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共建模式研究
王剑
摘? ? 要:在国际旅游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国际化建设水平已成为衡量其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在国际合作办学过程中仍存在人才培养体系与自身特色及市场需求脱节、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较低及国际知名度较低等问题。中南民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与英国切斯特大学合作,从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科研合作等方面探索国际共建的专业发展模式。
关键词:专业共建;国际合作;旅游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3?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7-0040-02
我国快速发展的国际旅游市场,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国际化办学水平、国际旅游人才的培养质量及研究国际前沿问题的实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提出的专业国际共建是指与国际知名高校合作,共同进行专业建设,是国际合作办学更深层次的合作形式。专业共建是由合作方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和专业特色,与中外办学实体共同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共同打造课程体系、共同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共同参与科研及社会服务的系统化、多层次合作项目,是快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专业综合实力和国际化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合作现状
根据《2017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全国开设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有608所。截止至2019年末,在教育部备案的旅游管理类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共21家,总体来看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的高校占比较低,已开设的国际合作项目主要以中外合作办学为主,中外专业共建项目并不多见。
目前常见的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合作办学有两种类型:一是全面移植型,通过全面移植国外大学的教学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包括教学计划、大纲、教材、教学方法等;二是组合合作型,比较普遍的有“2+2”“3+1”等形式[1],学生在国内学习基础课程及部分专业课程,第三或第四年在合作高校学习专业课程。
我国目前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人才培养体系与自身特色及市场需求脱节。
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国际合作在制定人才培养体系时,大多是模仿、套用或是照搬国外方案,缺乏与自身办学条件与优势学科相结合,缺少與国内旅游市场特征相结合,普遍存在人才培养定位及目标模糊、培养方案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2)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较低。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是衡量专业国际化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大多数高校聘请的外籍教师多为从事语言方面的教学工作,较少涉及旅游学科教学及科研等工作;国际化教育对中方教师也有非常高的要求,教师队伍不仅需要有留学背景或国外访学经历,同时还要有一定的企业工作经验,目前国内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很难达到这一要求[2]。(3)国际知名度及影响力不足。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偏少、级别较低,参加国际会议频度也偏低,更缺少在国际知名企业工作、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毕业生。(4)国际实习实训条件较弱。目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实训教学大多依托的是国内的企事业单位及模拟实训实验室完成,与国际知名企业联系不多,能提供的国际旅游企业实习岗位及实习工种都非常少。国际实习实训基地匮乏、实习岗位单一、实训条件不足,制约了国际化旅游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
二、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共建模式探索
中南民族大学与英国切斯特大学有多年合作基础,近年来,两校以旅游管理专业为试点,探索国际专业共建模式,打造既符合国际标准,又有学校办学特色,能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特色专业。中南民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中外共建工作主要从共建培养模式、共建课程体系、共建师资队伍及共建科研团队四个方面推进。
(一)共建培养模式
1.通过合作办学,构建专业共建平台。合作办学是专业共建工作的切入点,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专业课程和教育模式,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和教学条件的改善。在合作办学中,两校组成专业共建工作团队,在工作中增进相互了解,搭建起两校间交流与联系的桥梁。
2.通过学分互认,共建多层次培养模式。两校旅游管理专业通过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对接,确认了学分互认、互通的合作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本科弹性培养、本硕实验班培养与短期专项培养三种模式。(1)弹性本科联合培养模式。采取
