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六困生”帮扶工作刍议
陈国良 豆市荣
摘 要:高校“六困生”是校园里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是新时代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不可忽视的话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校“六困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性,给帮扶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本文结合工作中具体的案例,从“六化”上着手,以期对高校“六困生”帮扶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新时代;六困生;帮扶六化;共情;教育公平
一、高校“六困生”的概念
关于高校“六困生”的界定,学界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般而言,我们把面临“经济问题”“学习问题”“纪律问题”“心理问题”“生理问题”“就业问题”等六个方面困境的高校大学生,统称为高校“六困生”。
二、做好“六困生”帮扶工作的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推进,人们的生活节奏普遍加快,伴随而来的是生存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医疗保健压力、养老保障压力、子女教育成本压力等问题。而这些因素又深深地影响着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们,于是高校困难学生的数量和种类也在逐年递增,对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高校“六困生”群体不容忽视,切实做好“六困生”帮扶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和谐校园、美丽校园建设的根本要求
和谐校园是学校各方面协同发展、人与环境相融共生的一种状态,是教师有成果、学生有成绩、学校有发展的和谐态势。[1]做好高校困难大学生的帮扶工作,尽可能的减少一些不和谐的因素,最大限度的降低或规避校园风险(隐患),为校园的稳定、美丽校园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公平的内在要求
教育公平属于社会公平的范畴,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要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2]高校困难学生虽然在某些方面暂时存在一些问题,不能很好地投入小康社会建设中,但其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神圣不可侵犯,否则就违背了教育的公平原则。
(三)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本质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表明,共同富裕与以人为本是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实践证明。[3]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不同的学生群体(健康的抑或是不健康的)我们应设置个性化(人性化)的教育模式,尽可能地挖掘其内在的潜能,以长补短,有力的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四)立德树人的现实要求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明确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4]立德树人要求高校的教师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道德的水平,继而培养教育学生(将德行传递),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六困生”是高校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源进行帮扶,让其走出现实的困境,最终成人成才,建功新的时代!
三、如何做好“六困生”帮扶工作
笔者在高校教育管理岗位工作了多年,帮扶的“六困生”累计达到300多人,基本涵盖了“六困生”的方方面面。在交流中学习,在总结中提升。如何做好高校“六困生”帮扶工作?概括而言,我认为必须要做好“六化”工作。
(一)帮扶材料档案化
高校“六困生”帮扶材料,不是普通的学生卡片信息,不能随意的记载、搁置,要分门别类、建立专门的帮扶档案,专人负责,并及时完善相关信息,注意保密,妥善放置。一般而言,从建立帮扶之日起到帮扶成功(结束),要一人一个档案,一人一个编号,等学生顺利毕业(离校)后,作销号处理。
(二)帮扶措施人性化
从教育管理理论上讲,高校教师在帮扶困难学生时,应该保持理性和沉着冷静,但根据具体的情况,也要时时换位思考,体味困难学生的冷暖,尽力建立共情,拉近彼此的距离,苦乐共分享,便于有效开展相关帮扶工作。比如,有这样一个案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A班有一名胡姓男生,大一下学期因情感问题(女朋友劈腿其好兄弟)而情绪低落、生活苦闷,经常旷课、不与同学交流,辅导员老师多次找他谈话,完全理解他的痛苦和愤怒,与任课老师沟通,为他办理请假手续,陪着他慢慢走出情感低谷期。因该生喜欢在微博、QQ、微信等平臺上发表一些文字,辅导员老师发现后及时在下方留言区评论、探讨,鼓励其写一些小文章,并将文章打磨后推荐给学校校报编辑部,如期刊登。看到自己的文章在校报发表,给了该生极大的鼓舞和勇气。随后,辅导员老师又推荐其参与市级、省级的征文比赛,并经常与他交流写作技巧、心得体会,分享他的苦与乐!功夫不负有心人,该生的一篇文章获得2018年海南共青团“学习贯彻十九大、建设美好新海南”主题征文活动省级一等奖,团省委书记为其颁奖,为其点赞。载誉归来,该生信心满满,阳光灿烂的笑容再次挂在脸上。
