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人和动物那些事儿”
侯华丽
“人和动物那些事儿”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单元主题。我设计的学习内容有:课文《跑进家来的松鼠》,“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麻雀是动物界最后的烈女》和小古文《杨生之狗》。学习目标是:继续练习速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反复朗读,体会句子的意思;学习“通过事情来抒发情感”的写法;培养学生善待动物的高尚情操。
我首先由《跑进家来的松鼠》来引入教学,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共同找到松鼠来到“我”家后发生的一系列有趣的事儿,体会到“我们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总结出作者“通过事情来抒发情感”的写作方法。接着,我由这一写作方法延伸到小古文《杨生之狗》的学习。在学习了这两个故事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所有的动物都能这样和谐地融入人类的生活吗?”于是引出情境故事——“飞进教室的麻雀”。继而在学生对故事中的麻雀应该“抓” “养” “放”几种意见的争论中,链接到《麻雀是动物界最后的烈女》一文的快速阅读,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概括能力和思考能力等。这样,学生在阅读、体会、领悟的基础上,写出自己和小动物之间的那些事儿,已是水到渠成。
“语文主题学习”的核心理念是课内大量阅读。因此,把教材读“薄”,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关键。所以,总结“人和动物那些事儿”的学习,我主要是抓住了“一线” “四点”:
一、抓牢主线
崔峦老师曾经谈到:教科书的阅读是例子,“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阅读是运用,整本书的阅读是拓展。这就要求三者之间必须有一条相通的线来串联,这条线就是课文或单元学习的主题。主题的确定可以是文章的作者、体裁、内容、情感、写法等,然后“以例学法”。如在“人和动物那些事儿”的学习中,一个是人文主题,即培养学生善待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等;另一个是语文能力训练的主题,即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作者借事抒情的表达方法等。这两个就是课堂的主线。整节课就是由这条线把三篇看似无关、实则相通的课文,有机地整合起来。
二、找准读点
教科书要读“薄”的关键是要围绕重点,精选内容,努力做到一课一得,切不可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教科书既然是例子,就要找准例子中的“读点”,读中悟情,读中悟法。在《跑进家来的松鼠》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松鼠在“我”家做的三件事情进行概括。每件事由一句话到四个字,最后到两个字:存粮、晒菇、垫窝。学生通过朗读和归纳,体会到在这三件事中,全家人对松鼠的感情有喜爱、夸奖、宽容、宠爱、溺爱、理解……我再引导学生重点抓住有“爸爸哈哈大笑”和“全家人心里空落落”的句段,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和品味,欣赏文字背后的丰富情感。
三、确定讲点
课程改革的课堂上老师应有“三不讲”:学生通过自学能学会的不讲,学生能讨论的内容不讲,学生必须在操作实践后才能得出结论的内容不讲。所以,课堂上讲什么、什么时候讲,就显得尤为重要。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的就是要在学生求而不得或不知如何表达的时候再教。
本节课中,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板书发现,全家人对松鼠的所有感情可以浓缩为一个字,那就是“爱”,而这丰富的“爱”,作者是通过三件具体事例来表达的。此时,老师板书:事情、事物、感情,强调“通过事情来表达对事物的感情”是最常用的写作方法。这既是本节课的一个训练点,又是教材学习与“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及课外阅读的一个连接点。
由这一写法延展到小古文《杨生之狗》,学生“有样学样”,首先概括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杨生之狗两次救主人,能准确地概括为火中救主、井中救主。而且,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自然而然地发现杨生对狗的喜爱、狗对杨生的忠诚和二者之间心灵相通的默契,也是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的。
四、选准辩点
课堂上有辩论才有思维的碰撞,才有灵感的火花,才有阅读的深入,才有独特的创新。所以,选准课堂上的精彩辩点,犹如往平静的湖面投入一粒石子,或多或少,总会在学生阅读的心田激起浪花。
针对情境故事“飞进教室的麻雀”中的三种不同意见:抓住它、养着它、放飞它,学生展开激烈辩论,并由此引出对《麻雀是动物界最后的烈女》这篇文章的快速阅读。教师要适时指导学生从文中获取重要信息为我所用。带着阅读目标,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迅速从文中为自己的决定找到准确的理论依据:我认为应该放飞麻雀,因为“没有人可以养活一只麻雀,麻雀与被饲养的命运无缘”“麻雀对那些送到嘴边的美味视而不见,绝食——这便是它们的回答”。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学生也更了解了大自然,明白了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五、瞄准写点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学生在感受过一家人对松鼠宽容爱怜的故事、晋朝人杨生和狗之间生死相依的故事,关于麻雀的令人震撼的故事后,教师可以展示一些生活中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真实图片,配以简短的文字说明,辅之音乐渲染。学生情感之弦渐渐被拨动,会联想到自己和小动物之间那些有趣的、感动的、难忘的点点滴滴。情深而文达,写作的思绪自然是“喷薄欲出”。
课程标准指出: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读”让课堂动起来,让语言活起来,让感悟深起来;“写”让课堂静下来,让思维活起来,让想象飞起来。所以,在阅读中将“写”适时地融入,能更好地达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目的。
可见,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读写的快乐,学生才能有信心把语文学好,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责 编 莫 荻)
