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勇于认错的班主任

李迪
人犯错误总是难免的。作为一名班主任,在和学生的相处中不可能不出错。放下师道尊严,勇于认错,反而更容易赢得学生的尊重,更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向学生道歉,随时反思和质疑自己的教育行为
午休时我接到一条短信:“老师,我是小西,请您以后不要把我当教材。谢谢!”
我立即明白,他说的是上午我在给一个班上课时的事。当时谈到哲学的 “爱智慧”,即对事物保持一颗好奇的心,探究事物的真相。我引申说:“其实,我们遇事保持好奇之心,多问一些‘为什么,就不会在受到冒犯或冲撞时生气了。比如,有一次一个学生——”这时我忽然想到这个班的很多男生和小西是好朋友,忍不住笑了,说,“就是小西啊!他有一次在班里怒冲冲看着我,像看仇人一样。我当时莫名其妙,脑子飞快地转着:他今天怎么了?他为什么这样看我?难道是我哪里得罪他了……这样一想,我只顾着反思自己的错误,只想知道他生气背后的原因,就不再生气了,因为我没时间生气了……”
当时我只是感觉结合现实中的例子来讲述某些观点,学生会更容易理解。没想到,小西却因此受伤了。想想也是,很多在我们成年人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在学生看来,却可能会大失面子。比如前段时间我看莫言一篇回忆自己上学时代的故事,说有一次学校集会,校长讲话长篇大论,莫言急着要上厕所,喊了几次报告,校长都没听见,最终莫言受不了了,一边向厕所跑一边哭喊:“忍不住了啊,我拉了……”(大致意思是这样)这一行动导致全校师生——包括校长在内,笑得前仰后合。莫言现在不觉得说自己童年时期的“糗事”丢人,我们也感觉莫言当时很可爱。但是,我相信在莫言青春期的时候,谁要谈起此事,他绝对会生气的——这就是“时位之移也”。
现在再来看上午讲课举例的事,我真是对不住小西了。我只以我这成年人的观点来做事,却没想到小西会受不了。可见,就算我们一直怀着随时质疑自己的心,也有可能在无意中做出伤害学生的行为。
我急忙给小西回短信:“对不起小西,我以后不会再讲了,希望你原谅我。老师虽然是成年人,却也有考虑不周的时候。我伤害了你,是我错了!”略一思索,我又发了一条短信:“谢谢你提醒了我,我不希望自己伤害任何学生——哪怕是无意的,我以后一定注意。”小西马上回复说:“嗯,老师,没事了。”我好感动,孩子原谅我了。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引以为戒。
马克斯·范梅南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说: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一方面,教育者需要为了儿童的幸福随时准备站出来并接受批评;另一方面,教育学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活动,它必须愿意对它所做的和所代表的随时质疑。
我深以为然——我们需要为了儿童的幸福随时准备站出来接受批评,并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质疑。一个敢于认错的个体,是一个灵魂不断得到净化、不断进步的人。因为我们所说的真理基本都是相对的,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很多事情,根本就分不出个你是我非。倘若老师在受到学生反驳时,首先想的是保住面子,而不是敞开胸怀接纳不同意见,只怕我们会更丢面子。相反,当我们不为自己的面子辩解,而是虚心接受批评时,其实就是在用自己的言行告诉学生如何知错就改,如何拥有一个宽广的胸怀,如何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和他人。这时,学生便会从老师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这样就既解决了问题,又保住了双方的面子。
我们所认为的真理,要以建议的形式给孩子
教师对于自己与学生交往中的不足固然要质疑,对于自以为“真理在握”的行为,也不妨进行反思或率先认错。
有一次,我在课堂上谈到一位自己十分钦佩的私立学校女校长如何理想远大、目标明确,做事如何有计划、有条理,办学如何成功等,我号召同学们向她学习,不要自甘平庸、碌碌无为……
我的话还没说完,忽然有一个女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不同意您的观点。您认为这个校长很成功,您认为她对每周、每天的学习、工作有计划、有目标值得我们效仿,我却认为很多人没有选择她那样的学习、工作方式,也未必就不成功、不快乐,不过是您不知道人家的成功和快乐罢了。”
被学生反对总是让人感到不舒服的,何况这个女生的语气很不客气。但我却不能不承认她说的有些道理:“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在山道上披荆斩棘,在海湾里乘风破浪,或者在枝头占尽春光……确实是一种成功,但谁能说心存善良、甘于贫困就一定是失败?
