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基本内涵与策略探析
孙立+李凡
摘 要:准确把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基本内涵和阶段特点,深入探索辅导员专业化的实现路径,对于新形势下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参考麦克利兰提出的“冰山模型”,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包含专业知识维度、专业技能维度、自我概念维度、人格特质维度和内在动力维度等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并呈现出初步专业化、再专业化、专家化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从强化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和激发内在动力等方面,探讨了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对策设计和实施路径。
关键词:辅导员;专业化;基本内涵;发展策略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1.024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1-0120-04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职业能力标准》),从高校辅导员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和职业等级能力标准等方面对辅导员队伍建设进行了规范和要求,更对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政策导向[1]。2015年上海市教委对全市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督查报告也反映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面临着顶层设计不够系统、内涵把握还显模糊、制度配尚不健全等深层次问题,同时辅导员自身也存在着个人发展规划不清晰、专业化发展内驱力不足等情况。因此,在教育综合改革深化、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深入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纵深发展的背景下,科学厘清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内涵,准确把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内容和要求,深入探索辅导员专业化的实现路径,对于新形势下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基本内涵
所谓专业化是指某一社会群体遵循科学与规范的专业标准,经过专门教育或训练,个体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发展意识等方面不断提高的动态过程。[2] 可以说,“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是“辅导员”成为专业性职业的过程和状态,参考麦克利兰提出的“冰山模型”,本文认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可以分为专业知识维度、专业技能维度、自我概念维度、人格特质维度和内在动力维度等五个方面。
1.专业知识维度
《职业能力标准》指出,辅导员不仅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校教育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是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可以从思想教育、发展指导和事务管理三个层面来认识。
其一,辅导员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建设、理论和实践研究、网络思政教育”等职业功能,这就要求辅导员具备扎实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知识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才能在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上,拿起理论武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好思想教育;其二,辅导员在面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教育、学业指导”等发展方面的需求,需要掌握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的心理学、职业生涯教育理论等科学知识。其三,辅导员面对“日常事务管理、危机干预”等事务工作缠身的现实困境,需要强大的管理学知识和系统管理思维,才能对人、事及自我有个清晰的统筹安排,才能有暇开展对应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进而促进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
2.专业技能维度
单纯地掌握专业知识不足以实现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还需要系统地运用专业知识开展实践工作,更重要的是能够将实践经验向理论研究升华,再以理论指导实践活动,促进实践工作的创新发展。也就是说,辅导员专业化发展需要经历“单纯实践经验—理论运用于实践—实践向理论的升华—理论在实践中的再应用”的逻辑过程。
根据《职业能力标准》的职业能力特征,辅导员的专业技能可以概括为:一是组织管理能力。辅导员在党团和班级建设、学生事务管理、校园文化活动组织、校园危机事件应对等方面都要求其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二是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辅导员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需要具备沟通能力、演讲能力和辩论能力。同时他们在工作规划与汇报、宣传思想工作、网络舆情研判等工作情境中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三是教育引导能力。辅导员需要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学生发展咨询服务,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因此教育引导能力是其必不可少的专业技能。四是调查研究能力。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过程中,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开展调查研究,动态了解工作对象的特点和工作形势的变化,并将实证研究成果应用于工作实践。
3.自我概念维度
