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畔书香浓
张贵栓
林州市位于太行山东麓。闻名全国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似一条玉带飞绕太行。林州市下辖4区16个乡镇,有公办学校400多所,在校学生10余万人。2011年秋季,林州市启动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改变语文教学模式,推动课内大量阅读。三年乐读,三年耕耘。如今,琅琅书声响林涧,浓浓书香飘太行。教育,让林州这片古老的土地产生了非同寻常的变化;阅读,让林州市千万家庭感受到教育的力量。
寻找语文教育之根
2011年深秋,山东名师李虹霞执教的一节《善于发现的眼睛》给我们以启蒙,让林州的老师们擦亮了自己的眼睛。从那时起,好学善思的林州人开始深入了解“语文主题学习”实验。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国家“特级教师计划”语文教改实验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学校行动研究”的重点项目之一。 它提倡通过课内大量阅读来学习语文,要求教师把讲和练的时间压缩,将时间分给阅读。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和感悟获得能力,提升语文素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与教材配套,围绕教材的单元主题,选择相关、相近甚至相反的文章,供学生课内大量阅读。在“语文主题学习”的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教材则仅仅是个例子。“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强调阅读和积累。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可以会其意、悟其情、得其法,在阅读中进行语言、思想情感和文体知识的积累。
朱永新先生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都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那么, 抓住了“读”,便抓住了语文教育的“根”。林州教育人深深地懂得阅读的重要,从局长到校长、教师,齐心协力,依托“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带领林州的孩子们踏上了大量阅读的旅程。
走好语文课改之路
为了教师“简简单单教语文”和学生“轻轻松松学语文”,林州教育人品尝了探索的艰辛。我们坚持“请进来、走出去”,三年来,先后五次邀请北京新学校研究院及“语文主题学习”课题组专家来林州指导实验工作。同时,教研员根据本区域、本阶段的实验情况,召开市、乡镇、学校各种规模的观摩研讨会、展示典型课例,举办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
为了把握“1/3”与“2/3”的时间分配问题,兼顾“量”与“质”,我们边学边研,边教边研,学、教、研三位一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林州市教研室带领实验教师多次到山东各地参观学习,参加“潍坊市课改成果展示会”,观看于永正老师的课《祖父的园子》,聆听他的教导;观摩韩兴娥老师的《中华上下五千年》课程,真正感受到什么是“海量阅读”;走进李虹霞老师的教室时,老师们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异口同声地说:“这才是幸福教室!”到东北边陲的吉林抚松后,林州人有效解决了中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疑难;到广东的深圳特区参加“第七届全国小学‘语文主题学习研讨会”,回校后老师们纷纷开启了“悦读”旅程。
为了高效、及时解决实验中的困惑,林州及时组建队伍、建设平台。实验一开始,就成立了“林州市语文主题学习研究会”。市教体局副局长郭长生任会长,由教研室、多名校长及70多名教师共同组成教研队伍,扎根教学第一线,答实验之疑,解实验之惑,攻实验之难,充分发挥了实验“直通车”的作用,有力推动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进行。之后,林州不仅加入了全国的“语文主题学习”交流群,参与全国范围内的语文教育研讨,同时也搭建了林州的教研网络信息平台,及时解决本地实验的具体问题。
把住语文“教”“学”之脉
课内大量阅读是语文“教” “学”之脉,只有大量的有益阅读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让孩子们课内海量阅读,仅凭教材上的二三十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市场上的书籍虽然品种繁多,学生读物也丰富多彩,但有些不够分量的书籍,对儿童的负面影响却较大。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林州人把“读好书、大量读”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提出了“一标统三书”,即用课标理念(用字母k代替)统领国家教材(1)、“语文主题学习”丛书(x)和整本的书(y)三种课堂用书。“一标统三书”的课堂教学模式为:k(1+x),k(1+x+y),有效解决了教材、“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与整本书的有效衔接问题。师生阅读过程“抓住三个点,发挥三个作用”:以教材为起点,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以“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为接点,发挥桥梁作用;以整本书为落点,发挥整本书的深化作用。
