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泱泱中华,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尤其是国学经典,是先人用尽一生而总结的道理,那是对人生的品读,那里有人世的沧桑,有历史的痕迹,有生命的真谛,沉积着一个伟大的民族不变的精魂,教会我们分清美丑,明辨是非。当下的传统文化教育,多流于形式,应该要结合实际进行探索,使之具有新的内容与形式,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与素养,端正青少年正确的人生态度,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那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如何结合实际进行多方位的探索,运用优秀传统文化指引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呢?

    一、注重熏听诵读结合,提升文学审美素养

    人所获得的知识,其中60%来自视觉,20%来自听觉,15%来自触觉,3%来自嗅觉,2%来自味觉。听的作用仅次于看,所以听和读是汲取知识、积累口语材料的最重要的渠道。

    萦绕于耳——重熏听。学校可以借助广播,在课间及课外活动时间,播放传统文化尤其是国学经典相关的诵读录音,或者由国学经典改编的音乐,让学生在熏听诵读中体会国学经典的艺术美感,提升语文素养。例如,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节目將57首经典诗词化成现代歌曲,将《山居秋暝》《声律启蒙》《三字经》《鹊桥仙》《木兰诗》《登鹳雀楼》《苔》等国学经典化为动听的歌曲,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在课间休息十五分钟时,学校广播统一声源播放央视节目《经典咏流传》里改编的音乐,还有像由邓丽君演唱的改编自《诗经》的歌曲《在水一方》,蔡琴演唱改编自李清照的《一剪梅》的《月满西楼》,杨洪基演唱的改编自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借音乐的翅膀,引领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天空翱翔,让学生在聆听歌曲时,既可以感受音乐的节奏美又可以体会文学的意境美,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聆听国学经典可以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对语言那种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文章听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朗诵于口——重诵读。古韵悠长,素养气质自经典升华,口才文采从诵读提升。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阅览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间对语言那种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国学教育要紧抓“四个坚持”,确保诵读效果:1.坚持每日一诵。学生每天早晨到校后,利用午读时间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学生有计划地进行国学经典结合高考中考默写篇目诵读;2.坚持每周一写。每周选取一篇本周所诵读的篇目进行赏析,完成一篇200字左右国学经典作品的读后感或者文学鉴赏,进行经典名篇名句赏析小短文撰写,周末完成,周一上交。3.坚持每天一摘。坚持布置每学期每班学生轮流黑板板书三到五句国学经典句子,其他同学把这些名言记到摘抄本,日积月累。4.坚持每年一赛。学校定期举行一次全校性的“诵读经典”比赛,展示一学年的诵读成果。长期坚持从读、写、摘、赛四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增加文学积淀,以赛促读,以读促悟。

    正所谓“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古人品鉴诗文,主张熟读成诵,力求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也就是通过诵读吟,把主观感受同作品实际统一起来,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其中的情味和旨趣,在传统文化的审美享受之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提升文学审美能力。

    二、跨学科开展活动,提升综合能力

    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多样化活动为依托,既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又促进学生成长。学生可在活动中得到各个方面的锻炼,综合能力得以提升,为他们未来的成功人生奠基。在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可考虑活动内容的丰富性与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举办如吟诵、歌唱、表演、作诗、诗配画、展示诵读本、办诵读小报等活动,还可以将传统文化中的国学经典与书法、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活动结合起来。

