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等教育入学公平性对比分析及思考

    魏明

    摘要:高等教育入学公平性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通过对教育公平基本理论的解读,以及对中美两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性的分析,可以得到的启示是:更为细化教育公平性的衡量指标,加强可操作性探讨,以最大可能地实现弱势人群平等入学机会。

    关键词:高等教育公平性;中美对比;弱势人群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7-163-002

    作为社会公平的核心环节和基石,教育公平对推进社会公平具有重要作用。其中,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环节。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会议上指出,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必须通过深化改革,促进考试招生制度的公平性。高考作为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选拔途径,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如何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方面最大程度地实现公平,也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

    我国教育公平研究近年来发展很快,所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经济学、政策学、法学、伦理、文化、教育等。学者们大多从教育政策学视角和教育经济学视角来寻求解决教育不公平现象的策略,大多依靠国家有关政策,集中在教育宏观层面的公平。另一突出现象是,基本处于对现象的观察、概括与总结的理论形成的初级阶段,结论较缺乏逻辑论证和价值取向的深层次分析(赵海燕,2010)。基于教育公平的基本理论,通过与发达国家进行辩证地对比,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高等教育平等入学机会的获得方面的发展、变化、衡量尺度,为我国的教育公平的实践提供一定借鉴。

    1.教育公平的基本理论

    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公共教育资源服务、教育对待、取得学业成就和就业前景的机会(周宏宇,2010),是涉及多学科的复杂课题。在伦理学上,影响较大的是美国的John Rawls所提出的原则,即平等自由的原则、机会公正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罗尔斯,1988)。其中,机会平等原则是实质性的,强调每个人都享有同样接受教育和训练的机会。而差异原则则为经济不平等设下了严格的限制, 只有在对弱势群体有利的情况下, 个人才被允许运用其先天或后天的优势获取更大的利益。公正原则, 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平等主义精神。在经济学上,教育公平与教育资源的配置联系紧密相关。在法学意义上,教育公平就是在实践中保障受教育权利的普及化以及平等实现。而社会学视角则主要研究社会分层与教育机会均等之间关系(安晓敏,邬志辉,2007),已成为国外教育公平所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总之,教育公平的概念既有平等的含义,又有公道和正义的内涵 (周宏宇,2010)。

    2.中美两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现状

    2.1我国现状

    作为一个世界人口大国,我国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进行了积极努力,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教育总规模迅速扩大,增长速度超过世界平均发展速度,入学率由1991年的3.5%上升到2013年的34.5%。近年来,教育部加强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管理,通过招生计划调控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和入学机会公平,已取得一定成效,一是各地普通高考录取率,每10万人口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的区域差异有所缩小;二是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的城乡差距呈现缩小趋势(周宏宇,2010)。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状况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实现公平性的障碍也层出不穷。例如有研究显示,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等因素与高等教育入学选择存在关联(Wang, 2011; Zhang, 2013)。但我国所面临的更为突出的问题,仍然体现在宏观政策上的权利保障。首先,城乡差异导致的对部分弱势人群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不公平。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所形成的城乡、东西部之间的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如何实现区域教育均衡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另一个问题是,如何在高考录取上保障部分弱势群体(如来自经济落后地区、少数民族子女,移民子女等)高等教育入学权利和机会(周宏宇, 2010)。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是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要面对的挑战,也是现阶段高等教育公平的首要现实任务。

    2.2美国现状

    美国也为促进教育机会公平采取了积极举措,联邦政府还将“保证教育机会均等,提高教育质量”这两句话作为座右铭,镶嵌在教育部总部的大理石墙上。程序平等是美国宪法赋予美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这些程序保护了学生的多方面权益(许庆豫,朱永新,2006)。

