同时也可以赚个快钱,结果三年了,岳阳的房子不但没涨,还普遍有了20%以上的跌幅。
其中跌得最狠的一套,总价已经跌了35%左右了。跌势还未停止,他算了下如果继续还贷,实在是亏损严重,而且餐饮生意萧条的他,也无法支付每月近2万的房贷了。
他想出售一套,但挂了4个月,降了数次价格,询问者寥寥。王立博坦言:“也知道断供的严重性,但如果这套房再卖不出去,我可能真要断供了。”
断供者的增多,可以从法拍房的数量增加窥见一斑。
根据阿里法拍平台的数据,从2017年至2021年,全国每年挂拍的住宅用房数量由18.6万套增加至34万套,几乎成倍增长。截至目前,全国法拍房的拍卖总量已超过170万套。
这个数据经常被各家媒体引用,不过要指出的是,阿里法拍只是最高人民法院认定的7家网络司法拍卖平台中的1家,除此之外,还有京东拍卖、人民诉讼网、中拍网、公拍网、工商银行融 E购、北京产权交易所这6家。
2017年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网络司法拍卖若干问题的规定》实施,首次明确网络司法拍卖应向社会全程、全面、全网络地公开。线上司法平台法拍房数量增长,很大程度源于政策的推动。
近年,阿里法拍平台的增长大大超越其他平台,不可避免存在“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所以仅看阿里法拍的住宅用房,可能会得出“法拍房激增”此类存在夸大倾向的结论。
尽管如此,但杭州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法拍房咨询机构从业者告诉记者,这些年法拍房的数量的确上升,且增速明显。
“虽然不像某些媒体写的‘暴增百倍’那样,但从我们公司这几年的规模持续扩大就能看出,法拍房的业务是明显增多的。”
不过比起断供,法拍房实际上更多来自合同纠纷、违约导致抵押物被查封、业主涉刑事案件等,近年来也有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导致的。
杭州的法拍从业者表示,根据自身接手的案件,法拍房的一大来源是担保,第二大来源是破产,因断供造成的法拍要少一些。“我认识的断供者,其实没钱的是少部分,更多的选择断供而不是卖掉的,是因为房价跌太多,而且卖不掉。”
根据《第一财经》的统计,近年部分区域的法拍房数量增长远超其他区域,重庆已经连续两年蝉联法拍房年度挂拍数量第一的城市,成都位列第二,达到2万套,郑州位列第三,达到1.45万套。目前,局部区域断供现象增多、法拍房数量上升的情况,其中蕴含的金融风险不容忽视。
一二线大城市中,居民杠杆率持续走高,使得断供的风险也在升高。对于被低估的高杠杆,面对首付都是借来的情况,刚需家庭想要在短时间内将借来的钱还清的可能性很小,但是面对催债压力的时候,断供可能就是唯一的选择了。
还有一类人是利用消费贷、经营贷、垫资等方式买房子的人,这类人是想要通过短期贷款买房,但是如果因为贷款方式出现问题,最后不得已断供,也只能是自食苦果。
而断供带来的后果,无疑是需要购房者自行承担的。
2021年,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维持在62.2%的水平。
从全球范围来看,这个比率大致处于全球主要国家20余位,低于发达经济体平均值,但高于新兴经济体平均值。
居民杠杆率在全球大体呈现发达国家较高、不发达国家较低的规律,主要是因为发达国家金融供给充分以及社会保障完善。但同一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间,因为经济增长驱动力和消费信贷文化传统的不同,也差异很大。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国杠杆率不算太高,但从趋势来看,却一直处于加杠杆的状态。
这背后,与住房制度改革和城镇化进程使得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增加有着密切联系。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是国家统计局近期公布的“人均居住面积”指标。《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分项数据显示,我国家庭户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1.76平方米,平均每户居住面积达到111.18平方米。
这个数据放在全球来看都位居前列,显示了我国整体住房需求存在一定过剩的实际情况。不过,平均数无法反映的是,以一线城市为代表的结构性的住房短缺。比如,分区域看,在一些房价较高的一线城市,户均居住面积依然较低,市场还有空间。
这些数据相叠加,在是否还要再购房这件事上,一些建议似乎也呼之欲出—即一线城市,可以根据自身还款能力适当提高杠杆力度,因为客观需求存在,房价仍有上涨预期;但在三四线等人口明显流出、人均住房较多的城市,就应当量力而行、谨慎加杠杆了。因为需求较弱,价格很有可能因供需关系失衡而不断下探。
邓志浩建议,购房者应尽量让自己的月供占比在月收入的1/3以下,即便做不到,也要在50%以下,其次是尽量留下能够支撑6个月的房贷和生活支出。
如果房贷压力太大,一方面可以申请延长期限。疫情之下,工、农、中、建、交、邮储6家国有银行,包括部分股份制银行,已经开始开放申请贷款延期业务。
另一方面,也可考虑租给长租公寓,部分可以一次性拿到几年的房租,当下的窘境可以得到缓解,不至于断供。即便是降价出售房屋,也要极力避免断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