我立即向同学们道歉:“老师并不是强迫你们接受我的价值观,我只是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供你们参考。如果我的表达方式有把我的观点强加给你们的嫌疑,我很抱歉,是我词不达意。对不起……”
这个女生马上说:“不是的,老师!我们还是要谢谢您给我们这些建议……”
认错,可以成为老师自我救赎的起点;认错,也可以成为师生重建信任的开始。
事后,我在这节课的反思里写道:“如果学生是田野里的花草树木,教师就应该像大地一样,为各种植物提供它们需要的营养,让它们自己去决定吸收什么,而不是仅仅提供适合某种植物——比如杨树生长需要的营养。为此我们应该开阔自己的视野,给同学们提供我们认为合理的建议。但面对我们的建议如何选择,决定权完全在他们自己……”
反对学生的观点,但捍卫学生发表观点的权利
有一次,我在某班提问心理健康课讲过的内容,其中有一个问题是:我们在上节心理健康课堂上学习的“天底下的三件事”包括哪些?我请同学们把答案写在纸上。
答案的大致内容是,天底下其实只有三件事:第一是自己的事。包括要不要学习,吃什么东西,开心不开心,天冷了要不要添加衣服,要不要帮助别人等。凡是自己能主导的都是自己的事情。第二是别人的事。比如我对小张很好,小张对我却不好;我帮助了别人,别人却不感谢等。凡是别人能主导的事情均属此类。第三是老天爷的事情。比如地震、刮风、下雨等。凡是人力不能解决的事情,都属于第三类。人郁闷的原因往往在于忘了自己的事情,总想干涉别人的事情,操心老天爷的事情。所以,我们要快乐其实很简单,就是打理好自己的事情,不去干涉别人的事情,不操心老天爷的事情……在我讲这些内容时,曾经有学生提出:既然是否认真学习是我们的事情,那以后我们迟到、旷课、不写作业,老师就不能管我们,因为老师不能管别人的事情。后来我和学生一起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结果是:是否认真学习,是学生的事情;但是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旷课,却是老师的事情。如果学生违纪,老师竟置之不理,那就是老师没有做好自己的事情,会导致老师不快乐——被领导批评,家长也会不满等。当初我们的讨论很精彩,也很热烈,我以为同学们对这一知识一定掌握得不错。
但是,那天一个学生在纸上写的答案是:“天底下只有三件事,那就是房子、车子和票子。”
我看后不禁有些生气,大声责问他:“上节课你都学了些什么?怎么写了这样一个答案?敢不敢让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你的答案念出来?”
这个学生马上涨红了脸,很生气地制止我:“不要念,把这张纸还给我……”他将纸夺了回去,然后趴在桌子上,再也不听我讲课了……
事后,我冷静下来想一想,这件事我有做得不妥当的地方。无论如何,师生感情的僵化肯定多少有我们老师的责任。想必那个男生已经很讨厌上我的课了吧!也许他以后就会跟我对着干呢!我该怎样弥补自己的过失?
再次到他们班上课,我首先真诚地向这个学生道歉:“对不起,上周课堂上我们发生冲突,是我错了。因为是否认真备课、上课,是我的事情;学生没有认真听讲,我严厉批评、严格要求,也是我的事情;但学生接受不接受我的观点,却是学生的事情。我这样强迫你认可我的观点,就是在干涉别人的事情,这是导致我情绪化的最主要原因。我曾经在课堂上对你们讲,不快乐的根源之一就是总想干涉别人的事。我做不到尊重你们的观点,总想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你们,这说明那些理论还没有内化为我自己的素质。这是我错了,我向你道歉。”他很吃惊地看着我,似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老师,您不要这么自责!”
我点点头,继续真诚地说:“现在,让我借用伏尔泰的一句话对你做一下声明:我坚决反对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作为老师,我还要提醒你的是:人并不是有了车子、房子和票子就会快乐,车子、房子、票子更不是你想有就可以有的。所以,当你不快乐的时候,一定要想一想我们这学期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想一想是否是不正确的观念导致了你的不快乐……”
他说:“谢谢老师,我不该故意气您……”
读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感觉我做事太糊涂、太软弱,不分是非、不讲原则,只会道歉。其实,这并不是不讲原则。老子说:“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这几句话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学生逆反、抗拒我们的说教,是否因为我们的传授方式过于强势?
如此,让我们换一种说法:希望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就先给学生选择的自由;希望学生接纳我们的观点,就给学生充分的尊重和宽容;明智的老师不会气势汹汹地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学生是第二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只有顺应学生的发展,才能更好地陪伴他们成长。
不要轻易去挑战青春期学生的自尊,他们需要的是呵护、关爱。在暴风雨来临的时候,参天大树可能被吹歪刮倒,甚至连根拔起,而柔弱的小草却能在风雨之后依然青翠。所以,老师在教育中“退一步”的做法绝非软弱,而是站在学生立场上思考问题、质疑自己。这样的退让、质疑常常能在师生矛盾冲突激烈时 “釜底抽薪”,不但能有效避免双方情绪激动时的不妥行为,老师自己还能尽显宽厚、坦荡、平等待人的人格魅力。当我们能发自内心地赞赏自己的时候,也就是在悦纳自己、善待自己了。
(责 编 卢丽君)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