(三)帮扶载体现代化
随着新型媒介技术的兴起,传统的“白纸黑字”记录式、“耳提面命”说教式帮扶模式(载体)已不能很好满足工作的需要(效率),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学习新的技术、掌握新的技能,譬如借助“微信”“抖音”“畅连视频”“即时通讯”等时兴载体随时随地了解困难学生的诉求,并及时的给予回应。
(四)家校沟通常规化
规划学生的一切,家长最有发言权。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应定期(每学期、每季度、每月或每周)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最新情况(特别是一些反常情况),便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共同帮助困难的学生走出现实的困境。比如,有这样一个案例,学院金融工程B班有一名文姓男生,从小身体残疾,言语行走多有不便。辅导员老师多次与其谈心,鼓励他自信自强,了解其实际困难,及时帮助解决。有一天晚修课,该生没来课堂学习,辅导员老师及时进行了查找,发现其在宿舍独自伤心落泪。经过询问,该生一直说没事!与其父联系,被告知是孩子母亲生病住院,不想影响其学习而不让他回家探望。得知原因后,辅导员老师及时安慰该生并赞扬孩子的孝心和责任心,同时尽力劝说学生父亲让孩子回家探望生病的母亲,以便其从容表达孝心后能安心学习,肩负自己的责任,做生活的强者。
(五)安全陪护及时化
生命大于天,安全重于山!大学生的在校安全是高校管理者的职责所在,高校困难学生,特别是一些“心理脆弱”的学生,在特殊的情况下,辅导员老师(或可靠的党员干部)必须及时的贴身陪护,排除存在的隐患,确保学生的生命安全。比如,有这样一个案例,学院经济学A班有一名郑姓女生,该生学习认真刻苦、成绩优秀,活泼开朗、热心助人。在一次体育锻炼中,突然晕倒,被辅导员老师紧急送到了市中心医院,医生经过检查,诊断为缺钾综合征!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复查痊愈。在随后的一次食堂打饭过程中,该生再次晕倒,又被紧急送到市里医院,医生经过全面检查,没有发现具体的原因,建议多休息,不舒服及时就诊。随后,又有几次晕倒,没有表现出其他的症状。鉴于该生强烈的求学愿望,经过与家长沟通,家长在校外租房陪读,负责其校外的学习生活;在校园教学实践活动中,辅导员老师安排可靠的学生党员干部与其结对子,积极关注她的身体情况,时时陪护,切实保障其生命安全。
(六)因人施策个性化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生命个体,都有其存在的特殊价值,辅导员老师必须尽可能掌握困难学生的详细信息,认真的加以分析,根据高校困难学生的整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帮扶措施,尽可能的做到“一人一策”或“一人一案”,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比如,有这样一个案例,学院金融管理B班有张姓和李姓两名困难学生,他们诉求都是面临“经济问题”,无法正常的学习生活,希望学校能给予资助。辅导员老师经过了解得知,张姓同学家庭兄弟姐妹众多并且都在上学,父母也没有固定的工作,身体也不是太好,家庭收入很低,导致张姓同学生活费无法得到保障;李姓同学作为家中独子,父母都在经商,其父每学期开学将生活费一次性打到孩子银行卡上,由于其不善于管理自己的生活费,与家庭优越的同学攀比,购买了名牌衣服、鞋子和手机等物品,开学一个多月就花完了一学期的生活费,导致其后续的生活费无法得以保障。两名困难同学,从表面上看,都面临经济困难,但具体分析可知,困难的原因有所不同,解决的方式也应不同,如果简单的全部为其申请国家助学金(或临时困难补助),就会有失公允。
参考文献:
[1]孙标,赵斌,李牧.“六困生”帮扶工作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1(10):170-172.
[2]习近平时间.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EB/OL].[2019-08-05].http://www.xinhuanet.com/video/2019-08/05/c_1210229160.htm.
[3]韓喜平.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价值追寻[EB/OL].[2011-06-09].http://www.cssn.cn/ddzg/ddzg_ldjs/ddzg_zz/201310/t20131030_788517.shtml?COLLCC=2146540693 & COLLCC=2562032993&.
[4]党的十八大报告(全文)[EB/OL].[2012-11-19].http://www.wenming.cn/xxph/sy/xy18d/201211/t2012 1119_940452_6.shtml.
作者简介:陈国良(1984—),男,汉族,河南信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改革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豆市荣(1982—),女,汉族,河南周口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生物化学、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