“2+2”或“3+1”的弹性培养模式,即用两年或者三年时间在中南民族大学完成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共建课程及部分专业课程,用一年或两年时间在切斯特大学学习专业课程。(2)本硕实验班培养模式。在本科合作的基础上,两校还探索尝试“3+1.5”本硕合作项目,即用三年时间在中南民族大学完成本科阶段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在切斯特大学完成硕士阶段学习,通过打通两校本科、硕士阶段的课程体系,做到了知识体系的无缝衔接与过渡。在保障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大大缩短了学习周期,降低了学生出国留学的时间及费用。(3)短期专项培养模式。邀请国外专家参与中方的导游培训、旅行社经理人培训、民族地区旅游高管培训工作,快速提升中方社会服务的国际化水平。同时将师生的实践交流合作、学生短期实习项目或交换项目、教师的访学、培训做成常态化的合作项目。
(二)共建课程体系
本着“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总体思路,在充分吸收外方在课程模块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共同打造既符合市场需求,又充分体现中南民族大学办学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共建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英语扩展课程平台、共建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及实践教学平台六个模块,有如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共同开发课程。结合两校优势与特色,从教材选择、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与授课形式及考核方式方面着手,共同开发了“国际旅游概论”“管理研究方法”“旅游服务营销”“旅游目的地管理”“饭店管理原理”及“旅游规划”六门共建课程。
2.强化外语学习比重。通过与学校外国语学院及英语培训机构合作,开发英语听、说、读、写专项训练课程,开设IELTS考试培训班。在为学生创造良好英语学习条件的同时,还定期组织中方教师出国培训,培养能进行双语教学及全英语教学的教师团队,30%专业课使用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教学,国际实验班80%专业课全英语授课。
3.创造国际实践机会。结合共建的专业课程设置对应的实习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共享外方的实习实践基地,在假期为学生提供境外实习实训条件。
4.优化教学形式。专业课教学充分融入外方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采用模块化教学、小班教学,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勤于思考,主动自学。共建课程授课均由双方教师共同完成授课,采取邀请外国教师进入课堂、远程直播授课与线上互动讨论相结合的多种方式进行,有效解决外方教师授课时间不灵活,来访费用高、时间短等问题。
(三)共建师资队伍
通过送出去培训、请进来交流及共同举办专业活动等一系列措施,共建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优质师资队伍。
1.积极将中方教师分批派遣到切斯特大学去进行
培训,加深中方教师对西方文化、教育制度与国外课堂教学模式的了解,保障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教学的教学质量。促进中方教师对国际先进的科研理论和科研方法的了解,提升教师科研实力。选送中方教师到国外知名的旅游企业挂职,聘请国外企业高管作为客座教授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学。
2.邀請外方教师进行讲学、示范课、观摩课,并开展教学法讲座、教学经验座谈等多种形式的教学交流活动,介绍国外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帮助中方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3.共同举办旅游管理相关的国际教育交流会、科研研讨会、专业建设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四)共建科研团队
组建联合科研团队,围绕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民族地区旅游精准扶贫、旅游产业的现代化治理能力等方面凝练科研方向,共同申报国家基金及各部委基金项目。共同参与民族地区旅游规划、旅游文化创新、旅游企业管理等课题,为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推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做出切实贡献。
(五)其他共建内容
1.共享实习基地。同享外方实习实训基地,结合课程需要安排学生到境外基地进行实训实践或毕业实习。
2.本科三导师制。在践行本科导师制基础上,中外共同实行导师制度改革,每名学生均配有中方导师、企业家导师以及外方导师。通过与外方导师接触,学生不但在学业上有所收获,还能了解外国人的思维和处事方式,积累大量的国际法规及文化知识。
三、旅游管理专业共建的保障措施
基于国际合作的专业共建是一项复杂工程,涉及到两个学校多个部门的协同工作,需要人力、资金及制度等多方面保障。
(一)设立专业共建的工作组
由切斯特大学商学院、中国中心及中南民族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管理学院主要领导组建专业共建的工作小组,分别领导两校的共建工作。
(二)设立专业共建的专项资金
中南民族大学为推进国际化办学,设置了国际教育专项资金,为本校学生出国交换、外国专家引进、教师外出考察访问及培训提供了资金保障。
(三)设立专业共建的协议及制度
在两校签订的旅游管理专业共建协议基础上,双方进一步协商,共同设置了共建课程教学质量管理办法、旅游管理国际实验班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章程,以保障专业建设的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胡善风,程静静,沈科.旅游管理类专业“四位一体”国际? ? 合作办学模式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5,(4).
[2]陈炜,程芸燕.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国际化合作? ? 研究——基于泛北部湾区域经济的视野[J].广西民族? ? 师范学院学报,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