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超越教学法》中的“最小化感知失配”
贾笑笑
内容摘要:美国加州圣荷西州立大学的库玛教授指出现代语言教学处于后教学法时代,其提供的教学法框架使教师能超越教学法思想的局限,培养起建构系统化、连贯的、相关的个人实践理论所必须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自主能力。《超越教学法》这本书共十三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两章,表示着宏观策略的哲学和概念基础;第二部分是第三章到第十二章,具体分为十条宏观策略;第三部分是最后一章,主要是构建个人的实践理论。最小化感知失配则是宏观策略中最核心的部分之一,关于《超越教学法》的研究已经出现了不少,但大多是从宏观角度进行研究,基于微观角度的研究则较少,因此本文基于超越教学法下研究最小化感知失配,在借鉴本书中影响感知分配的因素后提出具体解决措施,希望对以后的教师教学有所启发。
关键词:超越教学法 感知失配 根源 措施
一.《超越教学法》的背景
教学法是外语教学专家依据教育学、心理学或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建构的系统的教学方法。外语教学界存在多种教学法,最有影响力的有10种。这10种有相同之处,也有分歧,这10种教学法并不意味着有10种不同的教学路子。实际上被分为3个类别:
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像语法翻译法、认知法和听说法,重视语法和词汇的学习,由教师在课堂上逐条讲授和组织练习。这样学习者就可以逐渐掌握目的语系统、并在实际交流中加以运用。
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像交际法、直接法、沉默法和暗示法,这类教学法注重语言的运用和学习者的需求及感受。教师的任务是创造适宜的交际环境,课堂活动由学生主导。如此,学习者既学习了语言形式,又把握了意念和功能,在实际交际环境中就能恰当自如的运用目的语。
三是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法,像社区语言学习法、自然法和任务法都属于此类。这类教学法认为目的语的学习最好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课堂应开展有真实意义和任务明确的交际活动,这样,学习者可以自然习得语法和词汇,自在地用目的语进行交际。
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超越教学法,超越教学法在折衷主义的基础上前进了一步,创建了教师理论概念,指出教师应该学习和分析教学法、全面地判读具体教学环境,把握影响外语学习的种种变量,把教学法和教学实际相结合,建构教师理论。面对众多教学法,超越教学法强调学习、分析、综合和创新,这是超越教学法对教学法的批判继承。
美国加州圣荷西州立大学的库玛教授在2003年出版了《超越教学法》一书,他关注“后方法”时代的语言教学,意在激发那些从事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的学习和教师教育人士的批判性思维;意在激发他们给予对自身教学环境的情景认识而开展自我反思的活动;意在鼓励他们超越目前围绕方法概念形成的局限性,认真思考语言教学中“后方法”时代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二.影响感知失配的因素
前面我们分别介绍了超越教学法的背景以及对感知失配的理解,现在我们根据前人的研究总结介绍下造成感知失配的主要因素。
1.认知失配:主要是指成人语言学习者带入课堂的有关世界的普遍性和认知性知识。一般与记忆、理解、认识以及推断等思维过程有关。如中国老师问泰国学生榴莲的价格得不到想要贵的答案,缺乏对这方面知识的认识,老师也没有提前预知这种认知失配,就会造成了一种认知失配的现象。
2.交际失配:主要指学习者用来交换信息或表达个人观点时所必备的交际能力。初学汉语的学生缺乏词汇量的积累不知道怎么表达出来,老师也不懂他想表达的话语,只是匆匆的结束双方的互动交流那就会产生交际失配,错失提高学生学习的机会。
3.语言失配:主要指所有的语言学知识(目的语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知识)在完成或谈论一项任务时,这些方面的知识往往使用得最少。如:老师在讲关于课文时,课文里可能出现了AC这样的缩略语,老师以为学生明白它们的意思,但是没有讲解,学生并不知道,老师询问了后才知道,这就是语言失配。
4.教学失配:指的是教师与学生对于语言学习任务中那些明确或暗含、长期或短期的教学目标的理解。如老师在讲完这节课后,问学生这节课主要教学目的是什么呢?如果学生回答的并不一致,并且与教师上课所讲的也不一致,那就是教学失配,学生在学了这节课后并没有清楚明白的知道这节课主要学了什么。
5.策略失配:主要指学习策略,即学习者在强化信息获得、储存、回忆以及使用时所运用的方式,步骤,计划和惯例。如:老师在课堂上布置了一个15分钟的活动,如果学生在只是说简单的词,相互之间没有进行太多商谈,很快就结束了这个活动,老师希望他们多一点的对话并没有实现,教师希望学生使用的策略与学习者真实的策略不一致,就有了策略失配的问题。
6.文化失配:主要指学习者在理解和解决一个以问题为导向的任务之前,所掌握的最低限度的目的语社区中的文化知识。比如:马来西亚的女生不理解东方文化圈的女生结婚为什么穿旧的婚纱,而东方文化圈的女生认为很有纪念意义。这是属于文化方面,如果老师没有意识到这些与学生问题相关的细微的文化差别,就造成了文化失配。
7.评价失配:主要指在語言学习活动中,学习者监控学习过程时所使用的一些表述明确或不太明确的自我评价。如说:在课堂上,老师指着一个包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包或者背包,如果这时老师说对,并没有具体说到底用包还是背包,学习者希望老师能帮助验证他先前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否正确,老师并不清楚学习者的意图,不仅没有解释,还对不同的回答都做了回答,这无疑为学习者增加了新的不解,这样就造成了评价失配的现象。
