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自修课程辅导教师:角色、素质和管理
杨尊伟 张传勇
[摘 要]自修课程辅导教师是大学开设自修课程的重要人力资源,并充当诸多重要角色,即课程内容的研究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学生问题的解惑者、学业成绩的评价者、学习过程的监控者、学生心理的调适者、和谐师生关系的塑造者以及学生需求的服务者。多重角色定位要求辅导教師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教育素质、学科素质、组织素质和必备的信息素质。与此同时,高校应从选聘、培训、待遇、评价以及交流等方面采取措施,加强自修课程辅导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大学自修课程;辅导教师;角色定位;素质结构;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8)11-0066-04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11.012
大学自修学分制是指在大学组织内部,学生以自学为主获得大学课程学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1] 。大学自修学分制度主要通过学生的自学,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为形成终身学习能力奠定基础。大学自修学分制的目的是扩大学生的学习自由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同时,大学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平台和高素质的辅导教师及自主学习的保障。
一、大学自修课程辅导教师的角色
“角色”最初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所扮演的人物及其行为模式,所谓教师角色是指“教师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联系的被期望行为,包括教师的实际角色行为和教师角色期望两个方面”[2] 。教师在自修课程辅导教学中扮演多重角色,其主要角色如下:
1.课程内容的研究者。辅导教师应全面把握大学自修课程的内容,熟悉重点和难点,掌握课程结构,通过“思维导图”串联课程知识点,以便学生自学。辅导教师作为自修课程内容的研究者,在准备辅导时要重点考虑以下问题:研究教材的内容体系和设计特点;制定详细的课程辅导计划;教材是否需要做适当调整;准备好辅助性的学习资料和参考书目。此外,辅导教师还要研究自修学生的学情和知识结构。
2.学习方法的指导者。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和协同性;在大学自修学分制下,要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必须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自修学生成功自学的关键,故辅导教师应着重教授自修学生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运用探究性学习、案例学习、讨论式学习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同时,辅导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从“重教”转向“重学”,这是转变教学方法的基础。
3.学生问题的解惑者。大学自修学分制是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制度,学生通过自学课程内容并考试合格就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在自修课程辅导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是给自修大学生直接教授课程内容,而是集中为学生答疑解惑。相比于传道和授业者角色来说,辅导教师更多地承担自修学生的解惑者角色,解答学生的思想困惑、学业难题以及个人发展等方面面临的问题。
4.学业成绩的评价者。大学自修学分制度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学生能不能获得自修课程的学分要看评价结果,而评价的标准不仅仅是单一的考试分数,还应包括学生的平时表现、课程作业以及思想状况。在学生学业评价上,辅导教师最有发言权和决定权,理应承担起学业成绩评价者的角色。
5.学习过程的监控者。学习过程的监控主要包括教师“教”的监控和学生“学”的监控。辅导教师主要运用环境和刺激等因素调控自修学生的学习过程。如控制自修课程内容的先后顺序、学习时间分配、课后作业的完成以及自学参考资料的利用,以及学生能力与知识掌握、基础知识与课程内容、课程辅导与自主学习之间关系的处理等方面。
6.学生心理的调适者。大学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当前社会文化形态呈现多样化,特别是网络空间的文化良莠不齐,大学生容易受不良文化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早在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的新定义,指出:“健康不只是生理上没有疾病,还要包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3]当前社会,生活和工作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造成人们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大学生在恋爱、学习、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生活以及过度依赖网络等方面会产生不良的心理倾向,辅导教师应适时帮助他们度过心理不适期,做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调适者。
7.和谐师生关系的塑造者。由于选择自修课程的学生来自不同院系、不同的专业,学生的个性倾向和兴趣爱好都有所不同,这样的班级对授课教师和辅导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课程辅导教师要处理好与班级学生之间的关系,成为授课教师和学生沟通与交流的桥梁。因此,大学自修课程辅导教师要掌握良好的沟通技能,善于处理各种复杂关系,塑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是遵从人性规律,以学生为本,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的有机统一,努力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相宜相生,形成一种平等、民主、融洽的关系 [4] 。一般来说,和谐的师生关系主要体现为知识传授上的“授受关系”、人格上的“平等关系”以及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自修课程学习氛围,调动自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程辅导的效率和学生自修学习的质量。