    1.将传统文化与书法活动相结合。

    书法艺术是传承国学的载体之一,围绕汉字文化,可举行国学书法讲座、古诗词书法大赛、经典名帖学习、硬笔书法竞赛、师生书法作品展等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进而热爱汉字,热爱国学,热爱中华文化,从而使学生接受千古汉字文化的熏陶。一方面借助传统文化的经典篇目作为书法练习的内容。《增广贤文》《论语》《大学》《荀子劝学》《菜根谭》等等经典作品,蕴含丰富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将其中精粹作为书法练习的内容,可修身养德,指引处世之道。另一方面,将书法的章法运笔与为人处世之道结合起来。例如,“人”字是很简单的,但大道行简,,写“人”字一撇时,用笔要徐涩顿挫,以曲写直,不断蓄势,这恰似人生悲欢离合,运数起伏跌宕,所以告诫人生如身处贫困、卑微之境,要有静心和耐心;如处荣华富贵之境,不要傲慢张狂,要有平静心和平常心。书法是人的学识才能品质高度融合的体现,博大精深的书法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重要的是它所承载的是传统、精神和民族的特征,将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可修身养德,可提高书法水平,可提升文学素养,一举多得。

    2.将传统文化与体育运动相结合。

    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身体,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所以,在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考虑到传统文化的渗透。例如,武术项目可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能弘扬我国民族文化精神,能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体操项目可培养学生勇敢、果断、不怕挫折的意志品质;各种体育游戏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要注意的是,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结合体育教学实际,这样才能在教学中使传统文化得以渗透。此外,可以将经典诵读与晨运或课间体操相融合,在运动中诵读诗歌等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士气,增加气势,又可在运动中加深对经典文化的领悟。

    3.将传统文化与美术元素相结合。

    美术课堂可以把美术绘画技法和传统国学经典相结合。美术在培养学生德育方面主要以培养学生的个人情操和对自然、生命的热爱为主要目标,而国学则在这些方面有得天独厚的甚至是最精髓的指导。把国学和美术结合起来,在美术课堂上可以大有一番作为。例如,美术课在教学生学习线描,用线条表现物体的外在形状和内部结构,选择的主题是《卧冰求鲤》的画面,这时可以让孩子们尝试临摹,感受线条之美的同时结合《孝经》中“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在学习美术绘画技法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孝道的传播,重温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厚重和伟大,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的感情、思想、行为,真正做到借美术之体,传国学之道,化懵懂少年,育有德之人。

    4.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主题活动可适当延伸到校园之外。如强化孝敬感恩教育,可开展以“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大自然”“感恩身边的人”为主题的演讲、征文等主题系列活动,强化学生感恩意识;开展追寻节日文化活动,利用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演绎民间礼仪、民俗活动,挖掘节日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继承弘扬优秀传统的思想观念,加深学生对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可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场所参观,开展形式多样的革命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珍惜当今的学习与生活。

    學生在多样化活动中,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锻炼了自己的胆量,展现了自己的才艺,训练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综合能力得以提升,一举多得。

    三、多层次引领与熏陶,优化学生人格修养

    中华文化最好的给养是国学经典,它不但可以提高文化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借传统文化之辉,可优化学生的人格修养,指引学生健康成长,让他们受益终生。

    1.家长要以身垂范,亲子共读经典,为孩子树立良好的阅读榜样。优良的示范是最好的说服,榜样具有巨大的教育作用。家长同孩子一起阅读国学经典,一起交流阅读国学经典的方法和心得,鼓励孩子有感情的背诵国学经典,大胆发表自己对国学经典的理解,说说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可指导家长在家庭中积极营造国学经典诵读的氛围,组织多种形式开展家庭经典诵读活动,并根据“亲子共读国学经典”实施情况,每学期末开展“书香家庭评比”、“亲子共读示范家庭”的评比活动,并在班会上表彰奖励。亲子共读国学经典,能够让孩子们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培养其善良、开朗、幽默、自信的人格特性,利用家庭对孩子的熏陶感染,让孩子对国学经典“入眼、入耳、入心”,领悟国学经典中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2.老师要以身作则,提倡师生共读。教师本身要成为一个示范者,教师手不释卷,学生才会嗜书如命,教师享受阅读,学生阅读才会趣味盎然。

    首先,老师要热爱阅读经典,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向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面,推荐有价值的国学经典,让学生知道阅读经典的价值。其次,老师要教给学生读国学经典的方法,使他们知道读什么,怎么读。更重要的是,老师要善于联系社会现象引导学生。国学教育活动,不仅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与懂得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更要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智慧提供精神动力,让学生在人生之路上积极应对社会的新问题和人生的新挑战。

