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工程专业毕业实习过程控制研究
张平松+鲁海峰+刘文中+吴荣新
[摘 要]地质工程是一门研究和解决与地质体有关的工程问题的应用学科,是人类在利用地球的自然环境、物质材料和自然资源等活动中,涉及地质体的评价、处理、改造和控制的科学技术。结合地矿类高校地学人才培养模式和毕业实习状况,以及我校地质工程专业发展特色,从实际出发,讨论地质工程专业毕业实习的困境。针对现有的专业培养模式、毕业实习配套资源以及相关监管制度等内容,进一步探讨地质工程专业毕业实习过程控制措施,所获得的认识可为同类型专业培养优秀的技术人才提供思路。
[关键词]地质工程;毕业实习;过程控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1-0133-03
一、前言
地质工程是一门研究和解决与地质体有关的工程问题的应用学科,是人类在利用地球的自然环境、物质材料和自然资源等活动中,涉及地质体的评价、处理、改造和控制的科学技术。该专业旨在培养具有从事地质资源、环境和工程等勘察、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基本能力,能够在地质资源勘探与开采、工程勘察、地质灾害防治等方向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及管理等方面专业技术工作,能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1] [2] [3]作为传统的工科专业之一,地质工程专业的实习环境和建设至关重要。目前,我校实践教学分为教学实习,生产实习以及毕业实习三部分。地质工程毕业实习是所有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和继续深造的过渡,是在完成了矿物学、古生物地史学、岩石学、岩体力学、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土质学与土力学、工程地质学、岩土工程勘察、地球物理勘探等学科系统性的理论学习之后,在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对实践应用的认识。2010年教育部开始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现场工作与技术改造能力,需要得到教育教学中的积极响应。[4] [5] [6]
文章在研究相关高校地质工程专业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中毕业实习环节的把握后,结合我校地质工程专业发展历史及特色,借鉴社会当下对地质工程的市场需求,进一步讨论地质工程专业毕业实习的质量保障办法,为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二、地质工程专业毕业实习的困境
过去,各高校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和相应的大中型事业单位、企业建立有长期的合作关系,毕业时期可安排学生进行一个月左右的毕业实习。我校办学历史上为地方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与淮南矿业集团、省煤田勘探一队、淮南矿业勘察设计院等地勘和矿山单位构建了长期合作关系,建设了一些专业实习基地。目前,受新的经济形势影响,地质工程专业毕业实习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存在诸多需要思考和突破的困境。
(一)专业培养模式需转变
以地矿为特色的高校,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重基础,实践弱,学生对口的就业去向多为地勘、煤矿企业等,工作2~3年后才能适应环境。新形势下教学改革更加重视宽口径,使得学生能够发挥自身作用在人才市场自主就业。但受传统培养模式的影响,毕业生仍不能满足现代地质工程专业的市场需求。[7]根据目前情况,学生在一个月的毕业实习中,大多达不到实践要求的标准。我校地质工程专业前身为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具有浓厚的地矿特色,其实践能力不强会直接影响其后续工作适应性。
(二)地质工程专业就业面临滑坡
受经济形势影响,地矿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面临严峻的考验。尽管地质工程对于公路、矿产、工民建、水利水电等都存在极大的供需关系,但随着高校扩招后专业教育由“精英”向“素质”教育转变,地勘类工作也得到逐步完善,地质工程专业也从待遇优厚环境逐步转向野外、偏远地区甚至国外等新领域开拓。另一方面,中小型地勘企业自身人才的消化饱和,其人才需求周期也通常需要3年以上。因此,地质工程专业的学生出现就业困境,部分毕业生选择转行。在我校2015届毕业生中,部分毕业生选择诸如教育、销售、物流、市场等和地质工程专业没有专业知识联系的行业。部分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立即上岗,使得这部分学生对于毕业实习的精力投入远远不够。另外,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也持续增多,我校地质工程专业2015届170余名毕业生中,有近50名左右毕业生读研,其录取时段至4月初结束,毕业实习的时间多被占用,实习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三)毕业实习经费降低
高校扩招使得平均教育资源紧张,其中典型的特征是毕业实习经费投入降低。地质工程专业由于其特殊性,对口的实习地点多为野外实践教学地点,额外增加的交通费和住宿费等,使得本不充裕的实习经费更加紧张。因此,实习时多就近选择单位,但对口部门难以消化过多毕业实习学生,有时只能选择相近专业单位,造成毕业实习质量下降。
(四)毕业实习师资力量不足
地质工程专业的毕业实习从过去的“一对几”变为如今的“一对多”,从课堂教学过渡到毕业设计甚至未来就业的毕业实习,指导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直接影响学生对毕业实习的信心、精力以及毕业实习质量,而年轻教师偏重理论教学,自身实践能力低,不具备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因而,教师的从业再培训至关重要。