    随着美国教育民主化的发展,其教育公平问题集中体现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上。现阶段教育机会不公平的一个表现是劣势群体的学生因为录取标准高难以进入竞争力强的大学。 美国多数高校录取的一个重要参考是SAT的成绩。SAT是美国应用最为广泛的高校标准化入学考试, 由美国大学委员会(College Board)主办,主要考察考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SAT的一个主要批评在于,SAT使得一些社会族群的人接受高等教育难度增大。例如有研究显示,SAT的考题更有利于白人考生(Freedle, 2003; Veronica & Wilson)。社会经济因素(如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收入)很大程度上影响SAT分数(Kahlenberg, 2010)。Rosser (1989)分析了所有族群的性别差异,提出应当取消有偏向性的题目、考察范围要更为平衡、关注考试的有效性以及增加考试时间等建议。社会的不平等与教育机会的不平等的问题交织在一起,是其高等教育公平要努力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有诸多学者研究了教育、种族、家庭背景等的跨代传递对入学公平性的影响(Hurwitz, 2011; Ermisch& DelBono, 2010; Nurnberg, Schapiro & Zimmerman, 2010)。考试委员会(College Board)、学术界、法律界、媒体、公众也一直致力于改善SAT的效度,从而缩小种族差异,促进公平性。例如在为残疾人参加SAT所提供的时间照顾方面,美国曾进行过深入探讨,有人提出对于残疾的界定有待商榷,因为有钱人比经济条件较差的考生能够更容易获得残疾证明,从而破坏了考试的公正性。再如2005年SAT进行了历史上最大的题型改革,增加了写作;美国媒体就此展开讨论,一方认为这种变化能够更好地体现学生的能力,另一方则提出,这对来自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的考生不利。另一个焦点问题是,高校录取对SAT的过度依赖导致考试辅导班的盛行,这也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贫困家庭的孩子处于劣势。总体趋势是,通过成绩、录取数据作为分析依据,更为关注微观层面上的交叉性社会分层与入学结果的关联,在录取过程中,从形式上的平等过渡到对劣势群体的“优惠性”措施的落实,从多角度审视考试的各种细则对于弱势群体的影响,从而为公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正义。

    3.启示

    教育公平性是一个长期目标。中美两国十分关注高等教育入学公平性,在改革方面进行了诸多探讨和尝试。但可以看出,我国更多地致力于平等公正原则在宏观政策的完善,逐步实现和保障高考机会的平等;这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和现状密不可分;而美国由于不存在录取分数和指标的区域差异,重点是在差异原则的实现,明显倾向于对弱势群体有利的原则,从而在结果上保障其真正地获得高等教育。正如许庆豫(2010)所提出,美国追求教育公平性的历程本质上是在将组间平等最大化,从而完善平等的教育体制。

    两国国情不同,社会环境和体制存在很大差异,不可照搬美国的经验和做法。但可以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进行创造性的借鉴。教育机会的公平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在改革过程中,可以更为细化教育公平性的衡量指标,进行可操作性探讨,以人为本,多方面地关注不同弱势人群的诉求,最大可能地实现其入学机会、以及社会流动性,尽可能地消除由于社会条件不平等所造成的机会不平等,积极推动我国的教育改革。只有这样,教育政策的制定才能更为有据可依,真正为实现教育公平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安晓敏,邬志辉. 教育公平研究:多学科的观点[J]上海教育科研,2007(10):22-24

    [2]赵海燕. 近10年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10(10):22-26

    [3]周宏宇. 教育公平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

    [4]约翰·罗尔斯. 正义论[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5]许庆豫,朱永新. 美国教育法规基本精神评介[J]教育研究,2006(7):84-89

    [6]许庆豫. 组间平等:美国教育平等历程述论[J]教育研究,2010(5):100-104

    [7]Ermisch, J.,& Del Bono, E. (2010).The link between the education levels ofparents and the educational outcomes of teenagers. London: The SuttonTrust

    [8]Freedle, R. (2002). Correcting the SATs Ethnic and Social-class Bias: A Method for Re-structuring SAT Scores.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72, 1-43

    [9]Hurwitz, M. (2011).The impact of legacy status on undergraduate admissions at eli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30, 480-492

    [10]Kahlenberg, R. D. (2010).Rewarding strivers: Helping low-income students succeed in college. New York: Century Foundation Press

    [11]Nurnberga, P., Schapirob, M., & Zimmermana, D. (2012). Students choosing colleges: Understanding the matriculation decision at a highly selective private institution.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31, 1-8

    [12]Rosser, P. (1989).The Sat gender gap: Identifying the causes. Washington: Center for Women Studies

    [13]Veronica, M.,& Wilson, M. (2010). Unfair treatment: The case of Freedle, the SAT, and the standardization approach to differential item functioning.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80, 106-134

    [14]Zhang, Y. (2013) Does private tutoring improve students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performance?—A case study from Jinan, China.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32, 1-28

    [15]Wang, L. (2011) Social exclusion and ine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 capability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31, 277-286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