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沐化州
陈雷刚 谢东江 曾亚镇
金秋十月,秋风送爽,花果飘香。在这收获的美好季节里,本刊“革命老区行”采写组来到了著名革命老区化州市。在化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陈土富的陪同下,我们一方面听取化州经济社会建设和革命遗址建设的情况介绍,一方面深入各地参观老区的村容村貌和革命遗址。我们欣喜地看到,过去贫穷落后的化州革命老区,今日却是另一番景象:一条条老区乡村硬底化公路四通八达,一幢幢新楼房鳞次栉比,一座座漂亮的老区学校掩映在树丛中,一条条自来水管延伸到老区群众的家中,幸福的生活使老区群众心里乐开了花。更让我们惊喜的是,逐渐富裕起来的老区群众对革命遗址建设竟是如此的重视和拥护,化州市“党史促和谐”工作竟做得如此之好。
一、革命遗址建设铭党恩
化州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向来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化州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无数的仁人志士曾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据不完全统计,化州市为革命牺牲的烈士有848人,参加革命活动的有数十万人,被杀害的革命群众近1万人。损失的财物更是难以计数。革命战争时期,化州是整个南路地区革命活动最活跃,斗争最为激烈,参军参战人数最多,从事革命活动的群众和牺牲人数最多的地区之一,这里还一度成为南路党的工作中心、交通中心、暴动中心。1927年7月,中共南路特委建立,化县(现化州)人彭中英为第一届特委书记。到1928年8月,化县有党员1294人,占当时南路党员总数(3988人)的30%,南路特委机关也一度设在化县。抗日战争爆发后,上级党组织先后派阮明、谢玖、叶信芳等编者按:化州是广东省七个一类革命老区县之一,曾是中共南路特委机关所在地。众多革命先烈在这块土地工作和战斗过,留下了光辉的足迹。近年来,为了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发挥党史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在化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化州市委党史研究室通过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不懈努力,在全市建立起革命史迹纪念碑85个,成为我省党史工作的一个亮点。为进一步近距离了解化州在这方面取得的可喜成绩和成功经验,2008年10月,本刊组织“革命老区行”采写组到化州革命老区进行了数天的采访。现将采写组的文章予以刊发,以供我省各地开展革命旧址的保护、利用和革命老区的和谐建设参考。到化县恢复党组织,共产党员从最初的30名发展到1949年的500多名。1945年1月,曾发动著名的化廉人民抗日武装起义和化东南抗日武装起义。解放后,化州被批准为广东省七个一类革命老区县之一,全市23个镇(街道)全属老区,有老区村庄(自然村)2525條,居全省第一。由此可见,化州党史资源何其丰富。
历史的风尘早已湮没了革命先烈们的足迹,但他们的故事,他们的面容,却仍那么鲜活地浮现在老区人民的面前,成为激励他们前进的动力源泉。然而,在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化州众多革命遗址保护不好,有些遗址则是长久失修或处于长期无人管理的状态,已经破败不堪了。改革开放后,这种状况开始得到逐步改观。2002年11月,化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综合听取李郁、邓刚等老同志、老区群众的意见后,向市委常委会作了具体汇报,提出要在全市立项保存革命文物、建设革命遗址和革命展览馆,以传承革命精神。该建议得到市委、市政府批准立项。随后通过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茂名市和化州市两级老促会及社会力量的支持,化州市的革命遗址建设在全市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碑和馆均由市委、市政府和教育部门挂牌作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八荣八耻”教育的基地。