(五)实习单位积极性不高
虽然地质工程专业的学生对岩石、勘探、工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学习,也具备野外煤田钻探、工程勘察、地基土静载荷试验、抽水试验等实践的能力,但是用人单位处于自身发展和学生安全的考虑,往往不愿意让实习生直接参与生产实践,实习的方式也多以参观和简单的试验为主,造成毕业实习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六)毕业实习监督机制缺失
毕业实习的安排多由任课教师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安排,派往现场实习的学生配有相应单位的技术导师,但多数指导教师未能按要求进行,取而代之的是文献阅读、报告分析、室内外实验等内容。导师指导学生人数多,自身对毕业实习投入精力不足,其实习的监督机制严重缺失。加强对毕业实习的过程监督,是保障毕业实习质量的关键。
三、毕业实习的过程控制措施
(一)改进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顺应市场人才需求
1.夯实专业基础,拓宽专业口径
地质工程专业在地球科学理论基础之上,利用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分析、工程测量、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手段,进行矿产普查与勘测、地质调查以及重大工程建设。因此专业学生要具备普通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力学计算的逻辑思维以及程序语言设计的基本能力。地矿类和建筑、水利类地质高校的课程设计除了偏重自身特色的课程之外,还应拓展专业口径,根据学生兴趣设置交叉型课程。如地矿类地质高校可开设岩土工程勘察类课程,使学生毕业实习甚至就业的单位从矿产类岗位延伸至建筑、铁路、水利等岗位。
2.鼓励学生个性,培养创新型人才
在扎实的地质学科专业理论基础上,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自身个性,发挥特长,参与企业、科研机构的研究课题,利用地质分析思维,借助工程设计手段,给予弹性思维空间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例如在不增加工程造价的前提下,怎样在前期设计中避免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对工程的影响。提倡学生要摆脱学科间的束缚,地质工程专业的学生要有学科交叉应用的意识,尝试将数理力学、计算机与工程技术知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在毕业实习中得心应手,获得用人单位的肯定。同时,注重以自身专业侧重为优势,向市场输送理论扎实、能独立分析、实践能力过硬的地质专业人才。
(二)提供完善的毕业实习配套建设,优化实习过程
1.创建信息化和数字化实习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遥感系统、GPS系统、GI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自动化程度高的新型技术,使地质工程中工程测绘逐步迈入了数字化和信息化,提高了工程测量的精确度,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地质工程测量的要求,建立了先进的决策和支持系统,提升了科学技术的利用率和实践率。[9]地质工程专业包括毕业实习在内的教学实践,应努力优化实习过程,使枯燥的地质实习变为自动化和智能化。以我校学生巢湖填图实习为例,在最终地质填图阶段,成果展示已从过去的人工绘图改用MAPGIS实现数字区域填图,显著提高了学生实习过程工作效率,降低出错率。同样,毕业实习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数值模拟、物理模拟等技术分析工程地质问题,为毕业设计、未来工作以及读研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改善实验平台条件,提升指导教师工作能力
毕业实习涉及的实验平台,如水文地质学实验、地球物理勘探实验、矿井地质实验等,应努力改善实验室的硬软件条件,鼓励学生参与实验,使其具有足够的空间创新思维。毕业实习指导教师配备中,应采取新老教师搭配方式,增加年轻教师实践经验和熟悉程度,提升其专业水平,能对学生的实习过程及结果进行有效掌控。同时,邀请生产工作单位的技术人员、工程师参与毕业实习,从生产技术的角度摆脱实习过于应试化的弊病。
(三)加强实习督促与管理,提升毕业实习质量和层次
1.实习质量监督体制,采用产学研结合实习模式
地质工程毕业实习宜采用产学研相交叉的实习模式,将前期的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结合起来,保证学生自身知识获取和能力培养的最大化。对于已经签订工作单位的学生,鼓励学生参加该单位的生产实践和工程项目,使自己既得到了实践锻炼,也为步入工作岗位做了良好的铺垫。高校需利用自身的优势,与矿产资源、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等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打造高平台的实习基地。高校利用科研优势为其输送专业性预备人才,学生分担生产工作量和压力,既可获取相关知识,又可积累实践经验,达到校企学生三方共赢的目的。
同时,可借鉴在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毕业实习整个过程采取“双导师制”,由生产工作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校任课教师共同负责学生的毕业实习。学生以阶段性的实习日志、实习报告的形式展示实习过程,高校教师不定期督查学生实习进度。最终的实习成果以PPT答辩的形式向教师展示,保证整个毕业实习过程顺利进行。
2.学生明确自我的专业定位,端正实习心态
