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岁儿童的规则内化:家长养育行为与儿童性别、气质的交互作用
王苏 盖笑松
[摘 要] 本研究以254名3~7岁儿童为研究对象,考察家长的养育行为与儿童性别、气质特点对儿童规则内化水平的作用,结果表明3~7岁儿童的规则内化水平随年龄增加显著提高,但在不同领域内快速提高的时间存在先后;女孩的整体规则内化水平高于男孩,具体仅表现在道德和习俗两个领域;难养儿童的规则内化水平显著低于普通儿童和易养儿童;民主养育与儿童的规则内化正相关,消极养育(尤其是专制和忽视行为)与规则内化负相关;养育对儿童规则内化的作用存在性别差异,家长的专制和忽视行为不利于女孩的规则内化,民主行为促进男孩的规则内化;养育对易养儿童规则内化的作用比对普通儿童更强,难养儿童不受家长养育影响。家长需要分阶段、有重点、有技巧地进行规则教育,特别要关注女孩的情感敏感性,重视风险气质儿童的自身成长,以促进儿童的社会化。
[关键词] 规则内化;养育行为;性别;气质
一、问题提出
规则内化是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尤其是父母的价值观念,并将其内化成为自身行为准则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方面。个体从学步时表现出合作接纳、主动顺从,[1][2][3]幼儿时表现出努力控制,[4][5]做错事后内疚,主动遵守规则,[6][7]逐渐实现规则内化。
儿童的规则内化存在领域特异性。领域理论(Domain Theory)认为日常规则分为道德领域、社会习俗领域、个人领域和安全领域等,儿童在2~3岁时就能区分不同领域的规则。[8]葛瑞林斯基(Gralinski)和科普(Kopp)(1993)根据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将家长的规则归纳为安全、自我照料、保护财物、礼貌、尊重他人、餐饮规则、家庭规范、延迟满足八个方面。研究发现1~4岁儿童对不同方面的规则有显著不同的表现,容易顺从安全规则、自我照料规则,难以遵守延迟满足规则。[9]斯麦塔娜(Smetana)、科川斯卡(Kochanska)和庄(Chuang)(2000)结合领域理论,将这八个方面规则归纳为道德、习俗、安全、心理和实用五个领域。研究发现4岁以后儿童的顺从水平依旧显著提高,在道德、习俗、安全等领域比其他领域表现出更多顺从。[10]儿童入幼儿园、入小学前后,要面临更多规则和要求。在区分规则领域的基础上,考察儿童规则内化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深入了解儿童规则内化的特点,为家长和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则教育提供指导。
父母养育对儿童的规则内化有重要作用。早期养育理论,以鲍姆林德(Baumrind)为代表,根据“温暖—冷漠”“控制—放任”两个维度,将养育分为民主型、专制型、溺爱型和放任型四种类型。然而四种类型并不互斥,同一家庭会有多种类型并存。杨丽珠、杨春卿(1998)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种新的测量思路,从民主性、专制性、溺爱性和放任性四个维度对每个家庭的养育行为进行测查。[11]已有研究发现,积极的养育行为促进儿童的规则内化。母亲充满温暖的互动反应、积极的情感共享和合作,即相互反应定向(Mutually Responsive Orientation,MRO)会促进幼儿的顺从和规则内化。[12][13]消极的养育行为会阻碍儿童的道德发展。父母使用权利诉诸和爱的收回的行为不利于儿童的道德唤醒,[14][15]家长强控制行为会导致儿童的不顺从。[16]