“革命老区行”采写组一行先后参观了山口、南岭、旺岭、洪恩堂、沙陇、黄槐、山口坡、白塘、车头儿等地的革命遗址纪念碑和纪念馆。在采访中,很多老同志、群众对我们说:“当时党史办同志下来调研时,我们就纷纷提出老区经济发展了,但不能忽视老区精神文明建设,老区精神不能丢,特别是当前很多后生(包括学生)都不知道‘老区是什么,不知道今天幸福的生活是怎样来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缺失,这种状况令人担忧。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希望党史办要在这方面加大力度,开展革命传统宣传和教育。现在,党史办在各地进行革命遗址和纪念馆建设,我们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弥补了农村基层党建党史宣传教育中的一项空白。”
在同化州市委党史研究室负责人的进一步交流中我们得知,至今为止,化州全市已建起革命遗址纪念碑85个,革命纪念馆(室)16个,并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在40多个影响较大的遗址纪念地举行揭幕仪式,累计参加人数有20多万人次,这对宣传党史、强化革命传统教育、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有位老同志曾动情地说:“遗址纪念碑和纪念馆建设,把我们这一代打江山的革命精神传承下来,使子孙后代永远知道这段光荣的革命历史,从而接受革命传统和精神的洗礼。”2006年12月,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陈俊凤到化州考察革命遗址建设情况,对化州革命遗址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此项工作很有特色,很有意义,值得推广。2007年10月,广东省老区宣传工作会议在茂名市召开。会议期间,原省委书记、省老促会会长林若同志委托肖耀堂同志率30多位厅级干部、100多位处级干部专程到化州参观考察了革命遗址纪念碑和纪念馆。
化州市革命遗址纪念碑及纪念馆的建设成为化州党史宣传教育的一道很有特色的风景线,真正实现了党史宣传教育的社会化、群众化、普及化,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引起了茂名、化州两级市委、市政府以及省、市老促会的高度重视,对这些地方采取倾斜政策,从而进一步采取切实措施加快解决化州老区行路难、读书难、饮水难、住房难等一系列问题。革命遗址建设还传承了老区的精神,激励广大老区人民奋勇争先,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同庆镇山口村采访时,该镇郭书记说出了心声:“如果老区群众总想着过去的成绩,躺在功劳簿里等靠要,老区是不可能发展的,老区人民只有继续发扬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自强不息、勇争先锋的精神,争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排头兵,老区才有希望,才会更发达。山口老区人民就很好地发扬了这种精神,各项事业都走在全镇的前列。”
二、重视社情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革命老区化州历届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社会民生问题,尤其是近几年来,更是舍得大手笔投入,社会民生问题得到了较大程度的解决。同时,具有革命传统的老区人民,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继续发扬顽强拼搏、开拓进取的革命精神,终使贫困落后的老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喝上清泉念党恩。昔日煮水冲茶变黑色,如今拧开龙头有清水。这是改革开放前和今天化州革命老区群众饮用水前后对比的真实写照。受油页岩、石灰岩、花岗岩三岩地带影响,饮水难问题长期困扰化州老区群众,老区有71.8万人口饮水不安全。
“革命老区行”采写组一踏上化州大地的当天下午,就来到了大华水厂参观。大华水厂于2005年8月1日正式通水,建在山青水秀、风光旖旎的大华水库旁,水源取自大华水库,水质优良,日供水量5000吨,解决了良光、笪桥两镇共6.3万人的饮水需要。
参观完大华水厂后,采写组一行来到革命老区笪桥采访。笪桥是南路革命斗争的策源地,著名的革命老区,据不完全统计,为革命牺牲的烈士有122人,被杀害的革命群众多达290多人,为革命牺牲的人数居茂名地区各镇之首。我们在笪桥中村采访得知,中村有500多人,在实施饮水工程改造前,由于长期食用含有有害物质的井水,村民普遍面色蜡黄,被称为“黄种佬”,村里的年轻人连找老婆都困难,近10年患癌症死去28人,最年轻的16岁就死于癌症。2007年,在老区饮水工程改造中,中村引来了高山泉水,经过沉淀、消毒进入蓄水池,然后通过管道送至千家万户。通水之日,该村群众像过节一样高兴,杀鸡宰鹅做酒席,邀请亲朋来庆贺,群众还在蓄水池墙上写上“饮水思源不忘共产党”九个红漆大字。一位老人在同我们交谈过程中曾这样满含深情地说:“这水真是好比羚羊犀角地黄汤!共产党的恩情不能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