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微叙事方法探究
马忠++任周花
摘要:微叙事即讲述微型故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微叙事方法的背景是其符合当代新媒体的微传播趋势、切合当前教育客体的微认知特点、体现当今教育主体的微讲述要求。其表现形式有口述叙事、图像叙事和微视频叙事,需要在素材选取、语言运用、人称使用、叙述视角、讲述过程等方面正确运用技巧,并考虑时间、空间、方法整合、人际沟通等因素。这一方法的运用具有实现教学生活化、打开意义空间、促进效果持久、实现双向互动的独特效果。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微叙事方法;探究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2.010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2-0046-04
“叙事”源于拉丁文“narre”,意指“让人知道”,“叙事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它既是一种话语方式,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就其作为话语方式来说,叙事即讲故事,它与抒情、说理相区别。”[1]微叙事,简言之就是讲述微型故事,即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的故事叙述或意义表达。其虽“短小、微型,却也形神兼备,既涵盖了叙事的所有要素,也包括叙事的特性,并呈现出教育叙事特有的微型特性。”[2]当前,学术界立足于微博、微信、微课等对微叙事的研究较多,但总体看其研究尚缺乏系统性,鉴于微叙事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本文作以下探析。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微叙事方法的背景分析
1.符合当代新媒体的微传播趋势
新媒体是新技术支撑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具有即时性、互动性、移动性等特征。新媒体的出现,加快了人们生活节奏,与之相应的是微传播时代的到来。按照文化传播学的观点,新传播手段的使用为人们的表达方式、表达内容、社会文化和社会事件的组织方式带来了深刻变化,从而呈现出微传播的趋势。所谓微传播,是指传播内容往往是一句话、一张图片甚至一个表情符号,这契合现代人的阅读方式,使“微”的魅力和“小”的特点得到人们的认同。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微传播的优点在于使教学方式更加灵活,教育内容更具针对性。
2.切合当前教育客体的微认知特点
与之相应,微传播的出现促进了信息受众的微认知特点。因为新媒体下出现的大量信息容易使受众注意力不断分散,为了更好的接受信息,人们只能在一定的有限时空范围内接受某些刺激,这也符合认知心理学关于人的注意力有选择的规律。因此,为了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必须倡导微教学,将教育活动过程分解成若干微模块,且具有较强的教学目标和针对性,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教学内容,在其注意力下降之前完成一个知识点的讲解,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疲劳。显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载体的微叙事教学方法切合这一特点。
3.体现当今教育主体的微讲述要求
微讲述是在特定情境、特定时间下借助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做出的明确意义表达,与宏大叙事不同,其强调的是生动性、具体性的描述而非定义性说理。当前教学对微讲述的需求更为明显,因为这一方式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启发性的特征。微媒体的逐渐发展,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更受到教师的青睐。而且微叙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精简且主题突出,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然趋势。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微叙事的运用方法
1.微叙事的主要形式
(1)口述叙事“口述”是与书面或文字形式相对应的叙事方式,指“通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口头叙述,来说明其生命、生活经验或生活故事”[3],如《百年小平》纪录片通过105位历史亲历者口述,不仅展示了邓小平伟大传奇的一生,且通过细节刻画,描绘了一个情感丰富、热爱家庭、热爱生活的老人,展现了其平凡的一面。将这样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突破了文字记录的局限,增强了教学的客观真实性和感染力。如讲解“择业创业、恋爱婚姻”时,教师还可以用口述方式分享自己的经历。
(2)图像叙事图像叙事是指运用图像将复杂的故事和深奥的道理简单化、通俗化。作为直观生动的交流手段,其鲜明的视觉特点具有文字符号无法达到的优越性。微叙事图像在传达价值观、思想情感时的独特价值在于其传递信息具有简单易懂的通俗性,可超越文化、语言的障碍。值得说明的是,任何图像并不一定都是叙事的,只有包含故事的图像才是图像叙事。如一幅传统风景画,没有故事性,其主要功能就在于抒情和审美,而不是叙事;一幅五星红旗的图像,象征着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具有明显的叙事性。以上两种图像就具有本质的区别。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可运用微叙事图片,直观、形象地传达信息。
(3)微视频叙事作为微视频的主要组成部分,微电影具有表现形式多样、时间短且以叙事形式推进情节发展的特点,再现了生活中的小人物、小场景,舍弃了传统电影的宏大叙事。“除了实验性的短片之外,电影是作为一种叙事艺术而存在的,尽管它并不一定都用于叙述虚构的故事。”[4]微电影采取的叙事技巧有设置悬念、情感感化、突出细节等。开头使用设置悬念的方式可引起观众期待和关注。如微电影《时间门》以男主角独白的方式展开:“你最想保有生命里的哪一天记忆,是升上总经理那一天……还是你与家人共度平凡的一天?”在观众的疑问中,展开故事叙述。
