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自信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逻辑进路

    蒋婷婷

    [摘 要]文化自信,作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层次”的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核。在新时代背景下,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对于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培养起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蕴含的文化价值为逻辑起点,以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育人的现状为动因,以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自信为逻辑旨归,以学理、现状和探索开发的逻辑思路一以贯之,旨在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潜在的,或说是被忽视的文化价值激发和彰显出来,进而更好的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价值和育人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自信;思想政治理论课;逻辑进路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8)11-0101-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11.019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这一论述为文化自信的培育,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育人的推进指明了方向。文化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历史积淀和现实魅力的充分展现,是提高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的重要内核。人是文化的产物,在文化的滋养和孕育中实现其本质的复归。文化与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文化自信教育的共同内容。特别是当前全球化和网络化时代,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各种非主流文化形态和次生文化现象层出不穷,部分大学生对主流文化不感兴趣也不认同,这给文化自信的树立提出了严峻挑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也是其在国家和社会层面能够发挥的文化价值。因此,面对多元多样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思潮,如何充分挖掘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性,增强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阐释力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蕴含的文化价值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和功能包含着深厚的学理性,以文化自信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建设,其实质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潜在的,或者说是被忽视的文化价值激发和彰显出来,进而更好的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价值和文化育人作用。深入挖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在文化属性、文化蕴含和文化涵育是本文的逻辑出发点。

    (一)教学目标指向的文化属性

    从教学目标的内在规定性来看,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途径”[2]。这一要求精准地指出了价值观塑造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目标。文化自信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价值观自信。因此可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以自身所典藏的深厚文化价值为坐标原点,旨在通过其教学理念、情感和价值观育人等方面的文化性要求,以传授主流价值观来塑造学生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健全的文化人格。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发展的要求来看,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3]这就进一步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指明了方向。因此,文化素质与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并提,充分彰显了其在大学生素质结构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昭示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文化自信增进中的重要任务。文化包括广义和狭义之分,但从教育教学的目标上来说,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最终都指向“文化”这一实质。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培养起学生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的使命,理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自觉担当。

    (二)教学内容承载的文化蕴含

    “不懂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和建设历史,就难以理解文化自信的丰富历史内涵;不懂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懂得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立是中国文化在当代的发展,就不懂得文化中的传统与当代的辩证关系”[4]。蕴含着民族5 000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孕育在革命年代的红色文化,以及在现代化建设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教学内容所承载的主要范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等角度,帮助当代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文化理念,掌握观察和把握当代世界伟大认识工具;“毛泽東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角度,说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帮助当代大学生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理想信念;“中国现代史纲要”课从国历和党史的角度,说明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党和社会主义道路,引导当代大学生传承中国革命文化传统和爱国主义文化传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精神。“形势与政策”课有利于帮助当代大学生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建设的精神。几门课程所承载的内容皆源于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革命文化精神的续写、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弘扬,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属性。

    (三)教学功能统摄的文化涵育

    《意见》中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做了科学、明确的定位。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导向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传播并使社会成员接受一定政治意识形态的活动。一定社会主流文化、主导意识形态的生产、传播制度、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基本框架”。[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旨在通过对大学生传播主流价值观,使受教育者形成符合社会所需要的一定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这里所讲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就是一种文化,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化,即政治文化、理论文化,它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实现个体的政治、道德社会化”[6]。也就是说,作为向大学生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了知识传递、价值引导、文化培育和人格塑造等多重功能。“本身就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十分重要的文化现象,有着明显的文化品质”[7],“育人”也在“化人”。其功能统摄指向文化涵育这一现实要求:通过其特有方式实现个体的政治文化、理论文化和道德文化。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化功能。通过课堂向大学生传授与主流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文化观念、行为体系和道德规范,分辨先进文化和腐朽落后文化的区别,自觉克服和抵制不良文化和思想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引导大学生在多元、复杂的社会文化矛盾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通过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来影响人、塑造人,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素养和文化人格,培育成为社会之人和文化之人。不管是“化人”还是“育人”,统摄于内的功能都是指向——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文化自信的增进这一现实要求。

    二、厘清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育人的现实差距

    习近平总书记在談到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时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8]。在文化强国战略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致力于更新改进教学方法,厚实教学内容,完善师资队伍,努力推进和落实文化自信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其中仍存在中诸多挑战和差距,需要我们重视和加紧解决。

    (一)对大学生文化创新意识的培育重视不足

    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的创新。大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建立在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建立在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的。这一意识的形成发展需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培育之下,引导学生将其内化为价值信仰、外化为自觉地践行,主动承担起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的历史使命。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将文化自信进课堂、入头脑中的过程中,从观念上没有对学生文化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予以重视,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文化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于大学生个体文化人格和整个民族文化发展的价值所在,这是对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培养忽视的表现。文化创新意识是衡量文化人格健全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只有充分确认和尊重大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才能调动学生融入课堂的主动性,并激发起他们进行文化创新的激情、渴望和梦想。忽视学生真正的文化追求和主体精神关怀的结果,只能导致学生变成知识的机械记忆者和盲目搬运者,而非文化的运用者和创造者,最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追求背道而驰。