毕业实习是从课堂、实验室到工程现场转变的过程,学生要克服心理上的不适应。地质工程专业是技术性强的学科系统,完成课堂教学和前期实践教学的学生,要积极投身到实践中去,提升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毕业实习过程中涉及的科研成果的转化有助于学生熟悉生产工作环节,帮助学生明确个人研究的兴趣方向,通过查阅文献与生产合作过程,扎实完成实习内容,不断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
四、结束语
地质工程专业常常肩负重大工程建设、矿产探明、矿山开采利用等重任,做的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艰苦工作。尽管地质工程专业毕业实习培养中存在模式完善、就业前景低谷、实习经费低、师资力量不足、用人单位积极性不高以及毕业实习监督体系不严等问题,但通过摸索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构建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平台,利用高校和专业优势建立产学研联合实习平台,加强实习质量监督体制,严格毕业实习的过程管理,地质工程毕业实习会成为学生顺利进入生产工作的奠基石,最终取得较为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 注 释 ]
[1] 陈剑,慎乃齐.地质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1(1):18-21.
[2] 吴超凡.新建本科院校地质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J].龙岩学院学报,2011(2):112-115.
[3] 李虎杰,崔春龙,陈廷方.地质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0(3):14-17.
[4] 陈礼仪,黄润秋.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5(4):34-38.
[5] 陈希.着力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N].人民日报,2010-07-09(A8).
[6] 平瑞,王海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思考[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367-371.
[7] 王家鼎.地质工程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4(3):29-32.
[8] 徐德福,赵晓莉,方华.工科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现状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0(27):162.
[9] 邢文晋.地质工程测量中测绘新技术的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2013(18):25.
[责任编辑:钟 岚]
[摘 要]地质工程是一门研究和解决与地质体有关的工程问题的应用学科,是人类在利用地球的自然环境、物质材料和自然资源等活动中,涉及地质体的评价、处理、改造和控制的科学技术。结合地矿类高校地学人才培养模式和毕业实习状况,以及我校地质工程专业发展特色,从实际出发,讨论地质工程专业毕业实习的困境。针对现有的专业培养模式、毕业实习配套资源以及相关监管制度等内容,进一步探讨地质工程专业毕业实习过程控制措施,所获得的认识可为同类型专业培养优秀的技术人才提供思路。
[关键词]地质工程;毕业实习;过程控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1-0133-03
一、前言
地质工程是一门研究和解决与地质体有关的工程问题的应用学科,是人类在利用地球的自然环境、物质材料和自然资源等活动中,涉及地质体的评价、处理、改造和控制的科学技术。该专业旨在培养具有从事地质资源、环境和工程等勘察、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基本能力,能够在地质资源勘探与开采、工程勘察、地质灾害防治等方向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及管理等方面专业技术工作,能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1] [2] [3]作为传统的工科专业之一,地质工程专业的实习环境和建设至关重要。目前,我校实践教学分为教学实习,生产实习以及毕业实习三部分。地质工程毕业实习是所有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和继续深造的过渡,是在完成了矿物学、古生物地史学、岩石学、岩体力学、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土质学与土力学、工程地质学、岩土工程勘察、地球物理勘探等学科系统性的理论学习之后,在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对实践应用的认识。2010年教育部开始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现场工作与技术改造能力,需要得到教育教学中的积极响应。[4] [5] [6]
文章在研究相关高校地质工程专业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中毕业实习环节的把握后,结合我校地质工程专业发展历史及特色,借鉴社会当下对地质工程的市场需求,进一步讨论地质工程专业毕业实习的质量保障办法,为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二、地质工程专业毕业实习的困境
过去,各高校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和相应的大中型事业单位、企业建立有长期的合作关系,毕业时期可安排学生进行一个月左右的毕业实习。我校办学历史上为地方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与淮南矿业集团、省煤田勘探一队、淮南矿业勘察设计院等地勘和矿山单位构建了长期合作关系,建设了一些专业实习基地。目前,受新的经济形势影响,地质工程专业毕业实习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存在诸多需要思考和突破的困境。