麦克利兰的“冰山模型”中,把自我概念解释为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主要包含态度、价值观和自我印象,是内在的、具有关键意义又难以测量的“冰山以下部分”。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自我概念的有效确立,主要可以从职业认同感和自我认同感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辅导员需要具有职业认同感。只有辅导员个体具有充分的职业认同和稳定的职业定位,才能保证其具备足够的专业化发展动力。这种职业自我观称为“职业锚”,是指个人进入早期工作情境后,由习得的实际工作经验所决定,与在经验中自省的动机、价值观、才干相符合,达到自我满足和补偿的一種稳定的职业定位。[3]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是建立在“职业锚”形成和稳定的基础之上的。其次,辅导员需要具有强烈的自我认同感,并建立强烈的专业意识。具体是指辅导员充分认同“辅导员”这个职业,并在具备稳定“职业锚”的基础上,将专业化发展视为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信念,促进辅导员在专业化发展上的“专业意识”和“成就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价值认同,强化自我概念。
4.人格特质维度
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相应的专业技能、明晰的自我概念,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辅导员的人格特质养成。辅导员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其人格特质无疑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塑造。
一是必须具备《职业能力标准》规定的基本人格特质,分为道德准则品质和职业情感情操两个方面。其中道德准则品质主要体现为“爱国守法、育人为本、为人师表”,而职业情感情操则主要体现为“敬业爱生、终身学习”。[4]二是努力具备优秀辅导员的共性特质。谢小芬对60名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含提名奖)的辅导员特质分析报告显示,优秀的辅导员多具有亲和的积极人格(85%)、极高的责任感(85%)、悦纳的品质(96.7%)、身体力行的示范(98.3%)[5]。人格特质维度的有效确立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能否真正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深刻影响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5.内在动力维度
内在动力在麦克利兰的“冰山模型”中,是对于驱动、引导和决定一个人的外在行动的最重要和最深层次的影响因素。辅导员作为“润物无声”的隐性教育的实施者,更是需要有强大的内在动力支撑,形成支撑其不断追求专业化发展的持续动力。
本文认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内在动力维度,主要包括内在价值动机的确立和外在成就动机的内化。一是基于职业发展的愿景,表现为推动辅导员以积极行动实现专业化目标的内部动力,以及在专业化发展中不断确立的内在价值。例如,在笔者对上海10所本科高校460名辅导员的抽样调查报告显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驱动力有55%主要来自于“自我实现的需要”(55.0%)[6]。二是成就需要动力的不断内化。成就需要的高低对人的成长和发展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适度的成就需要对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至关重要。专业意识下的“成就需要”引起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内驱力的增强,这种内驱力激发辅导员实现专业化发展目标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激励行动。
二、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阶段特点
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实质上是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动态过程。辅导员职业能力水平反映专业化程度,能力层级越高,专业化程度越高。《职业能力标准》把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划分为三个层级:基础层、中间层、高度层。专业化发展就是辅导员在职业生涯发展各阶段中逐级提升和优化职业能力的过程。因此,辅导员在职业生涯发展各个阶段的专业化发展任务侧重点不同。
1.初步专业化阶段
在职业生涯初始阶段,辅导员需要通过岗前培训了解职业规范和标准,通过培训培养和自我教育逐渐掌握辅导员工作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通过工作实践积累职业经验,同时掌握职业道德和规范,形成职业认同和专业意识,从而取得合格辅导员的入门级资格。这一阶段的专业化称为“初步专业化”,是指辅导员以学生工作所需的专业理论为依据,依托专门的机构和终身专业训练体系,努力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实现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此时,辅导员在职业能力结构中处于基础层层级。
2.再专业化阶段
在初步专业化的任务之后,辅导员会进入职业生涯的快速成长期。这个时期的辅导员专业成长度高,是其职业生涯发展中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他们通过工作实践、知识输入和职业培训进一步优化自身的职业能力,逐步实现职业能力由基础层向中间层的过渡。他们熟练掌握辅导员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将基本理论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逐步实现工作经验的充分积累。总体而言,此时的专业化输入大于输出,专业成长度大于工作贡献度。随着职业生涯发展,辅导员无论是在工作经验,还是在职业知识和技能上,都相对成熟完备,进入成熟稳定期。目前这个阶段的大多数辅导员,他们业绩优秀,工作贡献度到达峰值,但是专业成长度开始降低。总体而言,他们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熟悉各种学生事务的处理流程和技巧,但理论深度稍显欠缺,容易出现工作瓶颈,思维定式、方法单一、结果趋同等问题会导致辅导员容易出现职业倦怠感。突破瓶颈的关键是提高理论水平,培养较强的科研能力,实现专业化输入和输出的有机循环,以逐渐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为目标,向辅导员职业能力的高度层过渡。
因此,这一阶段的专业化称为“再专业化”,就是指辅导员在实现了掌握基本专业技能的“初步专业化”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根据辅导员职业功能自主选择专业化发展方向,科学定位,分类发展,通过“单纯实践经验—理论运用于实践—实践向理论的升华—理论在实践中的再应用”的循环发展过程,实现“术业有专攻”,努力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3.专家化阶段
