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上巧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
郑春玲
〔关键词〕小学生;学科渗透;数学课;教学方法
在数学课堂上,每一步教学环节的拟订和实施都要适应学生的心理需求,要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进行教学,不但要使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而且还要帮助学生化解学习中的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学生的学习心态,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常常表现出几种心理,如积极心理、好胜心理、好奇心理、求知心理、满足心理、马虎心理、畏惧心理、厌烦心理、排他心理等。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小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调整教学方法,使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变得很有趣味性,让学生们在教学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1.运用激励机制。数学是比较枯燥的课程,为了培养学生学会聆听的好习惯,我设置了学习积分榜来激励学生,凡是能够认真听课并积极发言的学生,均可以得到一定加分;作业完成较好且答案正确的学生在原积分基础上还可得到两倍加分;平时学习较差的学生有了点滴进步就及时奖励两倍加分,以此突出学生的闪光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全班学生积分累计到一定程度就适时公布积分结果,同时为学生们准备奖励礼物——全班同学的掌声和老师写给家长的一封信。
2.创设数学游戏情境。结合小学生喜欢做游戏的心理特点,我在设计教学时有意识地创设了多种数学游戏。以往的数学课比较偏重于教师教、学生听的形式,游戏教学的介入则较好地解决了学生被动学习的问题。教师在小学数学游戏活动中既要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
3.传诵数学家的故事。我利用节假日和平时的课余时间,有意识地让学生收集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比如祖冲之的故事、数学天才高斯的故事、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等。让学生多阅读此类书籍,同时要求学生之间互换互阅、互讲互帮,让他们短时间内了解更多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同时与班主任协商,利用活动课或自习课由学生朗读或讲述关于数学家的故事,以此来熏陶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讲故事的方法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记忆深刻,增长了课外知识。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活跃最现实的心理成分,是一种带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地、积极地去探索。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我常常利用“补白效应”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给学生提供一个诱导框架,在框架中有着各种不同的空白点,由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填充空白,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探讨争论,一边讲述一边演算,最后得到正确答案。以疑激思,以趣诱思,创设互帮、互教、互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较快地掌握重点、难点,同时也从探索过程中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
上述几种教学方法容易掌握,只要运用得当、合理,效果显而易见。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活动时不要带有倾向性,不能只围绕部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来设计活动,而要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共同体验,让学生在无拘无束、心情舒畅、心情振奋的状态中开展思维活动。(稿件编号:090824002)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柳城小学,362300,电邮: [email protected])
编辑/何 妍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