儿童的性别和气质特点会影响规则内化,更重要的是,这些特点会调节养育行为对儿童规则内化的作用。[17][18][19]首先,不同性别儿童的规则内化不同,受养育作用不同。尽管女孩的规则内化水平显著高于男孩,[20][21][22]但男孩的注意品质受养育影响更大。[23]其次,不同气质的儿童规则内化不同,受养育作用也不同。第一,易怒气质的儿童规则内化较低,但当易怒幼儿遇到高反应性养育母亲时,接纳合作行为更多,而对母亲产生不安全依恋时,接纳合作倾向会變得更低。[24]第二,焦虑、畏惧情绪高的儿童,规则内化水平较高。[25]但对无所畏惧的儿童,母亲温和的养育和安全依恋促进未来的规则内化,积极的亲子关系增加幼儿对家长的接纳立场和遵守规则的行为;而父亲诉诸的行为则会对畏惧的婴幼儿不利,使其规则内化很差。[26][27]第三,消极情绪高的儿童,规则内化水平会更低。更重要的是,消极情绪较低的幼儿在安全依恋中比不安全依恋时,主动顺从更高。[28]当高度消极的婴儿遇到低MRO的母亲时,自我调节能力较差,但遇到高MRO的母亲时自我调节则较高。但对低消极情绪的婴儿来说,母亲MRO和自我调节之间没有联系。[29]第四,难养气质(易怒、高消极情绪、低努力控制)和母亲反应性养育也存在交互作用。难养型儿童遇到高反应性养育的母亲,会更顺从,行为问题更少,但遇到低反应性养育时,更不顺从,行为问题更多。母亲反应性与易养儿童的发展结果不存在显著相关。[30]总体来看,具有发展风险的儿童对养育更敏感,受其影响更大,处于优势地位的儿童受养育作用较小,更符合差别易感模型。[31]但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气质特点并非单独存在或孤立地发挥作用。纽约纵向研究(New York Longitudinal Study,简称NYLS)根据纵向追踪数据,将3~7岁儿童分为难养型、普通型、易养型等气质类型,广泛被国内外研究使用。[32]因此,采用气质类型为指标考察儿童气质的作用,更符合实际。
国内对儿童规则内化的研究较少,研究结果也与西方研究略微不同。国内关于儿童规则内化的性别差异并不一致。何小璐(2006)采用改编后的科川斯卡的良心问卷(Childrens Conscience Questionnaire,CCQ)测查了4岁儿童的良心发展状况,结果并未发现显著的性别差异;[33]而梁宗保等人(2009)同样采用修订的科川斯卡良心问卷(CCQ)对3~6岁儿童的研究发现女孩的内疚情感和内化行为水平显著高于男孩。[34]研究中关于交互作用的结果也并未支持西方已有结果,儿童的消极情绪和母亲关心与控制显著正向预测儿童的内疚情感,但并没有发现二者的交互作用。[35]本研究考虑到研究本土化问题,参考前人研究思路,编制适合中国儿童的规则内化核查表,以探究中国儿童规则内化的发展情况。
综上,本文拟在区分规则领域的基础上,探讨儿童性别、气质类型与家长养育行为对3~7岁儿童规则内化的作用,为幼儿规则教育和家长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提供支持。研究假设如下:
研究假设1:幼儿对不同领域的规则内化水平不同;
研究假设2:积极养育行为促进规则内化,消极养育行为不利于规则内化;
研究假设3:养育行为对不同气质类型儿童的规则内化作用不同,某些气质的儿童对养育行为更敏感。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在长春市某小学及附属幼儿园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54份,有效回收率为84.7%。其中男孩114人(44.9%),女孩127人(50.0%);3岁组49人(30~48个月,M=41个月),4岁组64人(49~60个月,M=55个月),5岁组72人(61~72个月,M=66个月),6岁组43人(73~84个月,M=79个月),7岁组23人(85~106个月,M=89个月),其中由于问卷采集信息缺失,导致数据中有13人性别缺失,3人年龄信息缺失。教师评定所有儿童发展正常。
(二)研究工具
1. 3~7岁儿童规则内化核查表。
对3个城市(北京、长春、鞍山)3~7岁儿童的家长331人,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请您尽量多地写出,您最近一个月经常跟孩子提出的要求”。整合开放式问卷收集到的各种规则,选取提出频次高于10%的词条,统一合并相同或相似的表述,删除部分模糊、有歧义的表述,最后得到54个项目。以领域理论为基础,结合科普(Kopp)等人(1993)和斯麦塔娜(Smetana)等人(2000)的研究中关于母亲规则观念的分类,[36][37]将规则分为八大领域,包括道德规则、习俗规则、安全规则、健康规则、独立自主规则、高级心理规则、实用规则、学业规则。
