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心体察 化解尴尬

刘雁华
2013年12月18日,我作为“国培送课”活动的特邀讲师,在信阳市平桥区实验小学上了一节写作指导课,主题是“人物描写”。课上我要求学生选择一位同学或听课老师,围绕其神态、动作等细节写一段话。
在学生完成习作并进行自我修改之后,教学进入到佳作赏评环节。这时,一个愣头愣脑的男生站起身,大声读起了另一个男生的作品:“张校长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一个肉嘟嘟的脑袋,两只胖乎乎的手,一会儿埋头写,一会儿手扶着头思索。他还有一个胖胖的身体,走起路来一扭一扭的,别提有多好笑了!”
他刚一读完,台上台下已经爆笑成一片,大家纷纷把目光转向坐在第一排听课的张校长身上。看着张校长颇不自然的神态,我也觉得有点尴尬:毕竟文章不是在赞美校长,而是放大了他的缺点——胖。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情况,我该如何回应呢?
此时,我下意识地扫了文段的作者一眼,发现他脸色通红,嘴里还生气地嘀咕着:“才不是呢!”看来其中一定有问题,于是我问作者:“你有话想说吗?” “根本就不是这样的。”作者由于着急,一时竟不知道怎么表达了。于是我走到他身边,接过他的习作纸,发现第一句赫然写着:“他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天哪!原来习作中根本没有“张校长”,是那位愣头愣脑的男生擅作主张,将“他”改成了“张校长”。在这样的场合,小家伙竟敢偷梁换柱,拿自己的校长开涮,胆子也真够大的!
接下来该怎么办呢?把那位朗读者痛批一顿?这样不但会破坏课堂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会造成他的抵触情绪。想到这里,我静静地拿起那篇习作,把它放在实物展示台上投影放大,一字一句地朗读起来,听着我抑扬顿挫的朗读,教室迅速恢复了平静。读完之后,我又平静地问了同学们一句:“习作中并没有出现张校长三个字,而是一个‘他,大家觉得这篇习作写的是谁呢?”全班同学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汪兴!”顺着大家的目光看过去,我果然看到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儿,我问汪兴:“写的是你吗?”他腼腆地点点头。我又回头问文章的作者:“是写他吗?”作者释然了,点头说是。我追问汪兴:“你介意他这么写你吗?”汪兴坦然地摇了摇头。
听了汪兴的回答,我真诚地对全班同学说:“汪兴是一位胸怀大度的同学,他的表现让老师想起了一本书,那就是彩乌鸦系列的《火鞋与风鞋》。这本书的主人公迪姆是一个小男孩儿,因为在全校最胖、最矮,他天天闷闷不乐。爸爸为了帮助他走出心灵的阴影,带着他到乡村去旅行。在与乡间孩子们的交往中,迪姆变得越来越开朗、越来越随和,他渐渐对‘肥胖之类的玩笑不以为意。在和小伙伴分手告别的时候,他们甚至还互相打趣。孩子们喊着:‘喂,下次来时千万别瘦得像一头大象!迪姆笑着回答:‘好的,一定要胖得像一条鸟腿!”
孩子们静静地听着我的讲述,他们被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尤其是当我模仿迪姆与乡村孩子充满幽默感的对话时,孩子们不禁会心地大笑起来。在轻松的气氛中,他们似乎已经明白了:一个人既要学会正确看待自己,更要学会尊重别人。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