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探究
罗成林
【摘要】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理念与教学形式也应基于学生主体发展需要做出调整。从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出发,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际,探究教学方法的实践途径,并具体分析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构建平等的教学关系、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实现个性化培养,以期对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调整与创新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方法?实践策略
在立德树人理念指导下,核心素养成为小学数学教学培养的基本要求。结合小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对数学学科的教育培养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并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塑造则成为教育研究的重点。但是,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指导中,许多教师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依然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层面的探究与思考,使得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构建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小学生对于数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主要停留在概念公式的套用上,自我发展意识与能力比较欠缺,课堂参与度不高等。针对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设计教学方法,实现对核心素养的有效渗透。
一、整合多种元素,调动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设计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是教师教学研究的主要出发点。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主导实践行动的阶段,因此,教师应挖掘、整合利用多元化教学元素,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进而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如在“平均分”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元素,将平均分的知识内容用图片、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语言引导为学生构建情境:一天,孙悟空带了6个仙桃回花果山,猴子们都想吃仙桃,悟空说“想要桃子,必须会分桃”,把这6个桃分成两份,可以怎样分?在图片的吸引下,在故事情节的推动下,学生融入到“分桃子”的过程中来,进而顺理成章地接受“平均分”的概念,并主动探求平均分的方法。再如在“克和千克”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元素为学生构建徐熙情境,在课堂指导中,教师利用电子秤演示测量不同商品重量的过程,并让学生在观察、记录、掂量的过程中感知1克盐与1千克盐的重量;学生通过掂量亲身体验1千克的质量,先形成1千克盐的质量表象,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举例1千克重的其他物体,要求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的方式感受不同体积、不同的物体的质量,充分的体验、感悟形成了1千克的质量观念,以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促进平等交流,营造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隔阂,通过建立平等的沟通机制,实现教与学之间的有效互动;同时将课堂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沟通,在活跃、开放的课堂氛围中,提高核心素养培养效果。
如在“有余数除法”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设计应用题:教师在份水果的过程中,需要将9个樱桃,摆放在3个盘子中,请问每个盘子中有几个樱桃?在简单的除法回顾中,帮助学生完成知识与情感的过渡。然后,教师将问题条件做出调整:教师仔细数了数后发现一共有10个樱桃,现在依然摆放在3个盘子中,试问每个盘子中有几个樱桃?在这一问题探究中,教师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并依据学生的计算过程设计课堂提问:仔细对比,你发现了什么?现在你还会摆吗?小组内讨论说一说应该怎样做。剩1个樱桃怎么不摆盘了?哪一组学生能将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融入到各组学生的互动过程中来,用平等的态度与学生进行观点交流,以打破师生之间的隔阂,点拨各组学生完成对有余数除法的探究。最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对比两次分樱桃的思路以及算式,促使学生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同时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强化推理、运算过程,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三、注重实践设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逐渐打破了传统单一讲解的实践方法,而将实践探究活动引导到教学设计中来,以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实现自主探究,并发展核心素养。基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情感认知发展阶段,根据具体的数学课程内容,精心设计实践活动,吸引学生在参与中发展数学素养。
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相关知识后,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教师设计了“树叶中的数学奥秘”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教师要求学生到户外捡树叶,并根据树叶的大小进行排序,并挑选出3片大小匀称的树叶作为计算对象;接下来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合理利用测量计算工具对树叶的面积进行研究。在实践过程中,有的小组运用数格子的方法,用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将树叶圈定,并通过数方格的方式完成对树叶面积的粗略计算。还有的小组采用割补法,将树叶形状临摹到草纸上,并通过切割、补全的方式,形成长方形,进而运用公式计算树叶面积。这样的实践活动相较于传统的课堂训练更加灵活开放,学生能够在主动思考探究中设计知识运用方案,并通过手脑的有效配合实现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灵活应用,进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
四、渗透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核心素养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对学生未来适应社会过程中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进行培养。但是从当前学生的客观实际来看,个体情况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整体化、统一化的教学方法难以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从而影响核心素养的发展。针对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设计中,教师应结合教学条件渗透因材施教的理念,基于学生差异划分教学层次,进而依据层次设计教学实践方法。
依据因材施教原则,小学数学教师在分层教学设计中首先要基于学生主体的设计情况进行合理分层,从数学成绩、学习能力、智力情况等方面将学生区分开来,为接下来的个性化、差异化培养奠定基础;其次,教师在备课阶段,应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在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课堂时间安排、学习方法指导等方面形成层次;接下来,在授课阶段既要面对全体学生,又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重点有所区别,让每一个层次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获得发展空间;加强作业安排,通过协调基础作业、提升作业、拓展作业的比重,控制难度层次,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各个层次学生作业完成度;最后,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针对性的辅导与评价,着重强调学生的发展性,以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在核心素养方面共同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学方法的创新探索已经成为实现学生终身发展,迎合现代社会人才培养需要的必然选择。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小学数学教學方法的选择空间有限,学生在数学学科中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受到局限。因此,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立足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设计,以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曹莹莹.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思考[J].科学咨询,2019,(08):163.
[2]王进邦.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23):100.
[3]杜巧婷.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J].学周刊,2019,(2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