“人和动物那些事儿”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单元主题。我设计的学习内容有:课文《跑进家来的松鼠》,“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麻雀是动物界最后的烈女》和小古文《杨生之狗》。学习目标是:继续练习速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反复朗读,体会句子的意思;学习“通过事情来抒发情感”的写法;培养学生善待动物的高尚情操。
我首先由《跑进家来的松鼠》来引入教学,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共同找到松鼠来到“我”家后发生的一系列有趣的事儿,体会到“我们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总结出作者“通过事情来抒发情感”的写作方法。接着,我由这一写作方法延伸到小古文《杨生之狗》的学习。在学习了这两个故事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所有的动物都能这样和谐地融入人类的生活吗?”于是引出情境故事——“飞进教室的麻雀”。继而在学生对故事中的麻雀应该“抓” “养” “放”几种意见的争论中,链接到《麻雀是动物界最后的烈女》一文的快速阅读,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概括能力和思考能力等。这样,学生在阅读、体会、领悟的基础上,写出自己和小动物之间的那些事儿,已是水到渠成。
“语文主题学习”的核心理念是课内大量阅读。因此,把教材读“薄”,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关键。所以,总结“人和动物那些事儿”的学习,我主要是抓住了“一线” “四点”:
一、抓牢主线
崔峦老师曾经谈到:教科书的阅读是例子,“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阅读是运用,整本书的阅读是拓展。这就要求三者之间必须有一条相通的线来串联,这条线就是课文或单元学习的主题。主题的确定可以是文章的作者、体裁、内容、情感、写法等,然后“以例学法”。如在“人和动物那些事儿”的学习中,一个是人文主题,即培养学生善待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等;另一个是语文能力训练的主题,即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作者借事抒情的表达方法等。这两个就是课堂的主线。整节课就是由这条线把三篇看似无关、实则相通的课文,有机地整合起来。
二、找准读点
教科书要读“薄”的关键是要围绕重点,精选内容,努力做到一课一得,切不可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教科书既然是例子,就要找准例子中的“读点”,读中悟情,读中悟法。在《跑进家来的松鼠》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松鼠在“我”家做的三件事情进行概括。每件事由一句话到四个字,最后到两个字:存粮、晒菇、垫窝。学生通过朗读和归纳,体会到在这三件事中,全家人对松鼠的感情有喜爱、夸奖、宽容、宠爱、溺爱、理解……我再引导学生重点抓住有“爸爸哈哈大笑”和“全家人心里空落落”的句段,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和品味,欣赏文字背后的丰富情感。
三、确定讲点
课程改革的课堂上老师应有“三不讲”:学生通过自学能学会的不讲,学生能讨论的内容不讲,学生必须在操作实践后才能得出结论的内容不讲。所以,课堂上讲什么、什么时候讲,就显得尤为重要。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的就是要在学生求而不得或不知如何表达的时候再教。
本节课中,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板书发现,全家人对松鼠的所有感情可以浓缩为一个字,那就是“爱”,而这丰富的“爱”,作者是通过三件具体事例来表达的。此时,老师板书:事情、事物、感情,强调“通过事情来表达对事物的感情”是最常用的写作方法。这既是本节课的一个训练点,又是教材学习与“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及课外阅读的一个连接点。
由这一写法延展到小古文《杨生之狗》,学生“有样学样”,首先概括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杨生之狗两次救主人,能准确地概括为火中救主、井中救主。而且,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自然而然地发现杨生对狗的喜爱、狗对杨生的忠诚和二者之间心灵相通的默契,也是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的。
四、选准辩点
课堂上有辩论才有思维的碰撞,才有灵感的火花,才有阅读的深入,才有独特的创新。所以,选准课堂上的精彩辩点,犹如往平静的湖面投入一粒石子,或多或少,总会在学生阅读的心田激起浪花。
针对情境故事“飞进教室的麻雀”中的三种不同意见:抓住它、养着它、放飞它,学生展开激烈辩论,并由此引出对《麻雀是动物界最后的烈女》这篇文章的快速阅读。教师要适时指导学生从文中获取重要信息为我所用。带着阅读目标,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迅速从文中为自己的决定找到准确的理论依据:我认为应该放飞麻雀,因为“没有人可以养活一只麻雀,麻雀与被饲养的命运无缘”“麻雀对那些送到嘴边的美味视而不见,绝食——这便是它们的回答”。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学生也更了解了大自然,明白了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五、瞄准写点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学生在感受过一家人对松鼠宽容爱怜的故事、晋朝人杨生和狗之间生死相依的故事,关于麻雀的令人震撼的故事后,教师可以展示一些生活中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真实图片,配以简短的文字说明,辅之音乐渲染。学生情感之弦渐渐被拨动,会联想到自己和小动物之间那些有趣的、感动的、难忘的点点滴滴。情深而文达,写作的思绪自然是“喷薄欲出”。
课程标准指出: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读”让课堂动起来,让语言活起来,让感悟深起来;“写”让课堂静下来,让思维活起来,让想象飞起来。所以,在阅读中将“写”适时地融入,能更好地达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目的。
可见,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读写的快乐,学生才能有信心把语文学好,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责 编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