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我军和美军口粮发展的思考
肖文鹤 李轲
摘 要:我军口粮从战争年代到当今逐步发展完善,美军口粮也在现代战争中不断探索发展,对比我军和美军口粮的发展,可以看出应通过增加品种、改进包装和军民融合等手段提高我军口粮发展水平。
关键词:口粮;美军;应对思考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军的口粮保障伴随着我军成立而出现,历经战火考验,不断发展向前。美军的口粮保障世界闻名,其发展历程也值得我军学习借鉴。通过学习强敌,对比找准差距,可以明确我军口粮发展目标和提高保障水平。
1 我军口粮的发展历程
红军时期,麦面疙瘩汤、野韭菜、野蒜、蘑菇汤、青稞、牛皮带、苞谷、小米、南瓜……这是红军万里长征战地饮食的“菜单”。在行军中,炊事员除了背着自己的装备,还要携带厨具、粮食、木材、少则四五十斤、多则六七十斤。
抗日战争期间,虽然得到老百姓支持,但日本侵略者疯狂扫荡、国民党假合作,对共产党武装克扣、缩减供给,最艰苦的东北抗日联军只能啃树皮、嚼草根。通过大生产运动,有效改善了部队伙食。
抗美援朝时期,后方补给困难,部队粮食严重不足,白天敌机搜寻目标,晚上,生火做饭更容易暴露。炒面成为志愿军随身干粮,战士们随身背一条炒面口袋,饥饿时抓一把塞进嘴里,再吃几口雪。
到70年代,我军单兵口粮逐渐形成体系,761压缩干粮成为我军第一代野战食品,同一时期,各类罐头支撑起战时饮食供应。1986年之后,我军研制了边防巡逻食品、侦察兵食品、陆勤野战食品、脱水米饭等。
随着食品保鲜加工技术进步,自加热即食口粮、压缩干粮、功能性饮料已逐渐完善,比如13单兵自热食品。
2 美军口粮的发展历程
自独立战争至第一次世界大战,140余年历史中,美国一直执行1775年第二次大陆会议拟定的口粮标准:肉或咸鱼,面包或面粉团,豆类蔬菜和饮料,外加蜡烛和肥皂。
一战爆发后,美军认识到过去就地取材的伙食保障方法无法适应战争需要,开始口粮革命。前往欧洲前线的陆军被计划配发三种口粮:储备口粮、一线口粮和应急口粮。其中,储备口粮由牛肉粉、麦粉团组成1磅牛肉罐头、2罐8盎司的黑面包、2.4盎司的砂糖、1.12盎司的咖啡和0.16盎司的盐。一线口粮一份就包含25人食用一天的罐头肉和黑面包。应急口粮都是压缩食品,包括3个牛肉饼、麦粉团和3条巧克力。
1936年,确立研究4级口粮:A口粮:新鲜食物;B口粮:罐装半成品;C口粮:罐装可即食熟食;D口粮:浓缩巧克力棒二战期间,美军广泛使用野战口粮——K口粮,包括午餐肉罐头、骆驼香烟、咖啡,糖。
1958年,美军在C口粮基础上研制了“单兵作战口粮”,(即MCI),一个盒子装有各种罐头。越南战争期间,大量使用,与K口粮相比,MCI更为轻便,口味更多,实用性灵活性更好。
1983年又在其基础上研制了“单兵即食口粮”(即MRE)。包装厚实,便于空投,几个菜品真空包装,有面包果酱花生酱肉等,有饮料包,有加热带,有纸巾湿巾盐。海湾战争期间,美军消耗MRE超过9100万份。2003年伊拉克战争,MRE口粮由24套增加到32套,受到士兵歡迎。
3 提高我军口粮保障水平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比两军的口粮发展历程,不难看出,我军的口粮在近几年虽然有较大发展,但和美军MRE口粮相比,仍存在品种种类少、口感风味差、营养不全面、包装不结实等问题。下一步,应在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改进:
一是改进口粮包装。借鉴地方先进的食品包装工艺、针对不同食材保鲜要求,充分采用真空包装、绿色防腐剂等技术,保证口粮的质量稳定;加强包装抗摔、抗火、抗水程度,确保空投、潜水、高山环境的通用性。
二是增加口粮品种。对比美军32种口味,我军口粮目前种类过少、应充分吸收借鉴中华美食文化,根据不同地域饮食特点,采取类似于八大菜系的分类,引入口粮制作分类,建立合理的口粮分类体系,在保证营养全面的同时,满足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官兵需求,提高满意度。
三是探索军民融合。口粮供应可以引入地方大量企业参与,共同发掘部队需求痛点,一起搞科研攻关,成果既能解决部队问题,又能促进地方销售,达到融合促进双赢的局面,进一步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固化下来,形成预案,一旦迎战,快速转入战斗口粮供应体系。例如可以和饿了么、美团合作进行战场快餐配送;可以和烟草物流中心合作,进行口粮快速分拣作业;可以和中粮集团合作,广泛利用其储存的粮食资源保障部队作战。
参考文献
[1]田维庆,宋忠平,张海岩.对发展我军营养快餐的建议[J],军事经济研究, 2004,2.
[2]谢守和,董奎,王玉胜.瞄准未来作战需求,加快创新战场饮食保障方式[J],军事经济研究, 2004,6.
[3]李建松,韩迎,赵巍.浅谈美军单兵野战口粮的发展历程和理念[J],经济管理(文摘版),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