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蚕记
黄佳佳
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园的课程是在儿童游戏和生活中直接获取的。”幼儿园的课程是多元的、儿童化的,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而不能只依据成人的经验来开展课程。自然界中存在着很多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幼儿可以在大自然中游戏和学习,这些事物在满足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基础上,又能够贴近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实际需求。我所带的班级结合幼儿园的课题《幼儿园“和”主题学习活动的深度开发研究》,通过开展“养蚕记”的班本课程,让幼儿能够近距离观察蚕宝宝,感受和蚕宝宝一起成长的快乐,获得新的体验与成果。
一、自主选择:让课程散发魅力
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一个幼儿从家里带来蚕卵放在了自然角。这些黑乎乎的、圆圆的蚕卯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于是,我萌生了一个想法,在班级里开展讨论活动:神秘的黑点是什么?这个话题顿时吸引了许多孩子的注意。
孩子们立刻围在一起观察起来,并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的想法。阳阳说:“黑黑的,圆圆的,好像芝麻啊!”“不对,不对,这是猕猴桃的籽!”熙熙说。“这是小虫子吧!”晧皓说。这时,我们班的“小博士”恩琪喊了起来:“我知道了,这是蚕卵。”为了验证恩琪的说法,我和孩子们一起上网查找资料,证实了恩琪的回答是正确的。接着,孩子们又纷纷提出要饲养蚕宝宝,蚕宝宝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小结:当孩子们看到一颗颗小小的蚕卯时,能积极动脑,利用各种方法寻求答案,和伙伴积极讨论,并在成人的帮助下上网查找资料,这让我看到了孩子们遇到问题时相互帮助、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后,要给予幼儿自主选择的权利,让他们自由地探索与学习,这样课程就会产生独特的魅力。
二、授“鱼”为渔:使课程更具挑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不是强调“学到什么”,而是关注“学会怎样学习”。所以,在“养蚕记”课程的实施中,我调整了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育模式,改为以幼儿为主导,教师做幼儿的追随者,培养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我是小小设计师
小小的蚕卯一天天长大了,变成了一条条蚁蚕。这些黑乎乎、毛茸茸的小家伙立刻引起了幼儿的关注。
一天,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变得乌云密布,转眼间狂风骤雨袭来。孩子们看到蚕宝宝放在窗台太危险了,于是开始帮蚕宝寶寻找合适的家。有的幼儿把蚕宝宝放进了自己的储物柜,有的幼儿把蚕宝宝放进了娃娃家,还给它盖上了纸做的“被子”,但是幼儿们还是不放心蚕宝宝的安全。菲菲说:“我们应该给蚕宝宝盖一座房子,这样它就安全了。”“真是个好主意。”其他孩子都很赞同。于是,孩子们一起讨论给蚕宝宝建造一个怎样的房子,还设计了各种图纸。设计好图纸后,幼儿回到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材料,然后给蚕宝宝制作房子。第二天,孩子们都带来了自己给蚕宝宝制作的房子,并且自发在班级里开展“我是小小建筑家”的比赛,比比谁的房子最好,最适合蚕宝宝居住。最后,全体幼儿通过举手投票,选出了他们最喜欢的三座房子。
小结:孩子们通过讨论决定给蚕宝宝造房子,自己设计图纸,和爸爸妈妈一起动手制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积极地讨论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寻求家长的帮助,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最终为蚕宝宝建造了一座座精致的房子。
(二)蚕宝宝的食物
住的地方有了,可是蚕宝宝吃什么食物才能长大呢?孩子们在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后,纷纷从家里带来各种各样的食物喂蚕宝宝,有糖果、米饭、青菜叶……最后,孩子们发现蚕宝宝最爱吃桑叶。