2.微叙事的运用技巧
与传统的理论教育方法相比,微叙事方法具有新穎性、生动性、艺术性。如何在教学中使用微叙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下表简要地分析了传统方法和微叙事方法的区别。
表1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微叙事方法的区别
传统方法叙事方法两者对比
素材选取改革开放的成就某一乡村的变迁前者宏观描述,后者微观叙述
语言运用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年人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前者理论话语,后者注重修辞
人称使用我认为……你觉得……前者主动灌输,后者因势利导
叙事视角党和政府的角度第三者分析的角度前者开宗明义,后者启发思考
讲述过程讲解某一道德观念进行道德案例角色扮演前者直接讲授,后者情景再现
下面对上述区别作一详细探讨:
(1)素材选取“叙事素材是指运用叙事话语来呈现典型的社会现象、生活事件、人物事迹、个体经验等,主要表现为各种不同体裁的故事(歷史故事、民间传说、神话、童话、寓言、典故、传记等)。”[5]教学需要积累多样的素材,如此才能深入浅出、生动传神。首先,素材要贴近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作为微叙事文本的重要来源,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选择素材的过程中结合现实生活,从中挖掘素材,从而实现微观与宏观的统一。其次,注重从微观处选取素材。“小叙事抛弃了宏大叙事的全面、统一和定性,采取了以碎片化、拼贴、反讽的方式来反映当下。”[6]这种方式于微小之处蕴含着深刻,细节之中包含着瑰丽。如在讲解“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时,教师可选取某个村落的历史变迁来展现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最后,素材要具趣味性。“传统的民间故事所以能世代口耳相传,优秀的新故事所以能不胫而走,不翼而飞,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引起了读者的兴趣。”[7]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8]而生动有趣的教学素材往往就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刺激源。
(2)语言运用“语言是表现意识、思想、观念的方式。”[9]微叙事方法发挥作用也需要借助语言,语言的恰当使用是微叙事方法发挥作用的关键,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运用的不同,其效果可能相差甚多。“语言是一种最精细、最锐利的工具……教师的语言,是感化学生心理不可取代的手段。教育的艺术,首先是灵犀相通的说话艺术。”[10]不注重语言的表达和修辞技巧,将会导致教学缺乏生气活力。叙事不是简单的陈述,而是通过修辞有声有色地展现情节。如讲解“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可用“青少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3)人称使用叙事人称有你、我、他,人称作为微叙事教学的基本问题,其使用涉及不同的人物角度、感受与经验情感的美学传达,从而也会影响到受众者所获信息量大小与情感浓度。
第一人称叙事的优点在于营造真实的叙事效果,其抒情性能使受教育者产生亲切感,便于直接表达其思想感情。第二人称叙述的活动范围较大,可根据需要随时变换角色。如讲解“更新学习理念”的内容时,用第二人称巧妙设置问题:“你觉得应该怎样更新学习理念?”根据不同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教学更具针对性。第三人称叙述的优点在于不受时空限制,可避免过多主观性,便于客观审视和理解人物,达到叙述的客观有序。
(4)叙述视角“叙事视角是叙述者或人物与叙事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或状态,或者说,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11]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叙述视角可分为全知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全知视角具有开阔的视野,首先便于全方位地描述人物和事件,如讲述中国传统文化时,先用概括性的全知视角讲解,可使学生从整体把握。内视角是只借助某个人物的感觉和意识,从其视觉、听觉及感受角度去传达一切,其优点在于人物叙述自己的事情。如讲解“增进人际交往”时,从内视角出发说明交往者本人的看法和体验。外视角中叙述者仅仅在人物的后面向读者叙述人物的行为和语言,即像摄像机一样旁观人物言行。如讲解“爱国主义及其时代价值”[12]时,从外视角出发播放阅兵时天安门城楼上九旬老兵敬礼的视频。
(5)讲述过程重视过程,对于拓展学生思维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微叙事的讲述过程要注意以下方面:首先,过程和结论应同等重视。教学的本质不是获得结论,而在于发现知识的过程。讲述过程要求教师不是把知识和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提出问题或提供线索,让学生去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次,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微叙事教学可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其中。如讲解某一道德观念时,通过让学生进行道德案例角色扮演,再现教学情境,活化了教材内容。再如讲解“法治思维”时,可让学生表演法治小品。
3.应考虑的相关因素
