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阅读:为思想保鲜
徐 飞
【摘要】所谓“新鲜阅读”,就是在全新的阅读中感受文本,形成新鲜的阅读体验,获得对文本的直接认识,积累阅读的“本我”资源。新鲜阅读要求引导学生跳出课本、鲜读时下,抛开评议、鲜读原作,搁置经验、重视直感,独立思考、读出自我。
【关键词】阅读;感受文本;阅读体验
当今中学作文现状令人担忧,掘古人坟墓、发死人横财者甚多,空洞无物、面目可鄙者颇多。此种写作状况折射出学生阅读的不良倾向:目前不少学生阅读面甚为狭窄,近功近利的阅读培养了太多只识手中小课本、不识社会大书本的“近视眼”;对流行读物不假思索,蜂涌而上,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课本信息的相对滞后,阅读观念的陈旧落伍,迫切呼唤一种新鲜的阅读,能够唤醒鲜活的感受,保鲜纯真的思想。所谓新鲜阅读,就是在全新的阅读中感受文本,形成新鲜的阅读体验,获得对文本的直接认识,积累阅读的“本我”资源。
新鲜阅读引导学生跳出课本,鲜读时下。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升学的压力已将象牙塔之门紧紧闭上,日复一日的“三点一线”、重复单调的机械训练,已让学生感情日渐淡漠、感官日渐麻木,学生关注社会的热情之火也愈来愈弱。新鲜阅读就是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将鲜活的时尚元素注入那潭死水。
应引导学生关注、了解国计民生。要了解社会底层民众的生存状况,培养悲悯情怀。特级教师孙芳铭就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时下,关注民生,他要求学生关心社会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关注民众的互助及冷暖,了解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举措。比如教《包身工》就让学生调查农民工的生存状态,教《胡同文化》就让学生研究南京城南小巷文化。学生兴味盎然,因为他们读到的是鲜活的社会大书。
应引导学生关注、反思时尚潮流。社会潮流总是能从文化、心理层面上去探求原因,如火如荼的选秀节目折射出的是普通民众潜藏的“英雄”情结;学者明星受到热烈追捧,其实是“阳春白雪”向“乡里巴人”的臣服;社会整体的急功近利,总使股市震荡不止。
应引导学生关注、评点时事新闻。要培养学生“指点江山”的少年精神,就必须有对时事的敏感触觉。“嫦娥一号”探月宫、巴菲特的大捐赠、日本战地记者长井健司在缅甸倒在流弹中,甚至包括体育、影视圈内的要闻均可引发思考。评点时事,能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公民意识。
应引导学生关注、感受时代精神。要让学生感知这个时代的主导潮流是积极向上的,让学生阅读全国道德模范事迹、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从中感受、理解社会所倡导、弘扬的时代精神。还应引导学生发现普通民众的闪光处,激发积极情感。比如从《士兵出击》中走出的“草根”王宝强,就是憨厚至纯的“中国阿甘”,他身上就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品质,可以在课上引发讨论。
阅读新鲜读物,是沟通学校与社会的主要途径。要让学生养成每日阅读时新报刊的习惯。老师在这方面要适时指导,比如《文汇报》的“文汇时评”,此栏目多涉及国计民生、建设发展和社会和谐等重大主题,具有视野开阔、立意深远的特点。再如《新民晚报》的“新民随笔”,此栏目着眼于普通百姓的身边事,以小见大,旗帜鲜明地弘扬真善美,针砭假恶丑。又如《报刊文摘》第3版上一些富含智慧和哲理的小故事,往往能给我们一些终身受益的启迪。新鲜读物远不止于纸质层面,网络时代下电子读物的普及,网络杂志的快速发展,为新鲜阅读提供了新的方式,也带来了全新的感受。
新鲜阅读还应引导学生抛开评议,鲜读原作。