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通过逐步探索,我们形成了“整体感知,初识主题;合作探究,聚焦主题;链接阅读,拓展主题;读写结合,深化主题”的“语文主题学习”流程,使教学目标更加集中、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在“全国第七届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观摩研讨会”上,全国小语会原理事长崔峦老师听了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侯华丽的“人和动物那些事儿”一课之后,进行了长达半个多小时的评课。他说:“在这样的氛围中,老师和学生能够共同学习、平等交流,孩子们可以敞开心扉快乐地读书、用心地思考、大胆地交流。这样的课很真实、很扎实。我们要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这些从她的课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林州,“高效课堂”与“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有效结合,课堂简约而高效,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烦琐教学方式。孩子们在课上喜爱阅读、勤于思考、善于表达,看似简单的课堂,其教学效果却很不简单。在《中国教师报》举办的“中国好课堂小学语文学科展示活动(河南赛区)”中,侯华丽老师对《情归故乡》一课的讲授荣获特等奖,语文课改专家于春祥对她的课给予了高度赞扬。
如今,林州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已经超越了语文,开始向其他学科辐射,“主题学习”逐步走进了数学、音乐、美术、科学的课堂。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林州人在不懈的努力探索中稳步前行,终于迎来了语文教育的春天。
修建林州教育之渠
如果说20世纪中期林州人民依靠自己的血肉之躯修建了一条解决全县吃水问题的红旗渠,那么在21世纪初,林州教育界依靠自己的智慧为林州学子、为数万家庭修建了一条新的教育“红旗渠”。这条“渠”,用书籍铺设、用心灵修建。
《人民日报·民生周刊》的记者深入林州采访之后,在文章中写道:“局长‘长在了学校,校长‘长在了课堂”,红旗渠人对教育的无限情怀可见一斑。
林州的教育领头人有着大山一样的品格,厚重而坚定。林州市教体局局长杨培森朴实而理性地阐释了林州教育的“四个转变”:由教师中心论向学生中心论转变,把教转变成学,把教室转变成学堂,由灌输知识转变为培养能力。“四个转变”敏锐地抓住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要义,诠释了“语文是学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林州市教体局副局长郭长生,人称“郭改革”,平日风趣幽默,在革除教育弊端上却坚定而执着。学校是他上班的地方,教室就是他的办公室。在林州,他创造了业务局长听课的新纪录。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好校长的踏实办学会给无数家庭带来明天的希望。在林州,情系教育、投身改革的校长群体让人默默钦敬。他们中,有“从一个‘读字做起”的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郭爱德校长,有“我与师生共读书”的市直第三小学郭青梅校长,有亲自担任“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班教师的第一实验小学王瑞芳校长,有从导学案设计到实施课堂教学、一节不落的市直第八小学徐红立校长,有带领教师外出学习、本地研讨的乡镇中心校万钧龙、常广军、李艳明等校长,还有想方设法筹措资金为孩子们购书的李存兴、贾红凯校长……
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过程中,林州市的优秀教师如雨后春笋,成长速度让人惊讶。第二实验小学的侯华丽老师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实验一开始,她没有在困惑、迷茫中裹足不前,而是只简单地说了一句“我试着做吧”,就埋头尝试、默默耕耘。两年后,她成了第一个走出大山、到全国各地交流或做示范课的教师。她的课堂、她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展现了阅读带来的迷人魅力。这里还要特别提及的是姚村镇西张小学的范文艳老师,在“语文主题学习”名师李虹霞登车离开林州之际,她从会场跑出来追上李老师,恳求李老师收她为徒,她说:“听了您的课,看着您在课堂上带领孩子们读了古今中外那么多诗词歌赋,我痛哭了一场,感觉自己十年的语文教师好像白当了,教育生涯竟然那么苍白。”她对教育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深深地打动了李虹霞老师,当场收她为徒。范文艳孜孜以求、不惧艰辛。功夫不负有心人,农村小学条件简陋,但她的课堂却充满了勃勃生机, 孩子们在她的带领下大量阅读、大量积累,一个个活泼灵动、文采飞扬,她所教班级的语文成绩在全校遥遥领先。