(1)时间因素分配课堂时间是组织教学的必要步骤,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于合理分配时间,也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标准。为使教学效果最大化,运用微叙事教学时要合理分配课堂时间,避免为了叙事而叙事。此外,切忌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成讲故事的课。根据笔者经验,叙事时间一般以十分钟左右为宜,如果微叙事太多反而不利于教学。
(2)空间因素空间因素主要指课堂人数的多少,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通知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课堂人数作了明确规定,“课堂规模一般不超过100人,推行中班教学,倡导中班上课,小班研学讨论的教学模式。”人数过多,不利于微叙事方法教学的展开,根据笔者的经验,以30到40人为最佳,既有利于讨论交流,为课堂教学的互动与探究提供机会。
(3)方法整合因素教学不仅要避免频繁叙事,也应防止抛弃理论讲解,忽视系统学习。使用微叙事方法并不一定意味着否定理论讲解,为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需处理好具体的叙事和系统的理论掌握之间的关系,即在讲述故事、播放图片或者视频时,将相关的理论和典型的微故事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叙事中所包含的教学内容,培养其运用微叙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人际沟通因素教师和学生的非语言沟通对教学具有重要作用,教师的手势、面部表情和眼神交流等,在叙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马卡连柯指出“做教师的一定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不能做教师[13]。”“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人的目光一般反映着其心理活动,所以教师要巧妙运用目光这种无声的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学中的眼神表达,对教师来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而对学生来说则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微叙事方法的效果分析
1.实现了教学生活化
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生活,离开了日常生活,思想政治教育便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相分离的倾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焦虑”[14],因此将日常体验即所思所想所感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从以上分析可见,微叙事以全方位实现个体日常体验为优势,其教学方法以切近实际语言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进行重新编码,使抽象理论得以生活化呈现。
2.打开了意义空间
意义是隐藏在教材躯体内活生生的精魂,现代阐释学认为:“文本固然存在着意义,但只是一种潜在的意义,只有读者积极参与到意义的建构当中,意义方能揭示出来。”[15]因此,教材文本意义的实现要靠教师和学生的深入挖掘。虽然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多角度的概括与凝练,但其只是教学的一个根据地,且广阔的覆盖性使学生无法深入地了解教材,“‘读者是三者中最为重要。因为在作者只负责完成作品,读者具有开发作品意义的作用。”[16]因此,教师应承担起挖掘教材深层次意义的责任。从前面微叙事方法的使用可以发现,不同的素材选取、语言运用、人称使用、叙述视角的选择,都有深层的意义揭示。
3.促进了效果持久
要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产生持久的影响,在于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之美,增强人文意识。布鲁纳认为,有两种因素决定事物的可接受性:个体的期待与需要。由于微叙事方法以重新描述理论的方式传递教学内容,因此大大激活了文本的审美性,更为符合学生的心理期待与需要,所以更容易得到学生认同。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持久反过来强化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实践证明,“情感是一个人对他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对他所认识或所作的事情的内部态度的不同形式的体验。”[17]如前所述,微叙事方法的成功运用与受众的心理反应密切相关,通过激活学生的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得到了持久化。
4.实现了双向互动
社会互动理论认为互动双方通过不断协商、理解、反馈及角色扮演能共同进步,布鲁默等符号互动理论家更强调符号在信息沟通和人际互动间的重要作用。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在根本上属于文化符号的传递过程,所以实现互动式教学极为重要。一定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相互依存、价值重塑、教学相长的活动过程。能否实现主客体间的互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因为在教学中,学生并非原封不动接受教学内容,而是对之进行再选择再加工。实现双向互动的关键是存在可供对话的文化符号,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无论是口头叙事、图像叙事、微视频叙事,都不是提供封闭性的教学结论,而是不断阐释的教学素材,因此这一教学方法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
参考文献
[1]陈然兴.叙事与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
[2]林德全.教育叙事论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6.