道德规则(Moral rules,8项):涉及人际交往中的权利、信任和友好(判断标准:违反规则的结果是破坏人际关系,伤害到他人)。向他人表示友好,和小朋友们分享吃的和玩具,帮助小朋友;控制对其他儿童的侵犯行为,不要打人;禁止发生破坏他人信任的行为,不要说谎,不要偷东西。
习俗规则(Conventional rules,12项):由于不同情景内规则不同,划分为一般礼貌、餐饮礼仪、家庭规范、游戏规则、课堂规范(判断标准:违反规则的结果是造成混乱、行为不适宜,强调不同情境下的秩序和制度)。一般礼貌,是在各种情景中表现合适行为,不骂人,见到人主动问好;餐饮礼仪,例如,不要边吃边玩,不要糟蹋、丢掷食物;家庭规范主要涉及有助于保持家庭清洁秩序的活动,收拾玩具,擦桌子,扔垃圾;游戏规则指儿童在玩游戏时遵守的规则;课堂规范主要指上课不要大声说话,上课不随便下地走动。
安全规则(Safety rules,5项):保护儿童免受伤害的规则(判断标准:违反规则的结果是造成自身身体伤害)。例如,不碰有潜在危险的物品(剪子、刀);不参与有潜在危险的活动,不爬高。
健康规则(Physical rules,9项):涉及影响儿童身体成长的各种行为习惯,包括饮食、运动、不良习惯、不讲卫生等(判断标准:违反规则的结果是造成身体发育不健康或不健全)。
独立自主规则(Independent rules,8项):包括自我照料等(判断标准:违反规则的结果是独立生活困难)。例如,儿童自己吃饭,主动上厕所,自己增减衣物,与父母分开睡觉。
高级心理规则(Psychological rules,5项):包括延迟满足、性格发展等(判断标准:违反规则的结果是人格发展缺陷)。例如,妈妈打电话时等一会,别人说话时不要打断别人。
实用规则(Pragmatical rules,3項):保护他人财物不受儿童侵犯、探究、无意毁坏,正确规划用钱(判断标准:违反规则的结果是物品破坏或钱财的损失)。
学业规则(Academic rules,4项):涉及课堂学习、课后作业、学习知识等规则(判断标准:违反规则的结果是可能造成学习成绩不好)。
将54条规则作为核查表的题目,由平时带孩子时间最长的家长回答“孩子最近六个月内对以下要求的表现”。4点评分:1=根本做不到;2=监督执行,勉强做到;3=稍加提示,可以做到;4=不用提示,就能做到。分数越高,规则内化越好。
根据以上类别划分,由两名心理学系专业学生编码,Kappa系数达到0.68(P<0.001),一致率为72.2%。总体一致性系数为0.938,区分度在0.4以上题目占94.4%。
2. 父母养育行为问卷。
问卷改编自杨丽珠等人(1998)编制的《母亲教养问卷》,[38]用于调查家长的养育行为,问卷共32个题目,分为溺爱性、民主性、忽视性和专制性养育行为四个维度。问卷由家长回答,采用5点评分法,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分数越高表明养育行为越突出。各维度一致性系数为:民主性0.79,溺爱性0.52,忽视性0.73,专制性0.60,区分度在0.4以上的题目占96.9%。
3. 3~7岁儿童气质问卷。
问卷改编自《3~7岁儿童气质量表》。[39][40]纽约纵向研究(NYLS)提出儿童气质的九个维度,即活动水平、节律性、趋避性、适应度、反应强度、情绪本质、坚持度、注意分散度、反应阈。中科院心理所张雨青对该问卷进行了结构探索,得到了六个维度的结构模型,分别命名为注意力集中、灵活性和自控能力、负面情绪性、羞怯或社会性退缩、活动水平和反应阈限、节律性。
结合九维度和六维度的题目,本研究最终改编成一份32题的问卷,其中包括六个维度,坚持性、注意转移、负情绪、社会退缩、活动反应水平、无规律。问卷由家长回答,采用5点评分法,各维度一致性系数在0.5~0.68之间。所有题目的区分度均高于0.4。根据超出1个标准差的标准,将儿童的气质类型分为难养型(N=49)、易养型(N=37)和普通型(N=168)。
(三)研究程序
1. 准备阶段。
采用分层取样,选取北京、长春、鞍山各一所幼儿园(105、53、80人),长春一所小学一年级(93人)的儿童共331人,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请各班班主任将调查家长日常规则内容的开放式问卷于第一周周一发放给家长,第二周周一前全部收回。
2. 正式测试。
