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哲学思考
摘 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进入新时代的主要标志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方法论和目的论三个方面来探讨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从哲学的维度阐释这种内在变化,从根本上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规律。
关键词 新时代 主要矛盾 变化 哲学思考
作者简介:文列,中共西安市委党校。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1.297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新的论断,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变化,体现了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新特征。深刻认识这一转变是我们把握社会生产发展规律、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步伐、解决后发型发展中国家问题基本前提。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维度对这一转变作初步的分析。
一、认识论: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深化
(一)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化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因为作为社会的人,生存和发展必须以客观存在的物质为基础,“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而“认识是意识对客体物质的没有止境的接近。” 认识应该从客观实在出发,是作为主体的人对客客观存在的在思维领域的反映,而这种反映的变化都是以客观存在为基础的,就是说任何社会意识的变化都是以社会存在为依據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是基于以下的客观实际:一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建立在经济社会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基础上,是我国总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的结果。这样的变化是根据当代中国具体发展情况,根据我国现实的生产力水平、我国现有的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而得出的论断。二是国情变化。经过近40年的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工业生产能力极大改善,有的商品的生产能力位居全球前列,2010年全国GDP总值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国人民温饱问题已经解决,总体上实现小康。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情的变化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物质依据。
(二)党对马克思认识论的自觉运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又是能动的反映论,首先肯定物质世界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是作为具有独立思维的意识的人,面对客观物质世界,也具有主观能动性,这就是作为独立的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国情的变化是客观的物质存在,在这种客观物质世界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作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中国共产党,对这种变化做出了相应的反映,就是及时调整党的政策、党对国情的判断,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判断以及党的文件,深刻反映了党对客观存在变化的及时掌握,为新时代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提供了路线图和发展谱系,突显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自觉运用,更是我党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体现。从党的八大到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再到党的十九大,正是党对矛盾变化的察觉到做出调整,国家发展才能取得巨大变化,这表明党的认识能力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还继续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党自身的执政能力至关重要,关系国家未来命运前途。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更为艰巨,面对这种情况,不能落荒而逃,必须迎难而上,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武装全党,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特征,根据客观变化来不断适应、调整发展战略,突出显示我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方法论:党在深化认识过程中对唯物辩证法作了重要发挥
(一)遵循事物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
“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 事物的发展就是事物内部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相互斗争,相互作用,由肯定到否定再由否段到新的肯定,即否定之否定规律。这是事物不可抗拒的发展的过程,是马克思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之一,这也是事物曲折性发展和螺旋式上升的原因,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相统一的结果。
在中国社会发展近40年后,原来的主要矛盾从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抗拒的,正是这样的肯定和否定的运动,才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前进,这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总方向和总趋势。这并不是说原有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是错误的,而是根据新的时代背景,做出新的论断。新的主要矛盾替代了原有的主要矛盾,是党从变化了的中国国情出发的,是党对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遵循和运用。我们对于原有主要矛盾的肯定是基于特定的历史发展背景,剥离了历史背景来评论原有主要矛盾的论断,是不科学和不切实际的。对它的肯定和否定都是要放在社会发展大背景中去的。正是对它的肯定,我们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抓住了社会发展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对于中国社会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起到了关键性的认知帮助。
(二)遵循事物发展对立统一运动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复杂的矛盾统一体, 在诸多矛盾中, 有的处于支配地位, 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而其他矛盾则处于从属地位, 对事物的发展具有某种影响作用。
1. 抓主要矛盾
马克思唯物辩证法一般都认为矛盾的群体性质主要由群体中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来规定。这是基于它认为, 在复杂的矛盾休系当中,必定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而主要矛盾居于支配地位,因而事物的整体性质一般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来决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做出新的论断,正是党运用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抓主要矛盾的体现。这体现了党对我国经济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和把握。一个国家的发展理念、发展进程、发展部署都是由这个国家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党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的变化,新时代确立了新的主要矛盾,是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最大负责,这也是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做出部署的基础和前提。
2. 矛盾的转化
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矛盾会打破原有的形态,随着社会变迁而发生变化,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变化的条件,就是这些年中国的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情况。我们注意到,矛盾打破原有的形态,发生变化是有一定的历史条件的,不是说随机打破、任意转变。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前提,就是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致使原有的主要矛盾转化为社会的次要矛盾,不是说它不存在了,它仍然存在于社会中,我们还有一些地方和人有物质文化的需要,偏远的地方的社会生产还比较落后的事实,矛盾不是说消失了,矛盾不会消失的,而是经过发展这个条件的转化,成为次要矛盾。党和国家时刻根据国情的变化,来调整对我国主要矛盾变化的认知,抓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是对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自觉运用。
三、目的论:党深化认识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民全面的发展
人的需要和发展是全人类社会活动的最终目的和最高目标。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心,更是马克思一生所孜孜不倦所追求的理想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动力。
