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森林云南”建设的高职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王琳+王晶

[摘 要]在建设“森林云南”战略背景下,建立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尤为重要。应该结合云南林业发展现状和规划,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式等几个方面,构建具有云南特色的高职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途径。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林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1-0154-03
一、构建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
(一)云南林业行业发展需要
森林是巨大的绿色宝库,是全球维护生态平衡的主体和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林业也是云南省委、省政府“五大支柱产业”的基础,更是云南一直以来建设的重点和热点。云南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决定了云南的林业建设类型多样、种类繁多、变化各异。为此,如何培养适应云南林业建设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云南林业人力资源亟待改善,高级林业专门人才和技术人员缺乏、结构不合理,已成为制约云南林业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职业教育发展需要
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目的、任务。为了进一步落实《决定》的精神,随后又发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6号文件,“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是我国西南地区唯一举办林业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作为林业行业主体的林业技术专业,建立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是当务之急。
二、云南高职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内容、方式、过程、评价等五个基本要素,对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整体系统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改革,构建 “1139”的“一理念、一思路、三方式、九体系”的工学结合的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理念指的是办学理念,即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办学行业特征。
一思路指的是课程设计思路,主要指人才培养内容。
三方式指的是人才培养方式,主要指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教师培养方式、学生培养方式。
九体系指的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和评价体系。见表1。

三、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途径
(一)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构建
围绕林业技术专业人才“森林培育+森林调查+森林资源管理”三大核心能力,按照工学结合思路,构建了林业技术专业“森林培育物候化,资源管理信息化,调查规划项目化”,“林区作业进教室,校区教学在林间”的“两区三化”的人才培养方式,充分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性、职业性和高等性”三维属性。
(二)课程体系构建
1.开展社会需求和工作任务调查,明确专业职业核心能力。专业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的专门人才参与,在专家指导下,对林业行业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典型岗位技术和岗位工作流程调研,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和岗位技术需求分析,明确林业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职业核心能力。
2.围绕职业核心能力,明确典型工作任务及所针对的职业岗位。根据国家职业标准确定林业技术3大职业核心能力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及所针对职业岗位的技能人才要求。
3.明确学习领域和人才培养规格,设计核心能力课程。结合行业、企业标准,明确学习领域和知识、能力、素质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设计相应的专业核心课程。
4.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构建林业技术专业“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基础课程系统为:基础能力课程、个人发展与服务社会能力课程;专业课程系统为:森林培育技术课程、森林资源调查技术课程、森林资源经营及管理技术课程。
5.以实践性教学为突破口,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按照林业技术专业“林区教学在课堂,校区教学在林间”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了林业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6.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和可以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以行业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与林业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学习情境。
7.构建“6模块”的课程教学进度计划,制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从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的课程,转化为“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课程+专业知识和能力课程+职业能力课程+职业能力提升拓展课程+职业选修课程+综合实践课”6模块的课程教学进度计划,进一步制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教学团队构建
按照“师傅进课堂,教师进林场”的教师培养思路,构建“专兼结合+引培结合”的“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梯队教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体系,积极引进和完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培养和评聘制度,促进专业骨干教师积累企业工作经历和树立行业影响力,促进来自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承担相应比例的教学任务。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教学机制,推进校企之间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的制度化建设,提高技术服务能力。
(四)生产性实训基地构建
按照“校中场,场中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思路,围绕林业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林区作业进教室,校区教学在林间”的教学方式,紧紧围绕林业技术专业“森林培育、森林调查、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三大核心能力为主线,校企合作,引入企业行业技术标准,与云南林业龙头企业合作,建成集生产性实训、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师资培训多功能的,具有髙起点、髙水平、高科技的特点,适应职业岗位技能模块教学,集科研、培训、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林业应用技术实训中心。
校内实训环节积极探索“教师指导、学生管理”的开放式管理模式,实行学生全程参与的任务完成管理机制。校外实训环节积极探索“企业为主、学校参与、共建双赢”的管理运行机制。
(五)社会服务体系构建
坚持互惠多赢的原则,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拓展完善“学生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行业职工技能培训鉴定+面向‘三农技术培训服务+面向社会技术服务”的培训服务体系。
通过对云南林业基层工作人员、偏远地区农民的林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经济作物栽培、植物病虫害防治、林木育苗技术等技能,转化农村劳动力,提髙农民就业能力和收入。
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与龙头企业共建研发平台,积极深入开展森林调查及资源管理、森林地理信息系统构建、森林营造、森林资源保护、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并将新技术及时融入教学及培训工作中,成为云南林业新技术研发及推广的重要基地。
(六)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进一步构建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尤其是进一步构建完善由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毕业生毕业后五至六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将质量评价作为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调整创新、办学成本核算、制度设计的主要依据。
四、取得成效
(一)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途径,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依托云南林业职教集团,主动适应行业和云南省建设“森林云南”发展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面向林业行业构建特色更加鲜明的“1139”的“一理念、一思路、三方式、九体系”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森林培育物候化,资源管理信息化,调查区化项目化”,“林区作业进教室,校区教学在林间”的“两区三化”的人才培养方式;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构建了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基于林业生产经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建设上融合了职业资格标准,突出了职业能力培养,提升了教学水平和效果。
(二)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
林业技术专业“1139”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使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就业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2013年麦可思机构对我校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调研显示,毕业生的双证取得率达98%,初次就业率达95%,用人单位满意率达97%,高于同类院校的平均水平,为云南林业企业和行业培养了生产、建设、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三)师生社会服务能力强,提升了社会影响
依托云南省林业厅和学院调查规划室,开展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等技术服务与咨询。近4年来完成了20多项培训和技术服务,2011年该专业150余名师生应广西4个县林业局的邀请,前往广西支持该地区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在进行社会服务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开展“三农”培训,提高了农民经济作物栽培、植物病虫害防治、林木育苗技术等技能,转化了农村劳动力,提髙农民就业能力和收入。另外,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与龙头企业积极深入开展森林调查及资源管理、森林资源保护、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并将新技术及时融入教学及培训工作中,成为云南林业新技术研发及推广的重要基地。
五、结语
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之路,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近年来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逐年提升,深受用人单位肯定。云南林业技术学院林业技术专业先后被云南省教育厅认定为省级特色专业、省级教学团队,获得认定为省级示范实训基地2个,省级精品课程5门,林业技术专业获得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等项目资助。下一步,学院将继续完善林业技术专业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林业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刘永宽,秦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研究[J].职业与教育,2010(21).
[2] 周芳.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探究[J].职教通讯,2010(7):67-75.
[3] 史作安,李宪利.当前农林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4):36-38.
[责任编辑:钟 岚]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