[3]吴甜.口述历史记录片的叙事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1.
[4][美]斯坦利·梭罗门.电影的观念[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5-6.
[5]郑航.德育教材开发中的叙事素材[J].课程·教材·教法,2004(11):44.
[6]李小丽.新传媒时代的电影:从宏大叙事到小叙事[J].当代电影,2007(2):154.
[7]何承伟.故事基本理论及其写作技巧[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3:307.
[8]朱玉泉.教育至尊:中华教育经典(下)[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8:2435.
[9]苗耀辉.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语言转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6):52.
[10][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蔡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5.
[11]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9.
[12]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44.
[13]赵国忠.班主任最关键的管理细节[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201.
[14]韩凤鸣.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面向的反思[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0.
[15]胡经之.文艺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65.
[16]姜双.中学语文文本分析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3:10.
[17][苏联]A·B·彼得罗夫斯基.普通心理学[M].龚浩然等译.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412.
[责任编辑:庞达]
摘要:微叙事即讲述微型故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微叙事方法的背景是其符合当代新媒体的微传播趋势、切合当前教育客体的微认知特点、体现当今教育主体的微讲述要求。其表现形式有口述叙事、图像叙事和微视频叙事,需要在素材选取、语言运用、人称使用、叙述视角、讲述过程等方面正确运用技巧,并考虑时间、空间、方法整合、人际沟通等因素。这一方法的运用具有实现教学生活化、打开意义空间、促进效果持久、实现双向互动的独特效果。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微叙事方法;探究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2.010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2-0046-04
“叙事”源于拉丁文“narre”,意指“让人知道”,“叙事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它既是一种话语方式,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就其作为话语方式来说,叙事即讲故事,它与抒情、说理相区别。”[1]微叙事,简言之就是讲述微型故事,即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的故事叙述或意义表达。其虽“短小、微型,却也形神兼备,既涵盖了叙事的所有要素,也包括叙事的特性,并呈现出教育叙事特有的微型特性。”[2]当前,学术界立足于微博、微信、微课等对微叙事的研究较多,但总体看其研究尚缺乏系统性,鉴于微叙事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本文作以下探析。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微叙事方法的背景分析
1.符合当代新媒体的微传播趋势
新媒体是新技术支撑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具有即时性、互动性、移动性等特征。新媒体的出现,加快了人们生活节奏,与之相应的是微传播时代的到来。按照文化传播学的观点,新传播手段的使用为人们的表达方式、表达内容、社会文化和社会事件的组织方式带来了深刻变化,从而呈现出微传播的趋势。所谓微传播,是指传播内容往往是一句话、一张图片甚至一个表情符号,这契合现代人的阅读方式,使“微”的魅力和“小”的特点得到人们的认同。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微传播的优点在于使教学方式更加灵活,教育内容更具针对性。
2.切合当前教育客体的微认知特点
与之相应,微传播的出现促进了信息受众的微认知特点。因为新媒体下出现的大量信息容易使受众注意力不断分散,为了更好的接受信息,人们只能在一定的有限时空范围内接受某些刺激,这也符合认知心理学关于人的注意力有选择的规律。因此,为了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必须倡导微教学,将教育活动过程分解成若干微模块,且具有较强的教学目标和针对性,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教学内容,在其注意力下降之前完成一个知识点的讲解,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疲劳。显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载体的微叙事教学方法切合这一特点。