林州市市直第三小学的秦海香老师,并没有因为自己从教多年,是个老教师就放弃成长机会。两年来,她与学生同读书、同写作,一年一年写下来,竟然积累了30万字的教学日记、生活随笔。她的文采在各级刊物上得到了充分展示。市直四小教师王玮一心想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当接触到“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时,她兴奋地说:“‘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真正为教师提供了实现教育理想的舞台,必须做!”市直九小教师宋建红在实验之初,本班学生没有“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每逢上语文课,她便通过领导协商,先借用其他学校学生的书,排除一切困难,组织孩子们开展课内大量阅读。
三年来,“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让林州市的语文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孩子们在小学一、二年级共识字3000个,两年时间基本完成了小学阶段的识字量,提前为大量阅读扫清了障碍。老师引导学生一周学习9篇课文,一个月学完一本教材,教学速度较之实验前大大提高。中、高年级每年的阅读量大约在100多万字,各年级孩子积累了大量古典诗词。2014年1月,林州市教体局、红旗渠党建频道、林州文化旅游频道联合举办了“读书英雄汇·唐诗宋词篇”竞赛,台上的选手们对有关唐诗宋词的千道题目对答如流,台下师生同声吟哦,真的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孩子们腹有诗书、气质高雅、落落大方,让校长、老师们欣喜地看到了三年来默默耕耘的成果。而孩子们在读书兴趣、读书习惯和能力方面的巨大变化让无数个家庭欣喜不已。现在,林州学生读书的良好风气延伸到了家庭和社会,对林州社会风气的净化逐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年来,林州市培养出了一大批“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优秀教师,在省内外多次展示观摩研讨课,仅2013年下半年我们就接待了河南洛阳、河北武安及临西等省内外同仁近200人次的参观考察。
在林州,教研员带领老师们在课内大量阅读上勇往直前,老师带领孩子们在阅读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局长、校长从各个角度给予大力支持。林州的教育群体像巍巍太行,以自己厚重的身躯托起了飞绕在山间的教育之渠。当书香飘过、当书声响起,林州学子的精神便得到了充分的滋养。林州人希望这条书香之渠像红旗渠一样绵延世代,伸向远方。
(作者系林州市教育体育局教研室教研员)
(责 编 莫 荻)
林州市位于太行山东麓。闻名全国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似一条玉带飞绕太行。林州市下辖4区16个乡镇,有公办学校400多所,在校学生10余万人。2011年秋季,林州市启动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改变语文教学模式,推动课内大量阅读。三年乐读,三年耕耘。如今,琅琅书声响林涧,浓浓书香飘太行。教育,让林州这片古老的土地产生了非同寻常的变化;阅读,让林州市千万家庭感受到教育的力量。
寻找语文教育之根
2011年深秋,山东名师李虹霞执教的一节《善于发现的眼睛》给我们以启蒙,让林州的老师们擦亮了自己的眼睛。从那时起,好学善思的林州人开始深入了解“语文主题学习”实验。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国家“特级教师计划”语文教改实验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学校行动研究”的重点项目之一。 它提倡通过课内大量阅读来学习语文,要求教师把讲和练的时间压缩,将时间分给阅读。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和感悟获得能力,提升语文素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与教材配套,围绕教材的单元主题,选择相关、相近甚至相反的文章,供学生课内大量阅读。在“语文主题学习”的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教材则仅仅是个例子。“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强调阅读和积累。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可以会其意、悟其情、得其法,在阅读中进行语言、思想情感和文体知识的积累。
朱永新先生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都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那么, 抓住了“读”,便抓住了语文教育的“根”。林州教育人深深地懂得阅读的重要,从局长到校长、教师,齐心协力,依托“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带领林州的孩子们踏上了大量阅读的旅程。
走好语文课改之路
为了教师“简简单单教语文”和学生“轻轻松松学语文”,林州教育人品尝了探索的艰辛。我们坚持“请进来、走出去”,三年来,先后五次邀请北京新学校研究院及“语文主题学习”课题组专家来林州指导实验工作。同时,教研员根据本区域、本阶段的实验情况,召开市、乡镇、学校各种规模的观摩研讨会、展示典型课例,举办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