(一)专业培养模式需转变
以地矿为特色的高校,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重基础,实践弱,学生对口的就业去向多为地勘、煤矿企业等,工作2~3年后才能适应环境。新形势下教学改革更加重视宽口径,使得学生能够发挥自身作用在人才市场自主就业。但受传统培养模式的影响,毕业生仍不能满足现代地质工程专业的市场需求。[7]根据目前情况,学生在一个月的毕业实习中,大多达不到实践要求的标准。我校地质工程专业前身为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具有浓厚的地矿特色,其实践能力不强会直接影响其后续工作适应性。
(二)地质工程专业就业面临滑坡
受经济形势影响,地矿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面临严峻的考验。尽管地质工程对于公路、矿产、工民建、水利水电等都存在极大的供需关系,但随着高校扩招后专业教育由“精英”向“素质”教育转变,地勘类工作也得到逐步完善,地质工程专业也从待遇优厚环境逐步转向野外、偏远地区甚至国外等新领域开拓。另一方面,中小型地勘企业自身人才的消化饱和,其人才需求周期也通常需要3年以上。因此,地质工程专业的学生出现就业困境,部分毕业生选择转行。在我校2015届毕业生中,部分毕业生选择诸如教育、销售、物流、市场等和地质工程专业没有专业知识联系的行业。部分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立即上岗,使得这部分学生对于毕业实习的精力投入远远不够。另外,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也持续增多,我校地质工程专业2015届170余名毕业生中,有近50名左右毕业生读研,其录取时段至4月初结束,毕业实习的时间多被占用,实习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三)毕业实习经费降低
高校扩招使得平均教育资源紧张,其中典型的特征是毕业实习经费投入降低。地质工程专业由于其特殊性,对口的实习地点多为野外实践教学地点,额外增加的交通费和住宿费等,使得本不充裕的实习经费更加紧张。因此,实习时多就近选择单位,但对口部门难以消化过多毕业实习学生,有时只能选择相近专业单位,造成毕业实习质量下降。
(四)毕业实习师资力量不足
地质工程专业的毕业实习从过去的“一对几”变为如今的“一对多”,从课堂教学过渡到毕业设计甚至未来就业的毕业实习,指导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直接影响学生对毕业实习的信心、精力以及毕业实习质量,而年轻教师偏重理论教学,自身实践能力低,不具备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因而,教师的从业再培训至关重要。
(五)实习单位积极性不高
虽然地质工程专业的学生对岩石、勘探、工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学习,也具备野外煤田钻探、工程勘察、地基土静载荷试验、抽水试验等实践的能力,但是用人单位处于自身发展和学生安全的考虑,往往不愿意让实习生直接参与生产实践,实习的方式也多以参观和简单的试验为主,造成毕业实习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六)毕业实习监督机制缺失
毕业实习的安排多由任课教师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安排,派往现场实习的学生配有相应单位的技术导师,但多数指导教师未能按要求进行,取而代之的是文献阅读、报告分析、室内外实验等内容。导师指导学生人数多,自身对毕业实习投入精力不足,其实习的监督机制严重缺失。加强对毕业实习的过程监督,是保障毕业实习质量的关键。
三、毕业实习的过程控制措施
(一)改进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顺应市场人才需求
1.夯实专业基础,拓宽专业口径
地质工程专业在地球科学理论基础之上,利用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分析、工程测量、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手段,进行矿产普查与勘测、地质调查以及重大工程建设。因此专业学生要具备普通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力学计算的逻辑思维以及程序语言设计的基本能力。地矿类和建筑、水利类地质高校的课程设计除了偏重自身特色的课程之外,还应拓展专业口径,根据学生兴趣设置交叉型课程。如地矿类地质高校可开设岩土工程勘察类课程,使学生毕业实习甚至就业的单位从矿产类岗位延伸至建筑、铁路、水利等岗位。
2.鼓励学生个性,培养创新型人才
在扎实的地质学科专业理论基础上,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自身个性,发挥特长,参与企业、科研机构的研究课题,利用地质分析思维,借助工程设计手段,给予弹性思维空间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例如在不增加工程造价的前提下,怎样在前期设计中避免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对工程的影响。提倡学生要摆脱学科间的束缚,地质工程专业的学生要有学科交叉应用的意识,尝试将数理力学、计算机与工程技术知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在毕业实习中得心应手,获得用人单位的肯定。同时,注重以自身专业侧重为优势,向市场输送理论扎实、能独立分析、实践能力过硬的地质专业人才。
(二)提供完善的毕业实习配套建设,优化实习过程
