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概论”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传道”

刘桂菊
[摘 要]“传道、授业、解惑”自古以来就是教师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大学专业课程教学中既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又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体会,探讨在“环境学概论”专业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教育、科学观念和科学态度教育、环境法制教育、警示与安全教育、通识意识教育等“传道”过程的具体实践。
[关键词]环境学概论;传道;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1-0167-02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高等教育中“传道”主要指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塑造健全的人格。“授业”主要指教师专业知识的传授。“解惑”主要指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五四”重要讲话中指出:“青年人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传道”在这其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它关系到我们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只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传道”,而忽视了专业课程中的“传道”;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授业”与“解惑”,而对“传道”元素挖掘不够,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因此,探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传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环境学概论”教学中的“传道”的必要性
“环境学概论”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课程,扎实掌握环境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技能。除此之外,本课程更注重指导学生对周围实际环境问题的关注,注重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充分认识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形成正确的环境政策法制观、环境道德理论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明确自己的责任、义务、价值以及权利。大学生群体是对环境问题最为关注的人群,而且大学生群体担负着一个国家未来建设者的使命,其环境意识、法制观念等的培养和提高直接影响着国家未来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为此,笔者在“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在对基本专业理论知识进行讲授的同时注意“传道”,提高学生对周围环境以及相关问题的关注程度,强化其环保意识。
二、“环境学概论”教学中的“传道”渗透
(一)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的渗透
教学中始终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道德观念,把保护环境、尊重自然、维护人类生存基础作为人类道德准则,把人类道德观念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传统的“人类中心论”则使人类以自我为中心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排放,由此导致了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问题的产生,此道德伦理观愈来愈多地受到人们的批判和反思。在谈到全球环境问题之一——“生物多样性被损害”一节时可以加强学生这种道德观念的培养,通过一系列案例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内外在价值的重要性,深切体会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人文精神表现为维护人的尊严、追求人的价值以及关切人的命运,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高度重视人类遗留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塑造和肯定。在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播放“人类星球”、“环境与人”等纪录片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与人类的生存、命运的深刻关系,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关怀意识。
(二)科学态度和科学观念的培养
现实中一些大学生具备了科学的基础知识,但缺乏相应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在讲解主要污染物氟化物时,提醒学生天然饮用水中含有少量的氟对人体是有益的,尤其有助于防止儿童龋齿,但由于氟有一定的毒性,假如长时间摄入高剂量的氟,有可能导致神经性疾病、内分泌系统功能失常甚至癌症之类的后果,因此为防止龋齿而摄入氟的方式很有讲究,通过这一案例让学生体会到“过犹不及”的哲理。再如讲解臭氧时,可培养学生的科学辩证思维。从臭氧的性质来看,它既可助人又会害人,它既是上天赐予人类的一把保护伞,有时又像是一剂猛烈的毒药。由于臭氧具有强的杀菌效果,所以与人类活动密切的对流层中若存在少量臭氧,可对空气起到净化作用,使人们倍感爽快。当然臭氧主要集中在大气层中的平流层,它能够强烈地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了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免遭紫外线的伤害。但当环境中臭氧浓度偏高时,臭氧又是一种环境污染气体,是温室效应气体之一,杀灭细菌的同时也对人体细胞造成了损伤,所以在打印机或复印机旁应注意通风,避免臭氧浓度过高引起的毒性效应。
无神论是科学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内容。近几年经常可以看到宗教徒的大规模的放生活动的报道。然而科学家并不主张大规模的放生行为,放生的物种,可能因为环境的不适应或紧迫、伤害等而生病或死亡,活存下来的物种,亦可能形成生态污染。尤其是不能随意放生外来物种,否则会对原来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这些典型案例是“传道”的良好载体,在课堂上讲授这些案例既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还可通过“环境学概论”课程实验教学来进行。“身教胜于言传”,首先,教师要做到严格要求自己,各实验环节操作规范,给学生树立学习榜样,甚至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其次,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各实验环节每一步操作都会影响到实验数据的准确性,进而影响到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因此要严格要求学生实验全过程中任何一环节都不能轻视、懈怠,要认真做好实验记录,并进行科学分析。“失败是成功之母”,如果结果不理想,指导学生认真检查并改进实验过程,直到实验成功为止。通过实验课程的教学可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优良学风。
(三)环境法律法规教育
环境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环境伦理道德来规范和调节人们的环境行为,另一方面还需要约束力更强的法律形式来强制人们的各种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各种矛盾。自1979年至今我国已制定了30多部资源环境方面的法规。
事实证明,现代的许多环境问题的发生无不与人们缺乏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有关。在“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中根据课程讲授进度适时介绍我国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包括《环境保护法》,有关大气、水、土壤和固体废弃物的污染防治法,各种环保标准及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公约、条约等,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法规和政策。课堂教学中还可对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因环境污染而受到处罚的企业案例进行分析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明辨是非,掌握法律知识,明确环境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及环境法制观念。
(四)警示与安全教育
环境中很多污染物都具有一定的毒性和危险性。教学中通过个别案例的讲解能够给学生以警示功能。在重金属污染物教学时,通过列举某些美白化妆品因为其中汞含量较高而导致使用者中毒的事例,让学生感觉到环境污染时刻围绕在我们身边,应该提高警惕。
在讲授全球环境问题时,通过阐述相关的环境问题,如臭氧层耗竭、酸雨危害、全球变暖、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以及生物多样性破坏等环境问题,对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影响程度和范围以及所带来的危害,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分析,使学生意识到这些环境问题就在我们身边,甚至已经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这样能给学生以警示作用。
(五)通识意识教育
通识教育起源于19世纪的欧美,针对当时大学学术分科过多、知识被割裂的情形而提出的,其目的是增强学生对不同学科的认识,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使学生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能独立思考的人。环境科学的研究需要多种学科的基础知识,从研究的对象来说就涉及了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三个部分,研究手段更离不开基本的数学工具,又由于大多数人类活动都受到了环境问题的影响,所以环境科学研究也运用了法律、经济以及社会科学知识。在“环境学概论”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只需稍作点拨和提示就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综合的重要性,如在“大气污染防治”一节中,通过设置题目“如何防治大气污染”,让学生从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角度展开充分讨论,以此鼓励学生拓宽知识广度,加大深度,开阔视野,使自己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三、结语
“传道”教育不仅能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而且能使学生成为我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环境学概论”内容丰富,肩负着环境素质教育的重要使命。在教学中,要根据环境知识的特点,教师在“授业、解惑”的同时注意“传道”,在专业知识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发挥专业德育功能。上述内容是笔者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几点“传道”体会,然而“传道”的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我们仍需不断探索,把“育人”工作做得更好。
[ 参 考 文 献 ]
[1] 顾永才,何佰洲.专业课教师也要注意“传道”[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
[2] 汪青松.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能力的提升[J].中国高教研究,2007(12).
[3] 张春生.刍议科任教师在“授业解惑”中的传道功能[J].山西教育(教育管理),2001(21).
[4] 陈清硕.环境科学的人文精神[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5).
[5] 杨凡,李蓓.浅谈通识意识在高等教育中的积极意义[J].高等理科教育,2010(6).
[6] 陈震,曹晓群,等.大学专业课程“有机化学”教学中的“传道”[J].中国电力教育,2012(28).
[责任编辑:钟 岚]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