采用方便取样,由长春市某小学及附属幼儿园的各班班主任将3~7岁儿童规则内化核查表、父母养育行为问卷和3~7岁儿童气质问卷于第一周周一发放给家长,第二周周一收回。
(四)研究统计
采用SPSS 21.0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多元方差分析统计。
由于所有变量采集方法均是问卷调查,因此采用因子分析进行Herman单因素检验,证明并不存在共同方法偏差(特征根1以上共析出36个因素,解释总量为81.0%,最高因素解释量为14.7%左右)。
三、结果
(一)3~7岁儿童规则内化的发展趋势及性别差异
为探究儿童规则内化的发展趋势,将儿童年龄编码为3~7岁不同年龄段,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儿童规则内化总分进行分析,年龄效应显著(F=3.96,P<0.01),年龄越大,规则内化越好。进一步分析,在道德、习俗、自主、心理、实用等五个领域内,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见表2。
事后分析发现,道德、习俗、安全和实用规则的迅速发展阶段都在3~5岁左右;4~6岁阶段,独立自主规则的内化随着年龄升高逐渐提高;心理规则的内化在4~7岁始终缓慢上升。
对儿童整体规则内化水平的性别差异进行检验,结果发现性别差异显著(F=4.53,P=0.03),女孩的规则内化好于男孩。但进一步分析发现,只有在道德、习俗两个领域,性别差异显著(F=7.12,P<0.01;F=6.76,P=0.01)。这说明,除了道德和习俗两个领域外,在大多数领域,女孩跟男孩的规则内化水平是不相上下的。
(二)儿童气质对规则内化的影响
为探究不同气质儿童规则内化的特点,对不同类型儿童的整体规则内化水平进行方差分析,发现不同气质儿童的规则内化水平差异显著(F=17.77,P<0.01),易养型儿童规则内化水平比普通型儿童好,普通型儿童比难养型儿童好。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所有领域,差异均显著,见表3。这就意味着,当儿童具有难养型气质时,自身特点会限制其规则内化的发展,而引发发展问题。
从整体来看,儿童的规则内化水平受到年龄、性别、气质特点的影响,尤其表现在道德与习俗规则领域,而儿童自主、心理和实用领域规则内化只受年龄和气质的影响。
(三)养育行为对规则内化的影响
為探究家长养育行为对儿童规则内化的作用,首先,对养育行为与儿童规则内化水平进行相关分析(见表4),发现溺爱性养育行为与健康、自主、心理、实用四个领域的规则内化存在显著负相关;忽视性养育行为与道德、习俗、安全、健康、自主和学业等六个领域的规则内化都存在显著负相关;专制性养育行为也与除了实用领域以外的七大领域的规则内化存在显著负相关;而民主性养育行为与道德、习俗、安全、健康、自主、实用和学业七大领域存在显著正相关。尽管民主性养育行为与心理领域规则相关不显著,但依旧呈正相关。
这意味着,除了专制性消极养育外,忽视性养育也会阻碍儿童各方面的规则内化。尽管溺爱性养育并不能影响道德、习俗和安全等规则的内化,但溺爱性养育却损害了儿童的自主、心理等影响未来发展的规则内化。
从整体来看,积极的养育行为有助于促进规则内化水平的提高,消极的养育行为阻碍规则内化发展,尤其表现在专制行为和忽视行为。
(四)养育行为与儿童性别、气质对规则内化的交互作用
为探究家长养育行为对不同特点儿童规则内化的影响,将家长的四种养育行为分数采用积极养育-消极养育的方式合并成养育质量分数,平均分以下为养育质量低分组,平均分及以上为养育质量高分组。进一步对养育质量高低和儿童性别对规则内化的交互作用进行多元方差分析检验(见图1)。结果发现,儿童性别和养育质量对儿童规则内化水平的主效应显著(F=15.71,P<0.01;F=6.38,P=0.012),性别与养育质量的交互作用也显著(F=6.32,P=0.013)。进一步方差分析发现,养育质量的高低对男孩的规则内化水平作用不显著(P=0.33),而对女孩来说,养育质量高分组儿童的规则内化水平显著好于养育质量低分组(P<0.01)。这意味着,整体来看,养育质量的高低对男孩作用不大,但对女孩作用明显。