在采桑叶的时候,孩子们发现树上有许多黑黑的、红红的桑葚。露露指着桑葚问:“老师,这些东西能吃吗?”“可以吃的哦。”我说。“对,我在超市看到过它。”昊昊接话。于是,孩子们在为蚕宝宝采桑叶的同时,还开心地采摘了桑葚,带回班级品尝。
小结:随着主题研究的深入,“蚕宝宝的食物是什么”引发了孩子们的好奇。他们通过各种尝试,最终得出结论:蚕宝宝最爱吃桑叶。在采摘桑叶的过程中,桑葚又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孩子们通过观察和品尝,对桑葚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蚕宝宝“生病”了
一天,孩子们看到自然角里饲养的蚕宝宝不爱活动了,有的蚕宝宝还不吃桑叶了,还有部分蚕宝宝在吐白白的丝。蚕宝宝用这些又细又长的丝把自己包裹起来,透过薄薄的茧壳还能看到它们在不停地扭动着身体。孩子们都认为蚕宝宝生病了。白白的蚕茧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孩子们都在一旁猜测着。
为了便于幼儿观察,我剪开了其中一个茧,发现里面并没有蚕,而是一只褐色的虫子。“这是什么啊?”孩子们瞬间炸开了锅。恩恩说:“蚕宝宝不见了,失踪了。”听了这话,很多幼儿都担心了起来。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对蚕宝宝的观察更仔细了。
小结:在养殖蚕宝宝的过程中,幼儿学到了许多新经验,这既是课程的拓展,又是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所生成的新经验。舍弃“鱼”而选择“渔”,使幼儿不仅在活动中获得了经验,还学会了学习方法。
三、拓展渗透:让课程百花齐放
在班本课程的实施中,我结合《3 -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使课程渗透到一日生活各环节。努力做到一日生活皆课程,让孩子们在课程中有所收获,让课程百花齐放。
(一)渗透到科学领域
在“养蚕记”班本课程的实践中,为了能让幼儿更好地观察蚕宝宝,我们创设了各种实践活动,例如:发现蚕宝宝的秘密,近距离用放大镜观察蚕宝宝,并在蚕宝宝的轮廓图上把观察到的五官、花纹画下来。通过观察和绘画,幼儿了解了蚕宝宝的构成和种类。科学领域的课程让幼儿教育与科学紧密相连,使幼儿对大自然充满探究的欲望和热爱之情。
(二)渗透到艺术领域
蚕宝宝给人的感觉是“呆萌”的。为了培养幼儿发现美、表现美的品质,我设计了“爱跳舞的蚕宝宝”“拓印蚕宝宝”“可爱的昆虫”等美术活动。在“爱跳舞的蚕宝宝”活动中,我引导幼儿先取一张白色餐巾纸卷成条状,用水彩笔画上“蚕宝宝”的小斑点、头部花纹和眼睛,接着用胶水把“蚕宝宝”固定在画好的“桑叶”上,可爱的蚕宝宝就做成了;在“拓印蚕宝宝”活动中,幼儿用小拇指侧面蘸取白色颜料拓印在纸上,然后再给“蚕宝宝”添加上眼睛、斑点、脚等。
(三)渗透到社会领域
陶行知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课程实施中,我将幼儿的生活实践与班本课程相联系,然后展开活动。
桑树全身都是宝,桑叶是蚕宝宝的食物,桑葚可以制作美食。利用休息日,我们组织幼儿及其家长开展“桑葚美食节”活动,请幼儿和爸爸妈妈一起在家用桑葚制作美食,并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回到班级后,我让幼儿分享美食的制作方法。这个活动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语言能力,让幼儿体会到了劳动的辛苦,也让家长了解了幼儿园课程的开展情况,促进了家园沟通。
四、优化提升:让课程高效深入
“养蚕记”主题活动是可以不断延续开展的,在后期的活动中,我会鼓励幼儿把蚕宝宝带回家,在家开展亲子养殖活动,做好观察记录,然后在班级交流分享饲养蚕宝宝的趣事。这样的活动能让孩子近距离地观察蚕宝宝,发现新的问题与秘密。
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收获了许多蚕茧,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幼儿去参观蚕丝加工厂,让幼儿近距离了解蚕茧是怎么变成蚕丝,再变成我们常见的丝绸和被子的。我们也可以在班级生活区添置一台小型蚕丝机,让幼儿亲自动手体验蚕丝的加工过程。在以后的课程中,我们还可以让幼儿深入探索:蚕宝宝身上都是宝,除了蚕丝之外,蚕蜕、蚕粪还能被制成中药使用。
整个活动过程中,我和孩子们不断地动手、观察、体验,通过学习、探究、验证,获得了新的经验,并掌握了获得知识的方法。将养殖活动融入幼儿园班本课程,培养了幼儿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幼儿的创新能力,也让教师感受到了幼儿对养殖兴趣的执着与热爱。教师所能做的就是追随幼儿的兴趣、情感和脚步,让幼儿的学习更有深度,更具挑战。“养蚕记”的故事还在继续,收获还在继续,快乐还在继续,成长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