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学校欺凌事件的发生
江良才
摘 要:学生人身安全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没有安全何谈教育,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才是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预防; 学校欺凌事件
中图分类号:G635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1-128-001
在世界的各个国家,每天都会发生校园欺凌的事件,并不时有校园学生暴力案件的报道,其中还有一些性质相当恶劣的案件。案件中那些心灵被扭曲的孩子们作案手段之残忍,令人触目惊心。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因为欺凌不但对“受伤者”造成伤害外,而且对“欺凌者”和“旁观者”同样造成伤害。“欺凌者”由于长期欺负别人,内心得到极大满足,以自我中心,对同学缺少同情心,而“旁观者”会因为帮不到受害者而感到内疚、不安,甚至惶恐。“校园欺凌”对受害者的伤害也不可小视,受欺凌的学生通常在身体上和心灵上受到双重创伤,并且容易留下阴影,长期难以平复。同时“校园欺凌”也会影响到学校的整体纪律和风气。所以,学校须正视并加以制止和预防欺凌事件的发生。
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言语羞辱及敲诈勒索,甚至殴打的行为等,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校园欺凌分为单人实施的暴力,少数人暴力和多人实施暴力。实施环境地区多为校园周边或人少僻静处。据调查统计,校园欺凌以团伙出现的形式居多,占80%以上,欺凌的具体形式90%以上是精神上攻击和侮辱。近些年,出现了诸多女性“欺凌者”和年龄低龄化的现象,以网络为工具的欺凌事件也已出现。
当前,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许多学校重视知识教育,轻视法制与规则教育,忽视生命、尊重以及心理教育等非硬性教育,由于很多国家实行的是九年制義务教育,受害者会长期受到欺凌。在欺凌过程中,欺凌者会对受害者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大多会在5-10年的时间内留有阴影,甚至造成终身的心理伤害。如何消除或者减少校园欺凌事件是当前我们学校管理者面临的一个严峻而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校园欺凌因其发生的地点相对隐秘,大多受欺凌的学生不敢举报,而且很多受侵害的学生在调查取证时不敢如实陈述事情的经过及涉事人员,从而使欺凌事件被发现存在很大的偶然性和延迟性,处理起来因证据不足很难确定施暴者的责任。因此,面对校园欺凌事件的预防工作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首先,我们要研究被管理的对象,什么样的学生容易受到欺凌和侵袭呢?什么样的学生会欺凌别人呢?
容易受到欺凌的学生的典型特征:身材弱小、年龄较小、身体有缺陷(肢体、五官、口吃等)、炫富、性格孤僻(不合群)。
施暴学生的特征:身材高大粗壮、年龄大、有非正规团伙现象、与社会人员接触频繁。
学生管理者首先要关注的是容易受到欺凌的学生,通过典型特征进行人物图形的勾画来确定哪些学生易受欺凌,并加以关注。对于施暴学生特征主要关注“是否和校外社会人员接触”和“非正规团伙”。18岁以下的学生因为还没有建立正确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他们一般更在乎的是看到、听到的,而非经过思考想到的,很容易冲动和盲从,受外界影响大,学校要切断这类学生与校外的不良联系以及非正规团伙人员之间的不良联系。
其次,因为欺凌事件的发生地点相对隐秘这一特点,也证明了施暴者内心的心理——他(她)们也是害怕的。学校要针对这一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技防为主、人防为辅、不留死角,使施暴者没有空间和时间。
具体措施:
1.摄像头的数量要充足,布点要科学;2.学生学习和生活场所设计要合理(很多学校的卫生间设置在学校比较偏僻的地方,而偏僻的地方是易发生欺凌事件的地方);3.不宜设置摄像头的地方,要安排人员在重点时间段进行巡查。
第三,加大宣传和处理的力度
1.要定期召开“反欺凌”教育的主题活动,请公安、司法部门专家讲座;2.观看一些“反欺凌”主题的影视作品(注意情节内容的尺度);3.学校宿舍楼、教室、宣传栏或其它公开场所设置“反欺凌”举报联系方式;4.对于欺凌事件的当事人要依照学校的管理制度进行批评、纪律处分,并召开全校大会进行通报,涉及违法的行为人移交司法机关。
第四,加强家校联系
1.对易于受欺凌的学生家长进行风险性提示和专业性的指导;2.对有施暴苗头的学生及其家长要进行提示性谈话,必要的要进行家访;3.学期初、末等特殊节点要给所有家长发送关于“反欺凌”方面的资料;4.组织家长会,告知家长什么是欺凌行为以及当前学生欺凌事件形势的严峻性、危害性,并告知家长发生欺凌事件后如何合理解决的途径及办法,防止因欺凌事件而引起的升级连锁反应。
第五,强化教师思想意识
1.定期组织德育管理人员、班主任进行业务学习,提升技能,强化意识;2.定期召开全校教师大会,重点强调全员管理、全员负责,构建全校师生的“反欺凌”队伍;3.突出强调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合理安排心理教育课;4.提醒全体教师防微杜渐,警钟长鸣,不要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和微小学生事件,深挖学生事件的根源;5.消除部分老师“一个巴掌拍不响”“息事宁人”“只是调皮而已”的错误认知和麻痹思想。
学生人身安全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没有安全何谈教育,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才是教育的目的。李克强总理指出,校园应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校园暴力频发,不仅伤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我们教育部门要会同相关方面多措并举,特别是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坚决遏制漠视人的尊严与生命的行为,让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灵魂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