(一)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深化认识的内在动力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高命题和根本价值”,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的终极关怀”。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描繪,“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只有解放所有的人,把人从一切束缚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的实现。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是深化认识的内在动力。深化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认识,是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运用的现实体现。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向往,是我们党和国家进行一切工作的前提、条件和中心。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这表明,人们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发展型权利,包括政治权利、精神更高层次的满足、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根据这样的实际变化,党和政府主要根据情况,对国家的发展战略和侧重点有所倾斜,从而更为精准的抓住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更好的满足人民所需。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深化认识的终极目的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解决新矛盾
深化认识矛盾是为了更好、更准确的解决矛盾。解决新的矛盾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要理解新矛盾的内涵和矛盾双方的变化,对矛盾双方的新变化和新形势要快速适应、迅速行动、紧紧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更高层次发展;要在对基本需求满足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对更高层次需求的满足;继续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但要下大力气对人民发展型需求的满足,在发展过程中对更加公平正义发展的需求,对社会管理创新的需求,对治理雾霾、满足生态环境的需求;对基层党代表更好的发声的需求;对政协提案更加实用,更好调研的需求;对政府政策决策更加透明、更好体现民意的需求等;通过满足这些更高层次的需求,更好推动中国的发展,推动人民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整体进步。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人民整体素质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全社会人的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现代化和工业化道路必然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人是生产力因素中最活跃的,对人的素质的整体提高,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提高全社会整体素质,就是要加大教育和宣传,通过教育和继续教育,提高全社会科学文化素质;通过加大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三个层面的要求,提高全社会整体道德素质,以不同形式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道德素质提高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基础。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存在决定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党正是把握了这一变化,对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调整和部署,为我们建设现代化强国指明了方向,体现了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把握和运用,是党哲学化思维的体现,更是党的优秀理论品格的外化。
注释: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
列宁.哲学笔记.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08.
19大报告全文.http://news.china.com.cn/politics/2012-11/20/content_27165856.htm.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4.
俞可平.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和根本价值.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5).
董德刚.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3);侯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前沿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3).
关键词 新时代 主要矛盾 变化 哲学思考
作者简介:文列,中共西安市委党校。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1.297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新的论断,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变化,体现了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新特征。深刻认识这一转变是我们把握社会生产发展规律、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步伐、解决后发型发展中国家问题基本前提。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维度对这一转变作初步的分析。
一、认识论: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深化
(一)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化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因为作为社会的人,生存和发展必须以客观存在的物质为基础,“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而“认识是意识对客体物质的没有止境的接近。” 认识应该从客观实在出发,是作为主体的人对客客观存在的在思维领域的反映,而这种反映的变化都是以客观存在为基础的,就是说任何社会意识的变化都是以社会存在为依據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是基于以下的客观实际:一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建立在经济社会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基础上,是我国总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的结果。这样的变化是根据当代中国具体发展情况,根据我国现实的生产力水平、我国现有的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而得出的论断。二是国情变化。经过近40年的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工业生产能力极大改善,有的商品的生产能力位居全球前列,2010年全国GDP总值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国人民温饱问题已经解决,总体上实现小康。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情的变化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物质依据。
(二)党对马克思认识论的自觉运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又是能动的反映论,首先肯定物质世界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是作为具有独立思维的意识的人,面对客观物质世界,也具有主观能动性,这就是作为独立的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国情的变化是客观的物质存在,在这种客观物质世界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作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中国共产党,对这种变化做出了相应的反映,就是及时调整党的政策、党对国情的判断,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判断以及党的文件,深刻反映了党对客观存在变化的及时掌握,为新时代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提供了路线图和发展谱系,突显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自觉运用,更是我党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体现。从党的八大到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再到党的十九大,正是党对矛盾变化的察觉到做出调整,国家发展才能取得巨大变化,这表明党的认识能力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还继续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党自身的执政能力至关重要,关系国家未来命运前途。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更为艰巨,面对这种情况,不能落荒而逃,必须迎难而上,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武装全党,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特征,根据客观变化来不断适应、调整发展战略,突出显示我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方法论:党在深化认识过程中对唯物辩证法作了重要发挥
(一)遵循事物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