3.体现当今教育主体的微讲述要求
微讲述是在特定情境、特定时间下借助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做出的明确意义表达,与宏大叙事不同,其强调的是生动性、具体性的描述而非定义性说理。当前教学对微讲述的需求更为明显,因为这一方式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启发性的特征。微媒体的逐渐发展,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更受到教师的青睐。而且微叙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精简且主题突出,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然趋势。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微叙事的运用方法
1.微叙事的主要形式
(1)口述叙事“口述”是与书面或文字形式相对应的叙事方式,指“通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口头叙述,来说明其生命、生活经验或生活故事”[3],如《百年小平》纪录片通过105位历史亲历者口述,不仅展示了邓小平伟大传奇的一生,且通过细节刻画,描绘了一个情感丰富、热爱家庭、热爱生活的老人,展现了其平凡的一面。将这样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突破了文字记录的局限,增强了教学的客观真实性和感染力。如讲解“择业创业、恋爱婚姻”时,教师还可以用口述方式分享自己的经历。
(2)图像叙事图像叙事是指运用图像将复杂的故事和深奥的道理简单化、通俗化。作为直观生动的交流手段,其鲜明的视觉特点具有文字符号无法达到的优越性。微叙事图像在传达价值观、思想情感时的独特价值在于其传递信息具有简单易懂的通俗性,可超越文化、语言的障碍。值得说明的是,任何图像并不一定都是叙事的,只有包含故事的图像才是图像叙事。如一幅传统风景画,没有故事性,其主要功能就在于抒情和审美,而不是叙事;一幅五星红旗的图像,象征着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具有明显的叙事性。以上两种图像就具有本质的区别。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可运用微叙事图片,直观、形象地传达信息。
(3)微视频叙事作为微视频的主要组成部分,微电影具有表现形式多样、时间短且以叙事形式推进情节发展的特点,再现了生活中的小人物、小场景,舍弃了传统电影的宏大叙事。“除了实验性的短片之外,电影是作为一种叙事艺术而存在的,尽管它并不一定都用于叙述虚构的故事。”[4]微电影采取的叙事技巧有设置悬念、情感感化、突出细节等。开头使用设置悬念的方式可引起观众期待和关注。如微电影《时间门》以男主角独白的方式展开:“你最想保有生命里的哪一天记忆,是升上总经理那一天……还是你与家人共度平凡的一天?”在观众的疑问中,展开故事叙述。
2.微叙事的运用技巧
与传统的理论教育方法相比,微叙事方法具有新穎性、生动性、艺术性。如何在教学中使用微叙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下表简要地分析了传统方法和微叙事方法的区别。
表1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微叙事方法的区别
传统方法叙事方法两者对比
素材选取改革开放的成就某一乡村的变迁前者宏观描述,后者微观叙述
语言运用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年人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前者理论话语,后者注重修辞
人称使用我认为……你觉得……前者主动灌输,后者因势利导
叙事视角党和政府的角度第三者分析的角度前者开宗明义,后者启发思考
讲述过程讲解某一道德观念进行道德案例角色扮演前者直接讲授,后者情景再现
下面对上述区别作一详细探讨:
(1)素材选取“叙事素材是指运用叙事话语来呈现典型的社会现象、生活事件、人物事迹、个体经验等,主要表现为各种不同体裁的故事(歷史故事、民间传说、神话、童话、寓言、典故、传记等)。”[5]教学需要积累多样的素材,如此才能深入浅出、生动传神。首先,素材要贴近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作为微叙事文本的重要来源,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选择素材的过程中结合现实生活,从中挖掘素材,从而实现微观与宏观的统一。其次,注重从微观处选取素材。“小叙事抛弃了宏大叙事的全面、统一和定性,采取了以碎片化、拼贴、反讽的方式来反映当下。”[6]这种方式于微小之处蕴含着深刻,细节之中包含着瑰丽。如在讲解“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时,教师可选取某个村落的历史变迁来展现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最后,素材要具趣味性。“传统的民间故事所以能世代口耳相传,优秀的新故事所以能不胫而走,不翼而飞,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引起了读者的兴趣。”[7]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8]而生动有趣的教学素材往往就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刺激源。
(2)语言运用“语言是表现意识、思想、观念的方式。”[9]微叙事方法发挥作用也需要借助语言,语言的恰当使用是微叙事方法发挥作用的关键,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运用的不同,其效果可能相差甚多。“语言是一种最精细、最锐利的工具……教师的语言,是感化学生心理不可取代的手段。教育的艺术,首先是灵犀相通的说话艺术。”[10]不注重语言的表达和修辞技巧,将会导致教学缺乏生气活力。叙事不是简单的陈述,而是通过修辞有声有色地展现情节。如讲解“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可用“青少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3)人称使用叙事人称有你、我、他,人称作为微叙事教学的基本问题,其使用涉及不同的人物角度、感受与经验情感的美学传达,从而也会影响到受众者所获信息量大小与情感浓度。