专家化是指辅导员在再专业化的基础上,进入辅导员职业能力的高度层,成为辅导员职业功能中某个领域的专家,并在工作中有效发挥专家的实际作用。专家化辅导员经过长期的工作积累,具备了深厚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为辅导员队伍中的精英。但他们的职业能力仍存有提升的空间。首先,专家化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涉猎范围需要进一步拓展。坚持“一专多能”的发展思路,在保持现有领域专家水平的基础上,拓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其他领域问题的研究与探索,向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发展。其次,专家化辅导员的专业发展视阈需要进一步拓宽。专家化辅导员不仅要开展充分的校际、地区层面上专业领域的学术交流研讨,更要尽可能地加强国际交流,拓展国际视野,突破囿于一隅的局限性,提升工作的整体格局。再次,专家化辅导员应加强在辅导员队伍整体专业化發展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专家化辅导员应建立自己的工作团队,形成基础层、中间层、高度层辅导员“共同体”式的梯队化格局,在工作实践、课题研究中发挥引领作用,促进辅导员队伍整体专业化发展水平的提升。
三、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基本对策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4 号令)颁布实施十年来,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已朝着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方向迈开重要步伐。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是个系统工程,面对政策要求、个人追求和对象诉求的多重因素,结合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需要从政策层面加强顶层设计、高校层面完善体制保障、操作层面丰富发展载体等三个维度来建构和推进。
1.强化顶层设计,形成价值引领
从宏观层面,要充分认识高校辅导员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战略意义,加强顶层设计,确保辅导员队伍的良性发展。
一是更新发展理念,从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的高度,加强对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战略规划和策略设计,确立辅导员的职业定位、职业地位,明确辅导员的专业特点、专业归属,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认同感;二是加强政策协同,形成合力支撑。从国家层面和省市层面,加强对组织、人事、教育、学工等各系统环节的政策衔接和协同,形成支撑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闭环和合理支撑,确保辅导员“双重身份”带来的“双重职责”可以获得相应的“双线晋升”,形成辅导员职业的吸引力、凝聚力和黏着力。三是加强对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内涵研究,推动支撑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形成协同发展、协调推进,并纳入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7]。
2.完善体制机制,形成制度保障
从中观制度层面,要完善“校院二级管理体制”下的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机制设计,细化宏观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形成有利于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应着重从辅导员队伍的“高进、严管、精育、优出”四个核心环节中,释放制度红利。
在“高进”环节,形成更加严格和规范的准入机制,避免简单的“走流程”,从知识、能力、人格特质、内在动力等多维度加强考量,甚至可以考虑专业化的测评系统;二是“严管”环节,发挥考核的指挥棒功能,在试用期、首聘期及职称晋升、干部选任等时间维度上,形成更加科学的评价机制;三是“精育”环节,注重不同学缘结构、不同人格特质和不同发展潜力的分类个性化培养,形成学校整体培育和学院岗位锻炼的联动发展机制;四是“优出”环节,畅通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内部通道与打通辅导员多元化发展的外部通道相结合,促进辅导员相对稳定的柔性流动机制。
3.激发内在动力,形成平台支撑
从微观操作层面,重在丰富辅导员发展载体,激发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形成平台支撑和资源供给。一是在传统的“矩阵配备”模式上,增加专业化发展的因素,建立带班、专项、专业方向结合的“三维矩阵”模式;二是改变传统的辅导员大一统考核体系,根据辅导员不同专业化阶段和发展规划,建立分级分类分层的评价体系,兼顾辅导员的职能共性和专业化异性;三是促进辅导员个性发展、团队发展、梯队发展的有机结合。构建“德育中心—教研室—辅导员工作室”科层化的组织体系,形成专业化发展团队;采取“专家化辅导员+骨干辅导员+初级辅导员”梯队化带班模式,既充分发挥专家化辅导员的带教功能,又能促进不同专业方向的辅导员在团队中合力作战、兼容并蓄;明确辅导员整体发展规划与个人发展计划的统一,鼓励辅导员既能成为支撑学生多维需求的“全科醫生”,也更能不断成长为支撑辅导员团队化互补发展“专科医生”角色。
参考文献
[1] 冯刚.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发展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6(11):4-9.
[2] 胡建新.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标准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8):41-44.
[3][6] 李凡.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评估与分析——基于上海10所本科院校辅导员的抽样调查[J].思想理论教育,2016(10):94-101.
[4] 李忠军.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14(12):97-102.
[5] 谢小芬.解析高校优秀辅导员的核心特质——基于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的实证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6(5):104-107.
[7] 焦佳.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路径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6(2):96-100.