    (二)不同课程资源的优势互鉴机制尚待建立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对各门课程资源优势的充分挖掘和相互整合借鉴上还有待提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横向上对各门课程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特性把握不充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涵盖的5门课程是一个完整的文化链条,包含着树立文化自信的科学的、合理的理论依据,也在现实中指导着实践的落地生根。如马中化概论是侧重于阐述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纲要课程侧重于从国史和党史的角度,深化文化自信的历史依据;原理课程重在深化树立文化自信的学理依据;思修课程重在深化树立文化自信的内在动力。但现实条件下,部分教师对各门课程的抽象文化特性也仅仅停留在对字面内容的理解之上,缺乏探求教学内容背后的文化意蕴的意识,没能做到将史实、哲学以法律、道德修养层面的内容予以深度剖析,并抽象出文化内涵和文化依据,这就导致学生感受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魅力之所在。其二,在纵向上对课程与课程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往往人为主观地划分和扩大各门课程的界限,在文化内容的融入上没有实现几门课程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对如何在教学中增强文化自信缺乏统筹的教学设计和科学合理的安排,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

    (三)教师自身文化自信有待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 “广大教师要敬畏讲台、珍惜讲台、热爱讲台,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认认真真讲好每一堂课,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9]教师自身昂扬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扎实的理论底气,对提升教学效果起到正向催化作用。现实中,教师自身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自豪感和敬畏感仍有待进一步提升。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部分教师缺乏能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信心。认为现实生活和网络中的各种负面的文化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教师课堂正面教学的积极影响,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是没有意义的,起不到根本作用。其二,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重视不够,出现认知偏差。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充分挖掘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特性对于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割裂开来,对文化自信学理内容的深入研究、对该理论的提出、产生和发展的渊源和规律理解不够,导致在课堂中出现讲不深,讲不透,讲不精彩的局面。其三,少数教师自己对文化自信的信念不坚定。“对于党的执政抱有疑虑,对我国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在课堂上没有感情的理论说教就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认同”[10]。在课堂中不能发自内心地引导学生深入文化理论学习,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是不能引起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的,致使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自然呈现出无的放矢的状况。

    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自信的路径选择

    针对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育人的现状,如何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和学生教师两大主体,充分挖掘和彰显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在文化属性,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价值和文化育人作用,弥合与实现的差距,是本文的逻辑旨归。

    (一)深入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底蕴

    1.借力使力,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中汲取养分。“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11]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承载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担负着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历史性使命。“文化自信既指向历史,又指向现实。指向历史的文化自信,既要重视我们拥有的优秀传统文化,科学发掘其中穿越时空的因素,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2]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追求和精神价值的凝结,蕴含着丰富的革命情怀、理想信念、德育理念。无论是从文化自信的树立还是人文主义精神方面,激活中国传统文化优秀因子理应成为切入口和常态。一方面,要找到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契合点。如在思想品德修养课程中,传统文化中“君子以自强不息”与现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与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等都是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契合点。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取丰富的教育资源,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赋予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呼吸和脉搏,使理论更加鲜活、贴近实际。针对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涉及的时政热点、难点问题,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阐释,都可以向优秀传统文化寻根探据。

    2.优势互鉴,注重开发各门课程资源的文化特性。在文化自信视域下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就是要将“文化自信”的内容有机地、巧妙地融入到各门课程之中。注重各门课程的配合,完善课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实现文化内容的全方位渗透。要充分认识到各门课程的独特性,确定各门课程的侧重点。在马中化概论课程中,侧重于通过最新理论成果的内容和精神,从而深化对文化自信的现实依据;在纲要课程中,侧重于通过国史党史的角度,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党带领人民通过浴血奋战开辟出的正确的、符合历史发展的道路,从而深化对文化自信的历史依据;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侧重于引导学生认知文化自信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以此深化文化自信的学理基础;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侧重于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中国精神等内容,意识到个人自身的发展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是融为一体的,从而深化起树立文化自信的内在动力。最终达到各门课程在文化育人上形成一脉贯通的牢固整体链条。

    (二)尊重大学生文化主体地位

    1.牢牢把握主体特征,培养文化自觉意识。无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还是对世界先进文化的吸收与借鉴,最终还是要通过作为文化主体的大学生的主动接受和自觉构建来实现。充分尊重大学生的文化主体特性,提高他们的文化主体意识,才能由自在的主体变为自为的主体,由自为的主体变为自觉的主体,创造性地发挥主体力量的巨大作用。同时,学生又是文化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学生个体对于文化内涵的理解,总会打上主体自身独特的烙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过程中取得的辉煌成就,又要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加强不同文化价值观的比较、分析与选择,努力树立起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相适应的正确价值观念,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就当前社会上的诸多富有争议性的热点问题从不同角度予以分析讨论,在理论与现实的交汇点上,用辩证地思维帮助学生认清当前社会存在的各种主流与非主流、先进与落后的博弈与碰撞。大学生文化主体意识的树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帮助他们站在更为客观理性的角度看待问题,遇到两难矛盾时,能够以一种更加自觉、和平、包容和辩证的角度正确看待社会文化发展的得失。