第一人称叙事的优点在于营造真实的叙事效果,其抒情性能使受教育者产生亲切感,便于直接表达其思想感情。第二人称叙述的活动范围较大,可根据需要随时变换角色。如讲解“更新学习理念”的内容时,用第二人称巧妙设置问题:“你觉得应该怎样更新学习理念?”根据不同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教学更具针对性。第三人称叙述的优点在于不受时空限制,可避免过多主观性,便于客观审视和理解人物,达到叙述的客观有序。
(4)叙述视角“叙事视角是叙述者或人物与叙事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或状态,或者说,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11]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叙述视角可分为全知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全知视角具有开阔的视野,首先便于全方位地描述人物和事件,如讲述中国传统文化时,先用概括性的全知视角讲解,可使学生从整体把握。内视角是只借助某个人物的感觉和意识,从其视觉、听觉及感受角度去传达一切,其优点在于人物叙述自己的事情。如讲解“增进人际交往”时,从内视角出发说明交往者本人的看法和体验。外视角中叙述者仅仅在人物的后面向读者叙述人物的行为和语言,即像摄像机一样旁观人物言行。如讲解“爱国主义及其时代价值”[12]时,从外视角出发播放阅兵时天安门城楼上九旬老兵敬礼的视频。
(5)讲述过程重视过程,对于拓展学生思维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微叙事的讲述过程要注意以下方面:首先,过程和结论应同等重视。教学的本质不是获得结论,而在于发现知识的过程。讲述过程要求教师不是把知识和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提出问题或提供线索,让学生去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次,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微叙事教学可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其中。如讲解某一道德观念时,通过让学生进行道德案例角色扮演,再现教学情境,活化了教材内容。再如讲解“法治思维”时,可让学生表演法治小品。
3.应考虑的相关因素
(1)时间因素分配课堂时间是组织教学的必要步骤,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于合理分配时间,也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标准。为使教学效果最大化,运用微叙事教学时要合理分配课堂时间,避免为了叙事而叙事。此外,切忌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成讲故事的课。根据笔者经验,叙事时间一般以十分钟左右为宜,如果微叙事太多反而不利于教学。
(2)空间因素空间因素主要指课堂人数的多少,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通知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课堂人数作了明确规定,“课堂规模一般不超过100人,推行中班教学,倡导中班上课,小班研学讨论的教学模式。”人数过多,不利于微叙事方法教学的展开,根据笔者的经验,以30到40人为最佳,既有利于讨论交流,为课堂教学的互动与探究提供机会。
(3)方法整合因素教学不仅要避免频繁叙事,也应防止抛弃理论讲解,忽视系统学习。使用微叙事方法并不一定意味着否定理论讲解,为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需处理好具体的叙事和系统的理论掌握之间的关系,即在讲述故事、播放图片或者视频时,将相关的理论和典型的微故事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叙事中所包含的教学内容,培养其运用微叙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人际沟通因素教师和学生的非语言沟通对教学具有重要作用,教师的手势、面部表情和眼神交流等,在叙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马卡连柯指出“做教师的一定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不能做教师[13]。”“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人的目光一般反映着其心理活动,所以教师要巧妙运用目光这种无声的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学中的眼神表达,对教师来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而对学生来说则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微叙事方法的效果分析
1.实现了教学生活化
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生活,离开了日常生活,思想政治教育便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相分离的倾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焦虑”[14],因此将日常体验即所思所想所感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从以上分析可见,微叙事以全方位实现个体日常体验为优势,其教学方法以切近实际语言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进行重新编码,使抽象理论得以生活化呈现。
