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参与网络评论的道德意识培养

摘 要 参与网络评论是大学生日常的上网行为之一,它不仅包括发表评论,也包括接受评论、传播评论。网络世界复杂万象,符合社会规范和公共利益的评论有利于社会的进步,而低于道德标准的不良网络评论行为则残害大学生网民的身心健康,所以对大学生参与网络评论的道德意识进行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网络评论 道德意识 思想政治 教育
作者简介:廖承莎,遵义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1.325
随着网络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人都成为自媒体,普通民众通过媒体平台,可以随时随地为自己“发声”,如发布动态,在朋友圈晒美食美景,在直播平台展示才艺等,也能随时为他人“发声”,如当下在青年群体中的流行行为——为自己的偶像加油助威“打call”, 发表对社会热点事件的看法等。与传统的传播方式相比,网络社会个人对于社会事件参与度加强,形式也更加灵活,每个人都能成为评论的制造者、传播者、接受者。
网络评论主要是指网民对于网络媒体报道的事件的意见和看法,主要体现在网络新闻或帖子之后的评论、点赞以及转发等方面,通过门户网站、微信、微博等可以看到大量的网民评论,这些评论不仅反映网民本身对于事件的态度,从更深的角度体现出网民本身的道德意识。
大学生群体作为网民数量的主体,在各大网络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QQ上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作为舆论传播的参与者,常常对热点事件发表评论,同时也被其他评论影响,而评论所体现出来的思想观念,常常对大学生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和形成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从而直接影响大学生线下行为模式的构成。
因此,对于大学生参与网络评论中的思想道德意识的培养便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能提升大学生对于观点的是非判断力,也同样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 培养大学生参与网络评论的道德意识的意义
(一)提升个人网络公共道德素质,推动大学生“知、情、意、行”共同发展
“知、情、意、行”即“网络道德素质的认知、网络道德情感、网络道德意志、网络道德行为”,这四项因素是判断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四项因素,也是参与网络评论道德与否的四个标准,四者关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认知、情感和意志互为一体,同时三者支配着网络道德行为的发生,因此,通过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提升其思想境界,对道德意识的尺度有一定的把握后,能够对网络事件的开展理性认知,帮助大学生做到如何鉴别是非曲折,不妄下评论,不相信谣言,不传播谣言,在网络评论的认识和判断力上有所提升,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从而才能指导网络道德行为。
(二)发挥大学生网民积极作用,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环境
作为网民主体的青年大学生群体,他们的思想观点、思想潮流直接影响着网络的舆论走向。大学生有较好的文化背景,他们接受良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教育,所以在网络环境中更容易保持理性,只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大学生就能够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参与到维护网络环境中去,为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环境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大学生参与网络评论对道德意识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大学生参与网络评论是表达自身意志的一种途径,是有关于自己思维方式的抒发,它的积极影响可以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大学生参与网络评论能够增强自己对道德观点的见解,能够增强大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对于自己的道德意识的提高有所帮助。比如最近引起网民热烈讨论的“江歌遇害案”,就是有关于法律、道德、人性的深度讨论。案件中善良的留学生江歌收留不堪男友打扰的刘鑫,却因惹恼其男友被其在家门口杀害,然后一门之隔的刘鑫因害怕没有开门对江歌进行施救,并且在案发后江歌母亲向她了解真相时选择了回避,甚至刘鑫母亲向江歌母亲表示是她自己的女儿短命。面对这样的案例,大多数网民虽然愤怒,谴责刘鑫见死不救,不仅不报恩,反而以怨报德,但是仍然理性的认为刘鑫不构成犯罪,他们没有曲解法律,没有道德滑坡,大多数网民的讨论是仍然相信友情。大学生参与这样的探讨,是有利于其增强对道德的认知,通过现实案例对人性的拷问,不会让他们更冷漠,而是教会他们如何更善良。
第二,拓宽交友圈,以兴趣会友,拓展学习平台,提升自身素养。如今通过微博热门话题、微信公众号、知乎圈子等平台,我们经常看到对某一主题的讨论,大学生可以了解到更多更新的知识,比如对大学生考研考博、社交、感情、就业等主题的讨论,对他们的生活和成长有所帮助。
第三,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了解看待事物的不同方面,对于培养其良好的情商操守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大学生参与网络讨论本身就是思考的过程,能够积极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了解他人的观点,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二)消极影响