具体分析,将样本按照性别划分,对养育行为与规则内化的相关进行分析(见表5)。结果发现,对男孩来说,溺爱性、忽视性、专制性等消极养育行为对规则内化的显著影响全部消失;民主性养育行为却能够让男孩在亲子互动中受益,提高规则内化水平。而对女孩来说,溺爱性、忽视性、专制性等消极养育行为依旧显著阻碍了女生规则内化的发展,民主性养育行为在习俗、安全、健康、学业四个领域显著促进了规则内化。这意味着,男孩会受到父母积极养育的影响,较少受到消极养育影响;女孩受到部分积极养育影响,但在更多领域受到专制性和忽视性养育的消极影响。
为探究家长养育行为对不同气质儿童规则内化的影响,对养育质量高低和儿童气质类型对规则内化的交互作用进行多元方差分析检验(见图1)。结果发现,气质类型和养育质量对儿童规则内化水平的主效应显著(F=11.32,P<0.01;F=6.59,P=0.01),气质与养育质量的交互作用也显著(F=4.55,P=0.01)。进一步方差分析发现,对难养型儿童来说,养育质量高低作用不显著(P=0.36),而对普通型儿童和易养型儿童来说,养育质量高分组儿童的规则内化水平显著好于养育质量低分组(P=0.07;P=0.03)。这意味着,整体来看,养育质量对难养型儿童的规则内化作用不大,但对普通型和易养型儿童作用显著。
同样,按照气质类型,将被试分为难养型、易养型和普通型,检验养育行为与规则内化的相关关系(见表6)。结果发现,对于普通型儿童来说,溺爱性和忽视性的养育行为与规则内化的负相关仅存在于个别领域,而民主性养育行为与儿童道德、习俗、安全和实用四个领域的规则内化正相关,专制性养育与道德、习俗、安全和学业四个领域规则内化负相关。难养型儿童的规则内化与养育行为相关不显著,甚至与专制性养育正相关(道德和心理规则)。而对于易养型儿童来说,民主性养育行为与规则内化在更多领域(道德、习俗、健康、心理和学业领域)存在正相关,且相关更高,而专制性养育行为也与儿童大多数领域(道德、习俗、健康、自主和心理领域)的规则内化显著负相关。这意味着,整体来看,溺爱性和忽视性养育行为对儿童规则内化的作用有限,民主性养育能促进普通型和易养型儿童的规则内化,专制性养育不利于普通型和易养型儿童的规则内化,养育行为对易养型儿童的作用较普通型儿童更强。
由此说明,家长的养育行为与儿童的性别、气质类型对规则内化水平存在交互作用,更重要的是,对于不同性别、不同气质类型的儿童来说,影响规则内化的家长养育行为、作用领域、作用大小也不尽相同。
四、讨论
(一)3~7岁儿童对不同领域规则内化水平不同
研究结果发现,在3~7岁期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规则内化的水平显著提高,主要表现在道德、习俗、自主、心理和实用领域。具体来看,道德、习俗、安全和实用领域的规则内化能力在3~5岁迅速提高;独立自主领域规则内化能力在4~6岁逐渐提高;心理规则内化在4~7岁缓慢上升;而健康和学业领域规则内化提高不显著。结果符合规则领域理论的观点,年幼儿童对于不同领域的规则有不同的识别能力,幼儿在2~3岁左右就能够区分道德和习俗规则,但幼儿需更年长之后才能理解并遵守个人领域规则。究其原因,可能由于家长对安全规则的强调程度较高、更重视,由于反复强调,使得儿童在3岁之前就能够遵守,不存在年龄差异。幼儿在违反道德、习俗、自主和实用等领域规则时,会遭受明显的后果,更容易直接受到惩罚,使得幼儿不得不遵守。但面对健康规则、学业规则,幼儿违反规则后,影响并非即时显现,使得幼儿难以理解遵守规则的意义,更不容易内化而遵守规则。
(二)不同性别、气质的儿童规则内化水平不一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和气质的儿童,规则内化水平显著不同。从性别差异来看,女孩的整体规则内化水平好于男孩,但具体仅表现在道德和习俗两个领域。这可能是由于女孩比男孩更在乎情感质量,因而在涉及人际交往的领域,例如,道德领域、习俗领域,更容易顺从或内化家长的要求,但在面对个人领域的规则时,男孩女孩则表现类似。从气质特点来看,易养型儿童规则内化水平比普通型儿童好,普通型儿童比难养型儿童好。在所有规则领域,这种气质差异都显著。这可能是由于,负情绪越多、注意转移能力差、社會退缩严重、活动反应水平高、难以形成生活规律的儿童会累积发展风险,使自己不断陷入调节困境,而变得更难遵守规则。
(三)民主养育行为促进规则内化,专制和忽视不利于规则内化,溺爱不利于未来发展