8.程序失配:主要指在完成任务时,学习者选择的那些表述明确或不太明确的步骤和过程。这种程序性根源与那些在特定教学情境中自下而上明确运用的方法相关,目的在于迅速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如:老师问学生问题,学生按照的理解回答的虽然正确但是不完整,此时老师没有给出任何反馈意见,而是让学生在回答一遍,这样的其实是没用的,因此产生抵触心理等。
9.讲授失配:指在帮助学习者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或者教科書编撰者所提供的讲授性指导。比如:老师在讲课时,可能会因为说话不注意,让学生对老师的某句话语产生了理解偏差,以致误导了学生整节课。
10.态度失配:由于学习者具有较丰富的学习生活经验,成人学习者对于课堂管理一般都带有一定的成见,这些预设的理念往往会引起教师意图和学习者理解之间的差异。
从以上的十条因素来看,这十条因素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之间的界限也并不分明,并且失配的种类也并不局限于这十种,失配是无法避免,但是可以判定和掌控,只要我们认真思考如何在课堂中提升学习效果,那就需要我们最小化感知失配。
三.感知失配最小化的措施
我们在了解了感知失配的十条因素后,就可以从它们逐条分析,更好的找到应对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小感知失配的影响。具体措施如下:
1.教师在上课前应充分地了解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为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做准备。
2.教师不管在接触初中高级的留学生可能都会遇到交际失配的现象,这时候教师首先不能逃避,其次,可以利用网络寻找图片的方式或者翻译成中介语的形式询问学生,对以后他学目的语的热情有很大的帮助。
3.针对语言失配,教师应细心严谨,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不是依赖自己的主观理解。教师在讲解每节课时,应有几分钟的时间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学过的知识点,这样学生就能清楚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不会造成教学失配的现象。
4.教师在设计限时活动时,可以换成有趣的或者奖励机制,如果活动本身很有趣,就自然能吸引到学生,对于中高级学生,可以采用辩论赛,获胜的有奖励,而不是采用固定的小组活动的形式。
5.教师应充分了解不同国家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同时这也是一位优秀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对课外知识的掌握也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对你有敬佩之情,更有利于教学组织的进行。
6.教师在讲课时应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如果学生表示疑问时,应给学生明确的答案,不应该模棱两可,可能学生也没注意到自己忽略了学生的问题,因此需要多了解学生的想法。
7.教师在讲解知识点时,适度地锻炼学生开口说话率是对的,但是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及时向出现错误或需要帮助的同学给予帮助。
8.教师的指令要简单明确,语言简单,尽量避免引起学生误解。有时候直截了当的讲授指导会有更好的效果。
9.学生应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教师可以耐心询问帮助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可以向相关老师反映。
总之,教师应充分地了解学生包括性格、国籍、学习态度等;教师的教学设计合理并且要有针对性;教学的指令要清楚,语言简洁。
四.总结
感知失配是日常教学中的正常现象,再完美的课堂也会有感知失配的出现。虽然失配无法避免,但是我们及时发现并认真对待的话,在课堂上是可以将失配转变成一种学习机会。通过本章最小化感知失配,我们可以发现教师需要将自己置身于课堂周围的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的特性中,把书中内容与自己不断发展,不断拓宽专业和个人知识结合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书中建议的宏观策略和示范的微观策略进行转换,把宏观策略框架作为发展个人实践理论的一套工具,超越教学法的局限性,培养起自我建构系统化、连贯的、相关的实践理论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自主能力,最终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利群,罗京梅.探讨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3(3)
[2]束定芳,呼唤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外语界,2005(6):5-11.
[3]胡亦杰,后教学法语境中的教师理论建构.深圳大学学报2004(4),122-125.
[4]赵利群,罗京梅.探讨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3(3)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