[责任编辑:张学玲]
摘 要:准确把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基本内涵和阶段特点,深入探索辅导员专业化的实现路径,对于新形势下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参考麦克利兰提出的“冰山模型”,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包含专业知识维度、专业技能维度、自我概念维度、人格特质维度和内在动力维度等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并呈现出初步专业化、再专业化、专家化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从强化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和激发内在动力等方面,探讨了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对策设计和实施路径。
关键词:辅导员;专业化;基本内涵;发展策略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1.024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1-0120-04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职业能力标准》),从高校辅导员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和职业等级能力标准等方面对辅导员队伍建设进行了规范和要求,更对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政策导向[1]。2015年上海市教委对全市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督查报告也反映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面临着顶层设计不够系统、内涵把握还显模糊、制度配尚不健全等深层次问题,同时辅导员自身也存在着个人发展规划不清晰、专业化发展内驱力不足等情况。因此,在教育综合改革深化、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深入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纵深发展的背景下,科学厘清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内涵,准确把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内容和要求,深入探索辅导员专业化的实现路径,对于新形势下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基本内涵
所谓专业化是指某一社会群体遵循科学与规范的专业标准,经过专门教育或训练,个体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发展意识等方面不断提高的动态过程。[2] 可以说,“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是“辅导员”成为专业性职业的过程和状态,参考麦克利兰提出的“冰山模型”,本文认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可以分为专业知识维度、专业技能维度、自我概念维度、人格特质维度和内在动力维度等五个方面。
1.专业知识维度
《职业能力标准》指出,辅导员不仅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校教育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是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可以从思想教育、发展指导和事务管理三个层面来认识。
其一,辅导员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建设、理论和实践研究、网络思政教育”等职业功能,这就要求辅导员具备扎实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知识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才能在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上,拿起理论武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好思想教育;其二,辅导员在面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教育、学业指导”等发展方面的需求,需要掌握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的心理学、职业生涯教育理论等科学知识。其三,辅导员面对“日常事务管理、危机干预”等事务工作缠身的现实困境,需要强大的管理学知识和系统管理思维,才能对人、事及自我有个清晰的统筹安排,才能有暇开展对应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进而促进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
2.专业技能维度
单纯地掌握专业知识不足以实现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还需要系统地运用专业知识开展实践工作,更重要的是能够将实践经验向理论研究升华,再以理论指导实践活动,促进实践工作的创新发展。也就是说,辅导员专业化发展需要经历“单纯实践经验—理论运用于实践—实践向理论的升华—理论在实践中的再应用”的逻辑过程。
根据《职业能力标准》的职业能力特征,辅导员的专业技能可以概括为:一是组织管理能力。辅导员在党团和班级建设、学生事务管理、校园文化活动组织、校园危机事件应对等方面都要求其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二是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辅导员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需要具备沟通能力、演讲能力和辩论能力。同时他们在工作规划与汇报、宣传思想工作、网络舆情研判等工作情境中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三是教育引导能力。辅导员需要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学生发展咨询服务,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因此教育引导能力是其必不可少的专业技能。四是调查研究能力。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过程中,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开展调查研究,动态了解工作对象的特点和工作形势的变化,并将实证研究成果应用于工作实践。
3.自我概念维度