    国学教育要经常引导学生从课堂到课外,去思考社会上的一些现象,以国学教育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树立大教育的观念,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与人生境界。例如,与学生一起领悟了《三国演义》的“忠”后,在现代社会要注入新的色彩,那就是爱国。这些对于现代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极好的意义,对于文化经典的传承与创新具有极佳的示范意义。活用传统文化经典,发于学生内心,必然会增加他们的人生内涵。在学生的习惯培养中为学生搭建一个又一个平台,使学生诵读的国学经典在生活实践的特定情境中心有所悟、心有所动,进而回应、共鸣、践行。与老师一道读传统文化经典,学生的阅读兴趣会变得更浓,对经典的鉴赏、理解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3.学校方面,要将传统文化融入礼仪教育和日常德育,让国学教育体现于校园礼仪之中。可借助班会课和升旗仪式时利用国学经典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和德育。如《弟子规》的“长者立,幼勿坐……”三字一句深入浅出地将中华传统礼仪悄无声息地融入短短的句子中。每字每句,都告知人们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如能学习、理解、内化,将让每一个人都受用一生,若能将国学经典中的礼仪元素积极融入到学生日常礼仪等常规教育,不仅能对学生弘扬传统礼仪道德,还能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4.课堂教学中,可将教材中的古诗词诵读与各种创作表演相结合。如学生在诵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采用唱诵与伴舞的表演形式,还可以安排诗词 “唐诗幽韵思乡情”、“醉美宋词品人生”等主题活动,还可以将国学经典与古诗词知识、音乐知识、对联知识结合起来,或化诗为文,或化文为诗,或化诗为曲……比如,可以指导学生把古代散文的某些文章(如《鸿门宴》《逍遥游》等)改编成诗歌,将冗长的散文变成比较简洁的诗词,或者把古典诗词和乐为歌,以歌和诗。

    5.定期开设专题讲座,借助传统文化经典指引学生为人处世之道。比如可以学校或班级每个月定期举行一次国学专题讲座,每次讲座主要介绍一部国学经典的处世之道——如开设《老子》专题讲座,《老子》是中国人的智谋奇书,指导学生如何将其中的智慧可以运用到工作、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就将《老子》的思想运用到科学研究领域;企业家张瑞敏则运用《老子》将海尔打造成世界知名企业;从小熟读《老子》,领悟《老子》,可以使人智慧超群,卓尔不凡。再如开设《大学》专题讲座,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读《大学》可以培养孩子敦厚中正之性,因此可以利用《大学》专题专门指导学生从小就建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人生格局。《中庸》的精髓就是永恒不变的和谐之道,因此这一专题能够开发学生未来的领导潜能,培养处理人际关系的智慧,成为一个高EQ素养的人才。创新国学教育,就要在践行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实践中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用于指导现实人生。

    学生、家长、老师“三位一体”相合作,加上学校的礼仪教育和德育,校内诵读与家庭诵读相结合,学生通过口诵心记,久熏成习,久习成性,学生会逐渐体会先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修身齐家、博爱尚贤、仁义礼智、诚信和平等美好的品格追求,达到人格教化的目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经过国学经典的审美熏陶,学生的品位、内涵自然提升,身心自然健康。

    满眼皆书卷,尽闻翰墨香,美德伴成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底蕴深厚的宝库,在国学教育活动中,要深入挖掘国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将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艺术体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并把国学教育与地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培养学生具有时代气息,让学生在熏听诵读中体会国学经典的艺术美感,提升语文素养,在多样化的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人格素养,经世致用,指引其终生发展的方向,让中学生在国学经典传统文化的熏染下,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成为操守雅正、经世变通、融会中西的创新型人才。

    魏一鹏,广东省五华县教育局教研室教师。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