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自主性、开放性等,网络环境中的思想言论多种多样,难以捉摸,众多新生事物也由此滋生,比如“网络水军”的产生,往往為了某个话题走向,电脑或手机背后的主使者聘请大量网络水军提交有利于自己的话题评论,试图对网民的观点产生影响,很容易便让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产生错误的看法;还如“网络键盘侠”和“网络喷子”的出现,他们无法理性的对社会事件进行思考,对任何事件都充满负能量,进而在网络评论中表现得十分愤怒,对网络事件中的人和物通常大肆讽刺批评,充满戾气,让网络环境非常躁动;同时也存在着媒体过度娱乐化的现象,网络媒体为了博取眼球和点击率,大肆播报花边新闻,刻意制造和炒作话题,无底限的包装某些“网红”等现象。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学生因为其思想意识较为薄弱,知识和人生经历不足,且容易冲动,容易对片面的对事件进行大肆抨击,盲目附和不良评论,并进行传播,影响自己的价值判断,造成不良影响。
三、大学生参与网络评论的道德意识提升途径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德育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意识培养的过程中,高校必须要运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方式方法,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具体措施如下:
1.结合热点,联系实际,做好线下课堂教育
高校课堂教育的开展一方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开设,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向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式包括课堂讲授、理论研讨等。如开设网络道德教育课程,在课程中设置针对网络评论中涉及的道德意识教育环节,让学生从课程中学习到如何去辨别网络评论是非,如何正确客观的发表网络评论等。在课堂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讲求方式方法,避免呆板的教学模式,要联系实际,只有联系实际生活,才能让大学生才能有所思考,让他们面对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如将网络热点问题纳入课堂案例讨论,从网络评论相对立的观点出发设置辩题并开展课堂辩论赛等形式,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使学生对社会事件有所思考;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宣讲会、主题实践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比如说关于网络暴力、道德绑架、人肉搜索等内容的讨论,让学生对网络评论行为有警醒、有觉悟,有思考,提升学生的网络评论道德意识。
总而言之,高校要丰富课堂教育内容,打造多样的教育形式,结合实际,做好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建设工作。
2.打造“意见领袖”,做好线上舆论引导工作
做好大学生的舆论引导工作是培养大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的重要途径,“掌握舆论和引导舆论,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 ,因此,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抓好舆论工作、做好“意见领袖”成为引导大学生网络观点的关键。
一方面,设置高校宣传的发声筒,每个高校在自身的网络平台,如官方网站、公众号等校园媒体上,要做到用好用对,除及时更新新闻,也要开设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阵地,主动掌握新闻、观点发言权,发布适合于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以学生较为易于接受的方式对学生开展教育,另外也要及时畅通意见沟通渠道,学生能够发表评论,学校给予回应、疏通与引导,让学生和意见能够形成良性的意见、观点沟通机制,从而培养学生在参与网络评论时拥有较好的道德意识水平。
另一方面,学校应该打造好教师、辅导员微信、微博等平台,因为教师、辅导员与大学生学习、生活更贴近,更了解学生的动向,通过这些平台与学生互动沟通,时效性、有效性都更强。教师与辅导员一方面可以利用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网络评论进行引导,另一方面也可以从评论中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及时关注学生的思想,也有利于引导其道德意识。
(二)媒介应充当好“把关人”角色,传播正能量
传播学者怀特将“把关人”理论定义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负责搜集、过滤、处理、传播信息的传播者。作为最重要的“把关人”——新闻媒介,应该做到对新闻事实进行掌握,媒体运营商应主动将不符合社会规范和公共利益的信息及时进行删除或屏蔽,媒体应该拥有社会责任感,特别年轻人较热衷的媒体平台,大学生作为网民参与评论虽然是自由的,但仍然要做好舆论的引导工作,摆事实、讲证据,从源头上打击不道德不负责任的评论,针对现实问题,比如出现的拜金、仇富等网络评论现象,在媒体平台应多正面引导,才能营造良好的媒介环境,传播正能量,对大学生产生有益的引导和教育。
(三)做好家庭教育,充分關注,及时引导
父母作为子女的终生教师,应当与时俱进,主动与子女沟通交流,了解大学生群体在网络生活中关心什么,家长应适时的与大学生探讨网络热门问题,掌握他们的思想动向,并开展教育与引导,并以身作则,做好榜样示范,客观评论,起到带头作用。
注释: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4.
李春华.论习近平总书记 8·19 重要讲话的理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2).41-46.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