2.打开了意义空间
意义是隐藏在教材躯体内活生生的精魂,现代阐释学认为:“文本固然存在着意义,但只是一种潜在的意义,只有读者积极参与到意义的建构当中,意义方能揭示出来。”[15]因此,教材文本意义的实现要靠教师和学生的深入挖掘。虽然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多角度的概括与凝练,但其只是教学的一个根据地,且广阔的覆盖性使学生无法深入地了解教材,“‘读者是三者中最为重要。因为在作者只负责完成作品,读者具有开发作品意义的作用。”[16]因此,教师应承担起挖掘教材深层次意义的责任。从前面微叙事方法的使用可以发现,不同的素材选取、语言运用、人称使用、叙述视角的选择,都有深层的意义揭示。
3.促进了效果持久
要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产生持久的影响,在于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之美,增强人文意识。布鲁纳认为,有两种因素决定事物的可接受性:个体的期待与需要。由于微叙事方法以重新描述理论的方式传递教学内容,因此大大激活了文本的审美性,更为符合学生的心理期待与需要,所以更容易得到学生认同。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持久反过来强化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实践证明,“情感是一个人对他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对他所认识或所作的事情的内部态度的不同形式的体验。”[17]如前所述,微叙事方法的成功运用与受众的心理反应密切相关,通过激活学生的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得到了持久化。
4.实现了双向互动
社会互动理论认为互动双方通过不断协商、理解、反馈及角色扮演能共同进步,布鲁默等符号互动理论家更强调符号在信息沟通和人际互动间的重要作用。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在根本上属于文化符号的传递过程,所以实现互动式教学极为重要。一定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相互依存、价值重塑、教学相长的活动过程。能否实现主客体间的互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因为在教学中,学生并非原封不动接受教学内容,而是对之进行再选择再加工。实现双向互动的关键是存在可供对话的文化符号,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无论是口头叙事、图像叙事、微视频叙事,都不是提供封闭性的教学结论,而是不断阐释的教学素材,因此这一教学方法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
参考文献
[1]陈然兴.叙事与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
[2]林德全.教育叙事论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6.
[3]吴甜.口述历史记录片的叙事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1.
[4][美]斯坦利·梭罗门.电影的观念[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5-6.
[5]郑航.德育教材开发中的叙事素材[J].课程·教材·教法,2004(11):44.
[6]李小丽.新传媒时代的电影:从宏大叙事到小叙事[J].当代电影,2007(2):154.
[7]何承伟.故事基本理论及其写作技巧[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3:307.
[8]朱玉泉.教育至尊:中华教育经典(下)[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8:2435.
[9]苗耀辉.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语言转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6):52.
[10][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蔡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5.
[11]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9.
[12]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44.
[13]赵国忠.班主任最关键的管理细节[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201.
[14]韩凤鸣.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面向的反思[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0.
[15]胡经之.文艺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65.
[16]姜双.中学语文文本分析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3:10.
[17][苏联]A·B·彼得罗夫斯基.普通心理学[M].龚浩然等译.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412.
[责任编辑:庞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