积极的养育行为能促进规则内化,消极的养育行为会不利于儿童的规则内化,但表现在不同领域。从整体来看,由于民主的家长既能考虑到孩子的自主独立选择,又能在适当的范围内予以控制,做到爱与规则的平衡,进而促进儿童规则内化。儿童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支持与关爱,更愿意接受父母的观点和价值观。同时,在儿童犯错之后,家长明确的指导式的做法也会让儿童明确自己改正的方向。反之,消极的养育行为,尤其是专制和忽视行为,会破坏亲子关系,对规则内化产生不利作用。专制的家长会通过过度控制的方法让孩子听话,反而破坏了孩子顺从的意愿和积极态度,而忽视的家长没有给孩子清晰有效的规则,没有在各个方面为孩子提供外部约束,使得孩子缺少他控,更难以实现向自控的过渡,因而表现出较低的规则内化。尽管溺爱养育并不会影响儿童对道德、习俗和安全等规则的内化,但却会严重阻碍个体的未来发展(自主、健康、高级心理等)。溺爱性养育从表面上并不会影响孩子听话,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与规则内化正相关,但从长远来看,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和包办会破坏幼儿自主意识,阻碍其高级心理的发展。
(四)民主养育促进男孩的规则内化,专制和忽视不利于女孩的规则内化
儿童的性别与养育行为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从整体来看,女孩的规则内化明显受到养育质量的影响,而养育质量高低并不显著影响男孩的规则内化。具体来看,民主性养育行为促进男孩的规则内化;专制性和忽视性养育行为对女孩极不利。这可能是由于女孩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更多、更敏感,尤其对消极亲子关系更在意,受父母消极养育行为的影响更大。
(五)易养型儿童受养育作用更明显,难养型儿童不受养育影响
从规则内化的总体水平上来看,家长养育质量的高低与儿童的气质存在交互作用。普通型、易养型儿童受家长的养育质量影响,家长养育质量低会不利于儿童规则内化的发展,高质量养育会促进儿童的规则内化。反之,难养型儿童受养育影响不显著。这与研究假设不同。可能由于本研究采用气质类型作为个体变量,多种风险特质(例如,负情绪、活动反应性等)的累加,增加了自我调节的困难,引发更多问题行为,同时使得亲子互动中家长更容易失去耐性,更容易采取消极的养育行为,致使关系恶化,进而更加削弱了养育行为对儿童的影响。其次,高反应性的气质影响了儿童对环境的敏感性,因而受环境影响较小。由此,对于难养型儿童的教育,更应该专注于提高儿童自身积极品质,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调动自身的能力促进发展。反观易养型儿童和普通型儿童,民主养育促进规则内化;专制养育不利于规则内化,且这种作用对易养型儿童更强。
本研究关注环境中家长养育对儿童规则内化的作用,但3岁以上儿童普遍进入幼儿园,6~7岁进入小学,越来越多受到幼儿园、学校环境,教师和同伴的影响,对于幼儿园环境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儿童气质特点由父母填写问卷采集,且部分维度一致性系数勉强接受,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因此在以后研究中,有必要采用个别测试、观察等多种方法,通过交叉滞后的设计,考察更小年龄儿童的性别、气质、基因等个体因素与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五、教育建议