如果留意学生的课外读物,就会发现一个现象,《于丹谈论语》、《易中天品三国》常常露面,《论语》、《三国演义》却难觅其踪。学生的阅读很容易受权威的引领,而缺乏个性的选择;对作品的解读更多的是跟随前人解读,而缺少个性的读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提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情感、经验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不宜强求统一的标准答案。” 文本承载三重意义:一是文本的作者意义或主观意义,二是文本的客观意义或社会意义,三是读者的个性意义或读者意义。新鲜阅读更强调个性的解读,即使对于经典,也要读出新的见解。如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人们一直的观点是揭露反动政府镇压学生的罪行,歌颂青年学生为国牺牲的精神。一位学生结合专题内涵“直面人生”,认为文章主旨可以是歌颂刘和珍这样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精神。
因此,新鲜阅读,读出鲜味,就要抛开评议,研读原作。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关注一些精神明亮的人的阅读对象或阅读方式,也许对我们有所借鉴。施勒格尔就说:“你要常读古书,读古人的原著;今人论述他们的话,没有多大意义。”博尔赫斯也说:“我总是告诫我的学生们要少看参考书,不要光看评论,要多看原著。看原著可能他们并不全懂,但他们听到了某个作家的声音,并感到欣慰。”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必读名著名篇,各省市《考试说明》积极响应,将其纳入考试范畴。此举本是引导学生回归名著名篇,但偏偏有不少学校搞“压缩”,将名著名篇进行“缩水”,挑其梗概印成讲义,或以讲座的形式介绍情节,喂给学生;再辅之以试题集锦的形式,进行强化训练。学生读的不是新鲜的原作,而是别人的残羹冷炙,还有多少养分可以吸收?因此,主张语文组应统筹安排,明确各年级各学期应读的篇目,让学生鲜读原作,切忌用老师的读来替代学生的读。
新鲜阅读,读出鲜味,还要搁置经验,重视直感。随着时间的推移、阅历的增长,人往往会受到越来越多的观念、知识、陈见等的遮蔽,而失去对生活本身应有的新奇,正如朱光潜先生所指出的“视觉瘫痪”:“特别新鲜有趣的东西本来在那里,我们不容易发现,因为我们的习惯蒙蔽住我们的眼睛……”我们应捕捉到与事物接触瞬间的那一份奇异的心情从表面相似的事物中识别细微的差异,“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
我们提倡一种陌生化阅读,就是把阅读对象当做全新的文本对待,把曾经有过的认识和体验搁置起来,使阅读主体和阅读对象之间形成一种距离,用新鲜的阅读触觉感受文本,借用纳兰性德的一句诗——“人生若只如初见”。
新鲜阅读,读出鲜味,更要独立思考,读出自我。叔本华说:“根本上说,只有我们独立自主的思考,才真正具有真理和生命。因为,唯有它们才是我们反复领悟的东西。他人的思想就像别人餐桌上的残羹,就像陌生客人落下的衣衫。”要能在阅读中不拾人牙慧,必须独立思考,“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必须借助于批判性思维,即能自觉地检查自身的和他人的思维,从而更清晰、更全面地认识、理解世界。很多名师正是牵住批判性思维的“牛鼻子“,才得以登堂入室。比如李镇西老师就说:“对一篇课文,怎样才算读进去了呢?我认为,第一,读出自己;第二,读出问题。所谓‘读出自己,就是从课文当中,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场景,读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个情节或人物形象,甚至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
当然,提倡新鲜阅读绝不是鼓励盲随流行,跟踪时尚,专挑新近出版的或畅销书来读。叔本华就曾提出忠告:“凡为大多数读者所欢迎的书,切勿贸然拿来读。例如正享盛名,或者在一年中发行了数版的书籍都是。你要知道,凡为愚者所写作的人是常会受大众欢迎的。”提倡新鲜阅读也不是鼓励否定一切,标榜自我,而是要求以辩证、独立的思维引领阅读。
将新鲜阅读进行到底,做一个真正独立的思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