    2.以新媒体为载体,有力回应大学生文化需求。多样化、多形态的大众文化和价值观念,通过各种网络平台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念。作为大学生有对于接受各种文化感染、熏陶的内在需求,但对于尚处在价值观建构时期的他们来说,在鱼龙混杂的文化内容面前,难免会出现难以辨别和选择的问题。作为教师要根据这一现状对学生的文化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切实有力的回应。一方面,对于出现的积极地、正向的文化熏陶和影响,教师应深入挖掘其中的有利元素并运用于教学之中。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展现如《厉害了,我的国》等专题纪录片的形式,在更鲜活的层面上深入对“文化自信”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加强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比较、分析和选择,树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相适应的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对于负面的、消极的文化影响,需要通过教育引导纠偏。对于大学生对西方文化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个人极端主义等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也要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开展对腐朽、落后的文化的批判和克服,纠正学生的错误文化观念,帮助他们树立起了正确的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适应的文化观念。师生之间通过辨清文化理论是非问题,学生在文化价值观塑造中将更加自觉和理性,进一步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

    (三)增强师资队伍的文化素养

    1.在文化研究中加深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把握。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创新推动学生实践教学和教师实践研修相结合,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努力探索攻克教学难关,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科研对教学的支撑作用。”[13]科研和教学不是截然分离的“两张皮”,都是文化自信培育中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全面的把握之上,教学育人才可能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提高理论深度和学术高度,以打破课程遮蔽知识本身的局限。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在对文化现象的研究中,把握文化现象在生成、传播过程中的规律,以及多元化的文化现象对大学生的影响。在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研究之上,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内涵,正确分析与评价社会现实问题,能够对当前中国社会文化发展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知识给予令人信服的阐释,从根本上打开学生思想的通道,打牢大学生文化自信树立的理论基础。

    2.在文化教育中切准大学生的文化关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工具性和文化性并存的特点。一方面,作为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多渠道了解大学生的文化旨趣,以及他们对于各种文化形态、文化现象的情感认识和心理反应,基于他们的文化心态和行为创造性地进行课堂设计,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既能阐明“什么是文化自信”,更能使学生认识到“为什么要树立文化自信”,即阐明理论背后的逻辑、价值、思想、精神和哲学意蕴;另一方面,教师要及时主动的了解今天的大学生接触的文化现象是什么、文化需求的热点在什么地方。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指出哪些是具有永久的魅力的文化,哪些只是昙花一现,对于社会上出现的过度的、不良的娱乐文化和消费文化,教师应该给予及时纠偏,以这样兼具艺术性、价值性和情感性的方式展开课堂教学,不仅是对学生合理文化需求的尊重,更是对一个真正的教育者的基本要求。

    3.在文化实践中彰显文化人格魅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号召全国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14]。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大学生专业成才和精神成人的双重使命,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培养学生文化素质和人文品格的引路人。教师在个人文化人格修养上,应具有一种涵养,在言行举止上换发出一个文化人的气质。这样,教师本身就会有一种学生无法抗拒的魅力,身教自在其中。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校园、社会的文化实践活动中去,参与到学生所感兴趣的文化现象的讨论中去,用自身体验充分感受多样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氛围,用自身深厚扎实的理论修身对多样化的文化形态进行分析、判断和筛选,赋予多样的文化形态以厚实的情感和可感的温度。在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在实践活动中彰显教师的文化修养。用自身高尚的师德修养、强大的人格魅力、高度的文化自信和自觉去感染和引导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在文化观念和行为上以教师为榜样匡正自己,在理论和实践活动中树立起健康崇高的文化人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1.

    [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81.

    [3]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4]陈先达.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N].光明日报,2016-11-23(13).

    [5]杨威.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制度之维[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6):149-155.

    [6]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81.

    [7]梅萍,賈月.析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和文化载体之异[J].思想教育研究,2017(3):20-24.

    [8][9]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

    [10]关于“四个自信”教育贯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的思考[J].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2016(10):104-107.

    [11]中办国办印发《意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N].人民日报,2015-01-20(1).

    [12]沈壮海.文化自信源于“古”,成于“今”[N].人民日报,2015-11-29(005).

    [13]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张东刚同志就《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答记者问,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15-09-20.

    [14]人民网.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910/c70731-25629093.html,2014-09-09.

    (责任编辑:刘玉)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