麦克利兰的“冰山模型”中,把自我概念解释为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主要包含态度、价值观和自我印象,是内在的、具有关键意义又难以测量的“冰山以下部分”。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自我概念的有效确立,主要可以从职业认同感和自我认同感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辅导员需要具有职业认同感。只有辅导员个体具有充分的职业认同和稳定的职业定位,才能保证其具备足够的专业化发展动力。这种职业自我观称为“职业锚”,是指个人进入早期工作情境后,由习得的实际工作经验所决定,与在经验中自省的动机、价值观、才干相符合,达到自我满足和补偿的一種稳定的职业定位。[3]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是建立在“职业锚”形成和稳定的基础之上的。其次,辅导员需要具有强烈的自我认同感,并建立强烈的专业意识。具体是指辅导员充分认同“辅导员”这个职业,并在具备稳定“职业锚”的基础上,将专业化发展视为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信念,促进辅导员在专业化发展上的“专业意识”和“成就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价值认同,强化自我概念。
4.人格特质维度
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相应的专业技能、明晰的自我概念,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辅导员的人格特质养成。辅导员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其人格特质无疑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塑造。
一是必须具备《职业能力标准》规定的基本人格特质,分为道德准则品质和职业情感情操两个方面。其中道德准则品质主要体现为“爱国守法、育人为本、为人师表”,而职业情感情操则主要体现为“敬业爱生、终身学习”。[4]二是努力具备优秀辅导员的共性特质。谢小芬对60名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含提名奖)的辅导员特质分析报告显示,优秀的辅导员多具有亲和的积极人格(85%)、极高的责任感(85%)、悦纳的品质(96.7%)、身体力行的示范(98.3%)[5]。人格特质维度的有效确立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能否真正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深刻影响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5.内在动力维度
内在动力在麦克利兰的“冰山模型”中,是对于驱动、引导和决定一个人的外在行动的最重要和最深层次的影响因素。辅导员作为“润物无声”的隐性教育的实施者,更是需要有强大的内在动力支撑,形成支撑其不断追求专业化发展的持续动力。
本文认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内在动力维度,主要包括内在价值动机的确立和外在成就动机的内化。一是基于职业发展的愿景,表现为推动辅导员以积极行动实现专业化目标的内部动力,以及在专业化发展中不断确立的内在价值。例如,在笔者对上海10所本科高校460名辅导员的抽样调查报告显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驱动力有55%主要来自于“自我实现的需要”(55.0%)[6]。二是成就需要动力的不断内化。成就需要的高低对人的成长和发展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适度的成就需要对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至关重要。专业意识下的“成就需要”引起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内驱力的增强,这种内驱力激发辅导员实现专业化发展目标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激励行动。
二、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阶段特点
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实质上是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动态过程。辅导员职业能力水平反映专业化程度,能力层级越高,专业化程度越高。《职业能力标准》把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划分为三个层级:基础层、中间层、高度层。专业化发展就是辅导员在职业生涯发展各阶段中逐级提升和优化职业能力的过程。因此,辅导员在职业生涯发展各个阶段的专业化发展任务侧重点不同。
1.初步专业化阶段
在职业生涯初始阶段,辅导员需要通过岗前培训了解职业规范和标准,通过培训培养和自我教育逐渐掌握辅导员工作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通过工作实践积累职业经验,同时掌握职业道德和规范,形成职业认同和专业意识,从而取得合格辅导员的入门级资格。这一阶段的专业化称为“初步专业化”,是指辅导员以学生工作所需的专业理论为依据,依托专门的机构和终身专业训练体系,努力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实现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此时,辅导员在职业能力结构中处于基础层层级。
2.再专业化阶段
在初步专业化的任务之后,辅导员会进入职业生涯的快速成长期。这个时期的辅导员专业成长度高,是其职业生涯发展中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他们通过工作实践、知识输入和职业培训进一步优化自身的职业能力,逐步实现职业能力由基础层向中间层的过渡。他们熟练掌握辅导员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将基本理论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逐步实现工作经验的充分积累。总体而言,此时的专业化输入大于输出,专业成长度大于工作贡献度。随着职业生涯发展,辅导员无论是在工作经验,还是在职业知识和技能上,都相对成熟完备,进入成熟稳定期。目前这个阶段的大多数辅导员,他们业绩优秀,工作贡献度到达峰值,但是专业成长度开始降低。总体而言,他们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熟悉各种学生事务的处理流程和技巧,但理论深度稍显欠缺,容易出现工作瓶颈,思维定式、方法单一、结果趋同等问题会导致辅导员容易出现职业倦怠感。突破瓶颈的关键是提高理论水平,培养较强的科研能力,实现专业化输入和输出的有机循环,以逐渐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为目标,向辅导员职业能力的高度层过渡。
因此,这一阶段的专业化称为“再专业化”,就是指辅导员在实现了掌握基本专业技能的“初步专业化”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根据辅导员职业功能自主选择专业化发展方向,科学定位,分类发展,通过“单纯实践经验—理论运用于实践—实践向理论的升华—理论在实践中的再应用”的循环发展过程,实现“术业有专攻”,努力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3.专家化阶段