本研究证实3~7岁儿童的规则内化发展受到家长养育行为和儿童个体特点的交互作用。这提示家长和教师在对儿童进行规则教育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规则教育要分阶段、有重点。研究发现,不同领域的规则,幼儿实现规则内化的时间段是不同的。对于道德、习俗、安全这样的人际和人身安全类规则,儿童能够在入园较早阶段(例如,小班)甚至入园前,就能实现,遵守这些规则会帮助儿童更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独立自主规则是需要儿童在中大班逐渐习得的。儿童行动能力和控制能力有所提高,为实现生活自理、简单计划和自主选择活动提供了可能性。而涉及高级心理机能、健康饮食和认真学习之类的未来发展类规则,幼儿很难内化,需要在入小学前后才能慢慢遵守。家长和教师要顺应儿童规则内化的年龄规律,适时而为,不强求,不着急。第二,规则教育讲究技巧。道德、习俗、安全和实用规则容易内化的重要原因在于,儿童能够直接看到或感受到违反规则后的后果。这就提示家长和教师在进行规则教育的时候,可以加入情景模拟和体验活动,例如,角色扮演、童话短剧等形式,让孩子意识到违反规则的后果,以帮助实现理解规则,遵守规则。第三,幼儿规则教育不分男女。家长和教师通常会认为,女孩应该比男孩更听话。但本研究结果说明,在学前阶段,只有道德和习俗领域,女孩的确比男孩更容易听话,但在更多其他领域,男孩跟女孩遵守规则的能力是一样的。这就提示家长和教师,对男女幼儿保持同样的期望,实施同等要求的规则教育。第四,规则教育时要更关注女孩的情感敏感性。在规则教育中避免不了实施奖惩措施。研究结果提示家长和教师,在对女孩的教育中,要更注意女孩的情感需要和敏感性,在充分保护幼儿心理和情感的基础上,实施规则教育。
参考文献:
[1][24]KOCHANSKA G,AKSAN N, CARLSON J J. Temperament,relationships,and young childrens receptive cooperation with their parents[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5,41(4):648-660.
[2]KOCHANSKA G,KIM S,BOLDT L J.(Positive) power to the child: the role of childrens willing stance toward parents in developmental cascades from toddler age to early preadolescence[J].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2015,27 (4):987-1005.
[3]KOCHANSKA G. Committed compliance,moral self,and internalization: a mediational model[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2,38(3):339.
[4]KOCHANSKA G,KNAACK A. Effortful control as a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 of young children: antecedents,correlates,and consequence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3,71(6):1087-1112.
[5][6]KOCHANSKA G,KIM S. A complex interplay among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effortful control, and internalized, rule-compatible conduct in young children: evidence from two studies[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14,50(1):8-21.
[7]AKSAN N,KOCHANSKA G. Conscience in childhood: old questions,new answers[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5,41(3):506-516.
[8]杨韶刚.从科尔伯格到后科尔伯格:社会认知领域理论对特殊教育的德育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13(10):17-21.
