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评价(下)
刘华 凌春媛
编者按:“有效的幼儿园教学评价,就是要通过评价发现各项活动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法,使之能够达到较高的水平,真正在各项活动中渗透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使各项活动都能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有效的教学评价,主要需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幼儿园的各项活动是否能较好地渗透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第二,在幼儿园各项活动中,教师是否能够较好地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在《幼儿园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评价(上)》中,刘华老师主要向我们阐述了什么是“教学”,何谓“有效的教学评价”,并从“幼儿园的各项活动是否能较好地渗透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这一方面分析了教育目标的阶段性与教育内容的可变性。本文承接上文,继续探讨“在幼儿园各项活动中,教师是否能够较好地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尤其是如何在非计划性的教学活动、幼儿自发选择的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中,通过环境创设与教师干预的方式,有效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在幼儿园各项活动中,教师是否能够较好地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教学是为了促进发展,因而,有效的教学就是为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支持。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是许多幼儿园熟悉的,教师根据各个领域的目标,选择适宜的内容,准备相应的材料,采用合适的组织策略。例如:全班上课、小组学习或个别指导,或是综合性的主题活动,抑或是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项目活动,等等。只要教师能较好地了解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情况,这些教学活动都可以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但是,对于那些非计划性的教学活动,例如:晨谈、计划、餐前活动、离园前小结,以及幼儿自发选择的区域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等,若要较好地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恐不太容易。因为,这类活动的随机性较大,即使教师事先制订了阶段性目标,选择了阶段性内容,若要较好地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也会存在一定的难度。
为此,笔者将从环境创设和教师介入两个方面探讨如何在非计划性的教学活动、幼儿自发选择的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中有效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一)环境创设的支持
良好的环境是对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的支持。幼儿是在与环境和材料的互动中学习,即使是幼儿与同伴或成人的互动,也必须是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因此,创设一个有刺激性且富有挑战的环境,对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在非计划性的教学活动中,幼儿必须借助于周围的环境来进行学习。晨谈、计划和小结,都不是简单的谈话活动,它们必须结合相应的信息来进行。例如,教师在和幼儿谈论天气时,必须提供必要的工具,如温度计和湿度计,有关于天气情况的记录表,气象相关的符号和标志,等等。同理,每一个活动后(或每日离园前)的小结,也不仅仅是简单地讲一讲,而是要能够帮助幼儿回忆发生过的事情。所以,提供大纸或白板,用简单的文字和符号加以记录,能为幼儿的自我反思提供有效的支持。
在幼儿自发选择的活动中,环境和材料的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幼儿会自发选择活动,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在户外,幼儿的学习主要是在他们与玩具和活动材料的互动中进行的,而且这种互动是他们自主选择的。如果玩具和活动材料不够充足,抑或是幼儿对此不感兴趣,那么互动就难以进行,更谈不上支持幼儿学习与发展了。因此,教室里的区域划分,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活动来进行。目前,世界各地的幼儿园,其教室通常划分为积木区、角色区、美工区、语言区、科学区和操作区等,在此基础上可以延伸出更多的区域。户外环境虽然是幼儿身体运动的重要场所,但它应当是室内活动的延伸。因此,除了考虑幼儿的大肌肉活动运动之外,也要考虑所有室内区域活动能否在户外进行。当然,户外环境并不是简单地把室内活动搬到户外,而是要根据户外的特点加以综合考虑。
环境中的材料,一方面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加以考虑;另一方面,所提供的材料大部分应该是开放的,没有固定的玩法,也没有具体的操作要求,既考虑幼儿年龄的适宜性,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游戏是幼儿在环境材料的刺激下,借助他们已有的经验而自发形成的活动。如果我们今天强调自发选择活动,强调游戏在幼儿学习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就应该强调创设丰富的、开放性的、有刺激和挑战材料的环境在支持幼儿学习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是不能直接对幼儿的自发选择活动设置教育目标的,只能是在创设学习环境的过程中,考虑区域和材料的价值,考虑幼儿可能产生的学習。
对于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学习,环境的作用也是极其重要的,从幼儿的自我服务,到参与班级的活动,再到为他人服务(如值日生),都需要有环境的支持。入园时摆放个人物品,进餐时取放食物、餐具,以及排队和等待……环境中都应当提供相应的符号或标记,以帮助幼儿了解规则;提供相应的空间、设备,以帮助幼儿处理相关事务。日常生活中的各项活动为幼儿基本生活习惯养成提供了重要的机会,而环境则是这种习惯养成的重要支撑。
(二)教师介入的支持
在非计划性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介入是显而易见的。晨谈、计划、小结、排队和值日等,都需要教师的介入,具体介入情况视幼儿的年龄而定,也可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而有所改变。在有些活动中,教师的某些介入必须是深入的,如晨谈和计划,如果没有教师的深入介入,那么幼儿的学习会缺乏深度。这对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一般性的常识水平也有较高的要求。例如,在一次节日后的谈话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所经历的事引入地理、历史、经济和交通等知识,也可以是很一般的交谈,而这对幼儿学习的影响是不同的。
自发活动虽然强调幼儿的自主选择,但教师的介入也是必不可少的。需要注意的是,所谓的“介入”并不等同于“指导”,它应当是包括指导在内的观察、参与等一系列活动。教师具体采取什么方法则要根据具体的活动而定。
大多数情况下,当教师创设学习环境并提供材料之后,在给定的时间里,幼儿的自发选择活动就可以进行了。为了更好地支持和扩展幼儿的学习,或是为了能够引导幼儿深度学习,教师就必须观察他们的活动,了解他们使用材料的情况,有时候还要考虑加入他们的活动。如果只是幼儿自主选择对材料的探索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确定是否给予指导。当幼儿探索一些开放性不是太强,或是本身具有一定教育目标的材料时,教师可以考虑给予一些明确的指导,而如果是在幼儿探索较为开放性的材料时,教师的介入则应更多的是建议。
游戏是幼儿在自我经验基础上结合环境、材料自发产生的活动,因而它不能有外在目标和外在要求。在幼儿的游戏过程中,教师不能把教育目标加进去,也不能根据评价标准去看幼儿的行为。介入幼儿游戏的最好方式是先观察,判断是否需要参与,考虑如何参与(以旁观者或是角色身份),以及通过参与达到什么目的。我们需要谨慎考虑是否有必要在游戏中指导幼儿,因为我们常常将许多教育目标和要求放进游戏中,这往往会使幼儿自发游戏的性质发生改变。
日常生活中的教学也是需要教师介入的,教师可以根据阶段性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考虑对幼儿的行为给予直接指导。日常生活强调习惯培养,强调常规形成。而规则并不是只要教师讲一次或几次,幼儿就能建立的,而是要反复强调。因此,教师必须经常性介入。
教学评价属于幼儿园教育质量中的过程性评价(另一个是结构性评价,强调条件要素),重点关注过程,要看长期的效果,要看经常性的状态。因而,有效的教学评价也应当强调经常性,了解一日生活中各项活动的经常性情况,从而判断幼儿园总体教学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