专家化是指辅导员在再专业化的基础上,进入辅导员职业能力的高度层,成为辅导员职业功能中某个领域的专家,并在工作中有效发挥专家的实际作用。专家化辅导员经过长期的工作积累,具备了深厚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为辅导员队伍中的精英。但他们的职业能力仍存有提升的空间。首先,专家化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涉猎范围需要进一步拓展。坚持“一专多能”的发展思路,在保持现有领域专家水平的基础上,拓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其他领域问题的研究与探索,向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发展。其次,专家化辅导员的专业发展视阈需要进一步拓宽。专家化辅导员不仅要开展充分的校际、地区层面上专业领域的学术交流研讨,更要尽可能地加强国际交流,拓展国际视野,突破囿于一隅的局限性,提升工作的整体格局。再次,专家化辅导员应加强在辅导员队伍整体专业化發展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专家化辅导员应建立自己的工作团队,形成基础层、中间层、高度层辅导员“共同体”式的梯队化格局,在工作实践、课题研究中发挥引领作用,促进辅导员队伍整体专业化发展水平的提升。
三、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基本对策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4 号令)颁布实施十年来,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已朝着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方向迈开重要步伐。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是个系统工程,面对政策要求、个人追求和对象诉求的多重因素,结合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需要从政策层面加强顶层设计、高校层面完善体制保障、操作层面丰富发展载体等三个维度来建构和推进。
1.强化顶层设计,形成价值引领
从宏观层面,要充分认识高校辅导员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战略意义,加强顶层设计,确保辅导员队伍的良性发展。
一是更新发展理念,从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的高度,加强对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战略规划和策略设计,确立辅导员的职业定位、职业地位,明确辅导员的专业特点、专业归属,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认同感;二是加强政策协同,形成合力支撑。从国家层面和省市层面,加强对组织、人事、教育、学工等各系统环节的政策衔接和协同,形成支撑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闭环和合理支撑,确保辅导员“双重身份”带来的“双重职责”可以获得相应的“双线晋升”,形成辅导员职业的吸引力、凝聚力和黏着力。三是加强对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内涵研究,推动支撑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形成协同发展、协调推进,并纳入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7]。
2.完善体制机制,形成制度保障
从中观制度层面,要完善“校院二级管理体制”下的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机制设计,细化宏观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形成有利于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应着重从辅导员队伍的“高进、严管、精育、优出”四个核心环节中,释放制度红利。
在“高进”环节,形成更加严格和规范的准入机制,避免简单的“走流程”,从知识、能力、人格特质、内在动力等多维度加强考量,甚至可以考虑专业化的测评系统;二是“严管”环节,发挥考核的指挥棒功能,在试用期、首聘期及职称晋升、干部选任等时间维度上,形成更加科学的评价机制;三是“精育”环节,注重不同学缘结构、不同人格特质和不同发展潜力的分类个性化培养,形成学校整体培育和学院岗位锻炼的联动发展机制;四是“优出”环节,畅通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内部通道与打通辅导员多元化发展的外部通道相结合,促进辅导员相对稳定的柔性流动机制。
3.激发内在动力,形成平台支撑
从微观操作层面,重在丰富辅导员发展载体,激发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形成平台支撑和资源供给。一是在传统的“矩阵配备”模式上,增加专业化发展的因素,建立带班、专项、专业方向结合的“三维矩阵”模式;二是改变传统的辅导员大一统考核体系,根据辅导员不同专业化阶段和发展规划,建立分级分类分层的评价体系,兼顾辅导员的职能共性和专业化异性;三是促进辅导员个性发展、团队发展、梯队发展的有机结合。构建“德育中心—教研室—辅导员工作室”科层化的组织体系,形成专业化发展团队;采取“专家化辅导员+骨干辅导员+初级辅导员”梯队化带班模式,既充分发挥专家化辅导员的带教功能,又能促进不同专业方向的辅导员在团队中合力作战、兼容并蓄;明确辅导员整体发展规划与个人发展计划的统一,鼓励辅导员既能成为支撑学生多维需求的“全科醫生”,也更能不断成长为支撑辅导员团队化互补发展“专科医生”角色。
参考文献
[1] 冯刚.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发展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6(11):4-9.
[2] 胡建新.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标准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8):41-44.
[3][6] 李凡.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评估与分析——基于上海10所本科院校辅导员的抽样调查[J].思想理论教育,2016(10):94-101.
[4] 李忠军.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14(12):97-102.
[5] 谢小芬.解析高校优秀辅导员的核心特质——基于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的实证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6(5):104-107.
[7] 焦佳.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路径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6(2):96-100.
[责任编辑:张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