为了把握“1/3”与“2/3”的时间分配问题,兼顾“量”与“质”,我们边学边研,边教边研,学、教、研三位一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林州市教研室带领实验教师多次到山东各地参观学习,参加“潍坊市课改成果展示会”,观看于永正老师的课《祖父的园子》,聆听他的教导;观摩韩兴娥老师的《中华上下五千年》课程,真正感受到什么是“海量阅读”;走进李虹霞老师的教室时,老师们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异口同声地说:“这才是幸福教室!”到东北边陲的吉林抚松后,林州人有效解决了中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疑难;到广东的深圳特区参加“第七届全国小学‘语文主题学习研讨会”,回校后老师们纷纷开启了“悦读”旅程。
为了高效、及时解决实验中的困惑,林州及时组建队伍、建设平台。实验一开始,就成立了“林州市语文主题学习研究会”。市教体局副局长郭长生任会长,由教研室、多名校长及70多名教师共同组成教研队伍,扎根教学第一线,答实验之疑,解实验之惑,攻实验之难,充分发挥了实验“直通车”的作用,有力推动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进行。之后,林州不仅加入了全国的“语文主题学习”交流群,参与全国范围内的语文教育研讨,同时也搭建了林州的教研网络信息平台,及时解决本地实验的具体问题。
把住语文“教”“学”之脉
课内大量阅读是语文“教” “学”之脉,只有大量的有益阅读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让孩子们课内海量阅读,仅凭教材上的二三十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市场上的书籍虽然品种繁多,学生读物也丰富多彩,但有些不够分量的书籍,对儿童的负面影响却较大。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林州人把“读好书、大量读”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提出了“一标统三书”,即用课标理念(用字母k代替)统领国家教材(1)、“语文主题学习”丛书(x)和整本的书(y)三种课堂用书。“一标统三书”的课堂教学模式为:k(1+x),k(1+x+y),有效解决了教材、“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与整本书的有效衔接问题。师生阅读过程“抓住三个点,发挥三个作用”:以教材为起点,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以“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为接点,发挥桥梁作用;以整本书为落点,发挥整本书的深化作用。
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通过逐步探索,我们形成了“整体感知,初识主题;合作探究,聚焦主题;链接阅读,拓展主题;读写结合,深化主题”的“语文主题学习”流程,使教学目标更加集中、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在“全国第七届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观摩研讨会”上,全国小语会原理事长崔峦老师听了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侯华丽的“人和动物那些事儿”一课之后,进行了长达半个多小时的评课。他说:“在这样的氛围中,老师和学生能够共同学习、平等交流,孩子们可以敞开心扉快乐地读书、用心地思考、大胆地交流。这样的课很真实、很扎实。我们要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这些从她的课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林州,“高效课堂”与“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有效结合,课堂简约而高效,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烦琐教学方式。孩子们在课上喜爱阅读、勤于思考、善于表达,看似简单的课堂,其教学效果却很不简单。在《中国教师报》举办的“中国好课堂小学语文学科展示活动(河南赛区)”中,侯华丽老师对《情归故乡》一课的讲授荣获特等奖,语文课改专家于春祥对她的课给予了高度赞扬。
如今,林州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已经超越了语文,开始向其他学科辐射,“主题学习”逐步走进了数学、音乐、美术、科学的课堂。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林州人在不懈的努力探索中稳步前行,终于迎来了语文教育的春天。
修建林州教育之渠
如果说20世纪中期林州人民依靠自己的血肉之躯修建了一条解决全县吃水问题的红旗渠,那么在21世纪初,林州教育界依靠自己的智慧为林州学子、为数万家庭修建了一条新的教育“红旗渠”。这条“渠”,用书籍铺设、用心灵修建。
《人民日报·民生周刊》的记者深入林州采访之后,在文章中写道:“局长‘长在了学校,校长‘长在了课堂”,红旗渠人对教育的无限情怀可见一斑。
