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侯赢之死看我国“士”的精神文化传统

    付显梅

    【摘要】“士为知己者死”是我国古代“士”的精神文化传统之一。侯赢之死正是这种精神文化传统的体现。我们学习古文,其中的一个任务便是要传承中华精神文化的传统,即使时代变了,意义不完全相同,但精神长存。

    【关键词】侯赢之死;士为知己者死;士;精神文化传统

    高中语文第六册《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学生很不明白一个问题:侯赢为什么要自杀?我给学生提供了两种常见见解,一是用自己的死来激励信陵君,二是为了报答信陵君的知遇之恩。但我更倾向于第二种见解。

    信陵君临行前时,侯赢对他说:“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公子即全符,而晋鄙不受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信陵君听了这番话后,哭泣起来。侯赢知道信陵君是为晋鄙而哭,其实,我认为他既已经把朱亥推荐出来随同信陵君,那杀晋鄙一事侯赢当然知道就可以大放其心了,因为朱亥也承蒙信陵君多次探访,早就说过,大恩不言谢,那意思当然是专等有那么一个机会只须也是必须该他上场时,他一定脑肝涂地,在所不辞。其二,有人说,侯赢之死有如田光,后者举荐了荆轲后也自杀了,目的就是为了激励太子丹,其实仔细看《史记·刺客列传》那是因为丹并不了解田光,听别人介绍说田光很有谋略才去拜访,临走时最后还补充说了一句:这是国家的机密,希望不要泄露出去。这种不信任对田光这样的高士来说当然是一种极大的耻辱,所以田光举荐了荆轲后对太子丹说:现在你再也不用担心这件机密泄露了。随即自杀,太子丹抚尸痛哭,后悔不已,说自己不了解人害了田光云云。而侯赢,我们知道信陵君视其为股肱,根本就不用担心信陵君怀疑他泄密,他干嘛非要死呢?

    这就不能不提到我们中国的一种精神文化传统“士为知己者死”了。这句话源自《战国策·赵策》:晋阳之孙豫让事知伯,知伯宠之,及赵襄子杀知伯,豫让逃山中,曰:“嗟呼!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仇矣。”后来,他变易姓名,漆身吞炭,使人认不出自己,但几次刺赵襄子,都被赵襄子发现了,赵襄子因为他是义士而没有杀他。最后一次刺杀赵襄子,赵襄子说:“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知伯灭范、中行氏,而子不为报仇,反委质事知伯。知伯已死,子独何为报仇之深也?”豫让说:“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可见只有知伯才是他的真正知己,所以他要用死来报答。

    侯赢“为大梁夷门监者”,信陵君扔下满座的王公贵胄于不顾,亲自给他当车夫,上引车卖浆之流的嘈杂之地任他和屠户朱亥闲谈,而面色愈恭,一个真正睿明智慧而忠诚信实、宽大厚重而又爱护他人、尊敬贤才而又礼待士人的人,这样的“知己”侯赢活到了现在才有幸遇上啊,当然要殚精竭虑为知己出谋划策、排忧解难了。所以,在斗室之中,他屏退他人后侃侃而谈调动魏国大将晋鄙军队的兵符一直在魏王的卧室内;如姬最受魏王宠幸,进出于大王卧室之中,有办法偷到兵符;如姬为信陵君而死,绝不会推辞。由此可见,侯生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隐者,而是一个胸有韬略却一直未能找到施展抱负机会的有志者。这与诸葛亮躬耕南阳而面对刘备的三顾茅庐也进行了洋洋洒洒的隆中对,剖析天下三分的场面何其相似!

    所以,当侯赢认为应该追随信陵君而年老不便时,“士为知己者死”的信条一定在他脑海中荡漾,再也不能为信陵君出力了,那就让自己的灵魂与信陵君同在吧。

    可见侯赢之死绝不是偶然,正是我国“士”的精神永恒之所在,我们学习古文便要让我们中华的文化精神传统代代相传,传承我们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让它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