[9][36]GRALINSKI H J, KOPP C B. Everyday rules for behavior: mothers requests to young children[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3,29(3):573-584.
[10][37]SMETANA J G,KOCHANSKA G,CHUANG S. Mothers conceptions of everyday rules for young toddlers: 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J]. Merrill-Palmer Quarterly,2000,46(3):391-417.
[11][38]楊丽珠,杨春卿.幼儿气质与母亲教养方式的选择[J].心理科学,1998(1):43-48.
[12]KOCHANSKA G,AKSAN N,PRISCO T R,et al. Mother-child and father-child mutually responsive orientation in the first 2 years and childrens outcomes at preschool age: mechanisms of influence[J]. Child Development,2008,79(1):30-44.
[13]AKSAN N,KOCHANSKA G, ORTMANN M R. Mutually responsive orientation between parents and their young children: toward methodological advances in the science of relationships[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6,42(5):833-848.
[14]KOCHANSKA G. Toward a synthesis of parental socialization and child temperament in early development of conscience[J]. Child Development,1993,64(2):325-347.
[15]KOCHANSKA G,BROCK R L, BOLDT L J. A cascade from disregard for rules of conduct at preschool age to parental power assertion at early school age to antisocial behavior in early preadolescence: interplay with the childs skin conductance level[J].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2017,29(3):875-885.
[16]陈会昌,李冬晖,侯静,等.家庭游戏中的母亲控制策略与儿童顺从行为[J].心理学报,2003(2):209-215.
[17][20]杨丽珠,董光恒.西方对影响幼儿良心发展因素研究述评[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4(1):39-42.
[18][21]梁宗保,张光珍,陈会昌,等.西方儿童良心发展的研究现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3):117-128.
[19]KOCHANSKA G,DEVET K,GOLDMAN M,et al. Maternal reports of conscience development and temperament in young children[J]. Child Development,1994,65(3):852-868.
[22]焦小燕,盖笑松.儿童自我调节能力的性别差异[J].中国特殊教育,2011(3):79-82.
[23]MILEVA-SEITZ V R,GHASSABIAN A,BAKERMANS-KRANENBURG M J,et al. Are boys more sensitive to sensitivity? Parenting and executive function in preschoolers[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2015(130):193-208.
[25]LYTTON H. Child and parent effects in boys conduct disorder: a reinterpretation[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0,26(4):683-697.
[26]FOWLES D C,KOCHANSKA G. Temperament as a moderator of pathways to conscience in children: the contribution of electrodermal activity[J]. Psychophysiology,2000,37(6):788-795.
[27]KOCHANSKA G,AKSAN N, MARY E J. Childrens fearfulness as a moderator of parenting in early socialization: two longitudinal studies[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7,43(1):222-237.
[28]LICKENBROCK D M,BRAUNGART-RIEKER J M,EKAS N V,et al. Early temperament and attachment security with mothers and fathers as predictors of toddler compliance and noncompliance[J]. Infant and Child Development,2013,22(6):580-602.
[29]KIM S, KOCHANSKA G. Child temperament moderates effects of parent-child mutuality on self-regulation: a relationship-based path for emotionally negative infants[J]. Child Development,2012,83(4):1275-1289.
[30]KOCHANSKA G,KIM S. Difficult temperament moderates links between maternal responsiveness and childrens compliance and behavior problems in low-income families[J].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and Allied Disciplines,2013,54(3):323-332.
[31] BELSKY J,NEWMAN D A,WIDAMAN K F,et al. Differential susceptibility to effects of maternal sensitivity? A study of candidate plasticity genes[J].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2015,27(3):725-746.
[32][39]汪向東.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58-62.
[33]何小璐.4岁儿童良心与约束性顺从的相关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6:20.
[34][35]梁宗保,张光珍,陈会昌.儿童气质、父母养育方式与儿童良心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1):90-95.
[40]张雨青.运用Thomas和Chess家长和教师问卷对我国儿童气质结构的因素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1999,37(3):139-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