1.创建信息化和数字化实习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遥感系统、GPS系统、GI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自动化程度高的新型技术,使地质工程中工程测绘逐步迈入了数字化和信息化,提高了工程测量的精确度,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地质工程测量的要求,建立了先进的决策和支持系统,提升了科学技术的利用率和实践率。[9]地质工程专业包括毕业实习在内的教学实践,应努力优化实习过程,使枯燥的地质实习变为自动化和智能化。以我校学生巢湖填图实习为例,在最终地质填图阶段,成果展示已从过去的人工绘图改用MAPGIS实现数字区域填图,显著提高了学生实习过程工作效率,降低出错率。同样,毕业实习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数值模拟、物理模拟等技术分析工程地质问题,为毕业设计、未来工作以及读研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改善实验平台条件,提升指导教师工作能力
毕业实习涉及的实验平台,如水文地质学实验、地球物理勘探实验、矿井地质实验等,应努力改善实验室的硬软件条件,鼓励学生参与实验,使其具有足够的空间创新思维。毕业实习指导教师配备中,应采取新老教师搭配方式,增加年轻教师实践经验和熟悉程度,提升其专业水平,能对学生的实习过程及结果进行有效掌控。同时,邀请生产工作单位的技术人员、工程师参与毕业实习,从生产技术的角度摆脱实习过于应试化的弊病。
(三)加强实习督促与管理,提升毕业实习质量和层次
1.实习质量监督体制,采用产学研结合实习模式
地质工程毕业实习宜采用产学研相交叉的实习模式,将前期的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结合起来,保证学生自身知识获取和能力培养的最大化。对于已经签订工作单位的学生,鼓励学生参加该单位的生产实践和工程项目,使自己既得到了实践锻炼,也为步入工作岗位做了良好的铺垫。高校需利用自身的优势,与矿产资源、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等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打造高平台的实习基地。高校利用科研优势为其输送专业性预备人才,学生分担生产工作量和压力,既可获取相关知识,又可积累实践经验,达到校企学生三方共赢的目的。
同时,可借鉴在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毕业实习整个过程采取“双导师制”,由生产工作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校任课教师共同负责学生的毕业实习。学生以阶段性的实习日志、实习报告的形式展示实习过程,高校教师不定期督查学生实习进度。最终的实习成果以PPT答辩的形式向教师展示,保证整个毕业实习过程顺利进行。
2.学生明确自我的专业定位,端正实习心态
毕业实习是从课堂、实验室到工程现场转变的过程,学生要克服心理上的不适应。地质工程专业是技术性强的学科系统,完成课堂教学和前期实践教学的学生,要积极投身到实践中去,提升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毕业实习过程中涉及的科研成果的转化有助于学生熟悉生产工作环节,帮助学生明确个人研究的兴趣方向,通过查阅文献与生产合作过程,扎实完成实习内容,不断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
四、结束语
地质工程专业常常肩负重大工程建设、矿产探明、矿山开采利用等重任,做的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艰苦工作。尽管地质工程专业毕业实习培养中存在模式完善、就业前景低谷、实习经费低、师资力量不足、用人单位积极性不高以及毕业实习监督体系不严等问题,但通过摸索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构建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平台,利用高校和专业优势建立产学研联合实习平台,加强实习质量监督体制,严格毕业实习的过程管理,地质工程毕业实习会成为学生顺利进入生产工作的奠基石,最终取得较为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 注 释 ]
[1] 陈剑,慎乃齐.地质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1(1):18-21.
[2] 吴超凡.新建本科院校地质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J].龙岩学院学报,2011(2):112-115.
[3] 李虎杰,崔春龙,陈廷方.地质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0(3):14-17.
[4] 陈礼仪,黄润秋.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5(4):34-38.
[5] 陈希.着力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N].人民日报,2010-07-09(A8).
[6] 平瑞,王海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思考[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367-371.
[7] 王家鼎.地质工程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4(3):29-32.
[8] 徐德福,赵晓莉,方华.工科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现状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0(27):162.
[9] 邢文晋.地质工程测量中测绘新技术的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2013(18):25.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