林州的教育领头人有着大山一样的品格,厚重而坚定。林州市教体局局长杨培森朴实而理性地阐释了林州教育的“四个转变”:由教师中心论向学生中心论转变,把教转变成学,把教室转变成学堂,由灌输知识转变为培养能力。“四个转变”敏锐地抓住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要义,诠释了“语文是学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林州市教体局副局长郭长生,人称“郭改革”,平日风趣幽默,在革除教育弊端上却坚定而执着。学校是他上班的地方,教室就是他的办公室。在林州,他创造了业务局长听课的新纪录。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好校长的踏实办学会给无数家庭带来明天的希望。在林州,情系教育、投身改革的校长群体让人默默钦敬。他们中,有“从一个‘读字做起”的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郭爱德校长,有“我与师生共读书”的市直第三小学郭青梅校长,有亲自担任“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班教师的第一实验小学王瑞芳校长,有从导学案设计到实施课堂教学、一节不落的市直第八小学徐红立校长,有带领教师外出学习、本地研讨的乡镇中心校万钧龙、常广军、李艳明等校长,还有想方设法筹措资金为孩子们购书的李存兴、贾红凯校长……
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过程中,林州市的优秀教师如雨后春笋,成长速度让人惊讶。第二实验小学的侯华丽老师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实验一开始,她没有在困惑、迷茫中裹足不前,而是只简单地说了一句“我试着做吧”,就埋头尝试、默默耕耘。两年后,她成了第一个走出大山、到全国各地交流或做示范课的教师。她的课堂、她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展现了阅读带来的迷人魅力。这里还要特别提及的是姚村镇西张小学的范文艳老师,在“语文主题学习”名师李虹霞登车离开林州之际,她从会场跑出来追上李老师,恳求李老师收她为徒,她说:“听了您的课,看着您在课堂上带领孩子们读了古今中外那么多诗词歌赋,我痛哭了一场,感觉自己十年的语文教师好像白当了,教育生涯竟然那么苍白。”她对教育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深深地打动了李虹霞老师,当场收她为徒。范文艳孜孜以求、不惧艰辛。功夫不负有心人,农村小学条件简陋,但她的课堂却充满了勃勃生机, 孩子们在她的带领下大量阅读、大量积累,一个个活泼灵动、文采飞扬,她所教班级的语文成绩在全校遥遥领先。
林州市市直第三小学的秦海香老师,并没有因为自己从教多年,是个老教师就放弃成长机会。两年来,她与学生同读书、同写作,一年一年写下来,竟然积累了30万字的教学日记、生活随笔。她的文采在各级刊物上得到了充分展示。市直四小教师王玮一心想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当接触到“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时,她兴奋地说:“‘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真正为教师提供了实现教育理想的舞台,必须做!”市直九小教师宋建红在实验之初,本班学生没有“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每逢上语文课,她便通过领导协商,先借用其他学校学生的书,排除一切困难,组织孩子们开展课内大量阅读。
三年来,“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让林州市的语文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孩子们在小学一、二年级共识字3000个,两年时间基本完成了小学阶段的识字量,提前为大量阅读扫清了障碍。老师引导学生一周学习9篇课文,一个月学完一本教材,教学速度较之实验前大大提高。中、高年级每年的阅读量大约在100多万字,各年级孩子积累了大量古典诗词。2014年1月,林州市教体局、红旗渠党建频道、林州文化旅游频道联合举办了“读书英雄汇·唐诗宋词篇”竞赛,台上的选手们对有关唐诗宋词的千道题目对答如流,台下师生同声吟哦,真的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孩子们腹有诗书、气质高雅、落落大方,让校长、老师们欣喜地看到了三年来默默耕耘的成果。而孩子们在读书兴趣、读书习惯和能力方面的巨大变化让无数个家庭欣喜不已。现在,林州学生读书的良好风气延伸到了家庭和社会,对林州社会风气的净化逐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年来,林州市培养出了一大批“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优秀教师,在省内外多次展示观摩研讨课,仅2013年下半年我们就接待了河南洛阳、河北武安及临西等省内外同仁近200人次的参观考察。
在林州,教研员带领老师们在课内大量阅读上勇往直前,老师带领孩子们在阅读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局长、校长从各个角度给予大力支持。林州的教育群体像巍巍太行,以自己厚重的身躯托起了飞绕在山间的教育之渠。当书香飘过、当书声响起,林州学子的精神便得到了充分的滋养。林州人希望这条书香之渠像红旗渠一样绵延世代,伸向远方。
(作者系林州市教育体育局教研室教研员)
(责 编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