“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 事物的发展就是事物内部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相互斗争,相互作用,由肯定到否定再由否段到新的肯定,即否定之否定规律。这是事物不可抗拒的发展的过程,是马克思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之一,这也是事物曲折性发展和螺旋式上升的原因,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相统一的结果。
在中国社会发展近40年后,原来的主要矛盾从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抗拒的,正是这样的肯定和否定的运动,才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前进,这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总方向和总趋势。这并不是说原有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是错误的,而是根据新的时代背景,做出新的论断。新的主要矛盾替代了原有的主要矛盾,是党从变化了的中国国情出发的,是党对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遵循和运用。我们对于原有主要矛盾的肯定是基于特定的历史发展背景,剥离了历史背景来评论原有主要矛盾的论断,是不科学和不切实际的。对它的肯定和否定都是要放在社会发展大背景中去的。正是对它的肯定,我们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抓住了社会发展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对于中国社会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起到了关键性的认知帮助。
(二)遵循事物发展对立统一运动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复杂的矛盾统一体, 在诸多矛盾中, 有的处于支配地位, 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而其他矛盾则处于从属地位, 对事物的发展具有某种影响作用。
1. 抓主要矛盾
马克思唯物辩证法一般都认为矛盾的群体性质主要由群体中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来规定。这是基于它认为, 在复杂的矛盾休系当中,必定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而主要矛盾居于支配地位,因而事物的整体性质一般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来决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做出新的论断,正是党运用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抓主要矛盾的体现。这体现了党对我国经济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和把握。一个国家的发展理念、发展进程、发展部署都是由这个国家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党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的变化,新时代确立了新的主要矛盾,是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最大负责,这也是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做出部署的基础和前提。
2. 矛盾的转化
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矛盾会打破原有的形态,随着社会变迁而发生变化,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变化的条件,就是这些年中国的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情况。我们注意到,矛盾打破原有的形态,发生变化是有一定的历史条件的,不是说随机打破、任意转变。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前提,就是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致使原有的主要矛盾转化为社会的次要矛盾,不是说它不存在了,它仍然存在于社会中,我们还有一些地方和人有物质文化的需要,偏远的地方的社会生产还比较落后的事实,矛盾不是说消失了,矛盾不会消失的,而是经过发展这个条件的转化,成为次要矛盾。党和国家时刻根据国情的变化,来调整对我国主要矛盾变化的认知,抓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是对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自觉运用。
三、目的论:党深化认识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民全面的发展
人的需要和发展是全人类社会活动的最终目的和最高目标。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心,更是马克思一生所孜孜不倦所追求的理想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动力。
(一)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深化认识的内在动力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高命题和根本价值”,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的终极关怀”。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描繪,“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只有解放所有的人,把人从一切束缚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的实现。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是深化认识的内在动力。深化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认识,是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运用的现实体现。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向往,是我们党和国家进行一切工作的前提、条件和中心。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这表明,人们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发展型权利,包括政治权利、精神更高层次的满足、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根据这样的实际变化,党和政府主要根据情况,对国家的发展战略和侧重点有所倾斜,从而更为精准的抓住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更好的满足人民所需。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深化认识的终极目的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解决新矛盾
深化认识矛盾是为了更好、更准确的解决矛盾。解决新的矛盾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要理解新矛盾的内涵和矛盾双方的变化,对矛盾双方的新变化和新形势要快速适应、迅速行动、紧紧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更高层次发展;要在对基本需求满足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对更高层次需求的满足;继续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但要下大力气对人民发展型需求的满足,在发展过程中对更加公平正义发展的需求,对社会管理创新的需求,对治理雾霾、满足生态环境的需求;对基层党代表更好的发声的需求;对政协提案更加实用,更好调研的需求;对政府政策决策更加透明、更好体现民意的需求等;通过满足这些更高层次的需求,更好推动中国的发展,推动人民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整体进步。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人民整体素质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全社会人的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现代化和工业化道路必然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人是生产力因素中最活跃的,对人的素质的整体提高,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提高全社会整体素质,就是要加大教育和宣传,通过教育和继续教育,提高全社会科学文化素质;通过加大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三个层面的要求,提高全社会整体道德素质,以不同形式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道德素质提高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基础。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存在决定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党正是把握了这一变化,对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调整和部署,为我们建设现代化强国指明了方向,体现了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把握和运用,是党哲学化思维的体现,更是党的优秀理论品格的外化。
注释: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
列宁.哲学笔记.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08.
19大报告全文.http://news.china.com.cn/politics/2012-11/20/content_27165856.htm.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4.
俞可平.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和根本价值.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5).
董德刚.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3);侯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前沿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