8.学生需求的服务者。在大学自修学分制下,学生选修课程获得学分需要交纳相应的学费,也就是说学生成为大学自修课程的消费者,大学有给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在大学自修学分制下,班级是一个比较松散的集体,自修学生的思想水平、学习方式、学风等方面的差异给班级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辅导教师应深入研究和了解自修学生的学习、个人发展和管理方面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辅导自修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指导自修学生的专业发展规划。同时,也要加强对自修学生的思想教育,组织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和实践活动,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
总之,大学自修课程辅导教师具有特殊的身份,肩负着自修课程辅导的重任。辅导教师只有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定位,才能充分发挥自修课程辅导教学的作用。总体来说,辅导教师要尽可能地为自修学生创造良好的辅导教学环境,提供辅导教学资源,做自修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和服务者。
二、大學自修课程辅导教师的素质结构
何为教师素质?我国学者林崇德等人认为:“教师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5]大学自修学分制是一种新的教学管理制度,目前对大学自修课程辅导教师素质还没有专门的研究。根据自修课程辅导教师的工作特点,我们认为辅导教师应具备如下基本素质:
1.职业素质。辅导教师应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在大学自修课程辅导上,辅导教师要处理好个人劳动和报酬的关系,不能额外向自修学生收取辅导费。同时,要热爱高等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并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2.教育素质。教育素养是指教师如何教学的知识和能力,关于教育素养对教师职业的重要性,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不懂心理学,在自己全部的创造性生活中不去丰富自己的心理学知识,就如同一个心脏专业医生不了解心脏的构造,眼科医生不懂得眼睛和脑半球皮层的神经联系的最细微的机制一样。”[6]辅导教师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基本的教育知识和能力,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了解大学生学习的个性特点和差异性,熟悉学科辅导教学的方法、原则以及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方法,不断钻研先进的教学方法,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以提高自学辅导的效果。
3.学科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辅导教师不仅要熟悉学生自修课程内容的逻辑结构和知识体系,更要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学术研究动态,并能够把学科发展的最新理论和观点转化成大学自修课程辅导的内容。当前,科学知识发展出现分化和综合的双重趋势,整体趋势表现为交叉综合。一是不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产生了新的交叉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等;二是学科知识的综合化催生了新兴学科;三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综合化,如STS课程,即社会、科学和技术课程。学科发展的交叉综合要求教师具备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组织素质。面授辅导和网络辅导都有多种具体的辅导方法,辅导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包括组织辅导教学、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学习、组织学生学业评价的能力等。较强的组织能力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5.信息素质。信息化时代,辅导教师把信息技术应用到自学辅导教学中有两方面的要求:基本要求是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包括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讲解、启发、示范、指导和评价等教学活动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发展性要求是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教师应具备在网络学习环境下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活动的能力 [7]。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指信息化时代教师具备的与信息相关的能力和意识,主要包括:(1)信息处理能力,是指教师对大量信息进行高效的识别和筛选的能力;(2)信息交流能力,是指教师通过信息整合从而创造性地把相关信息分享给他人的能力;(3)信息问题解决能力,是指教师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信息时代问题的能力;(4)信息安全意识,是指教师具有较强的信息伦理和信息价值判断的意识。
三、大学自修课程辅导教师的基本职责
1993年10月31日,我国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法》第八条还具体规定了教师的基本职责:(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8]。
大学自修课程辅导教师需要严格履行《教师法》所规定的所有教师需承担的基本职责。除此之外,辅导教师还要肩负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职责。
1.宣传大学自修学分制。大学自修学分制是一种新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学分制的一种新形式,其功能在于扩大学生的学习自由空间,促进跨学科学习。因此,辅导教师有必要向学生说明大学自修学分制的意义、功能及其教学管理的要求,让学生知晓大学自修学分制对个人成长的价值、个人如何利用大学自修学分制以及需要遵守哪些规章制度等。
2.指导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计划。由于选择大学自修课程的学生动机不尽相同,有的学生确实是出于兴趣,有的学生仅仅是为了获得学分替代其他课程,还有的学生是出于好奇心。面对不同学习动机的自修学生,辅导教师应指导学生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和发展计划,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热情,掌握学习方法。
3.制定自修课程辅导计划。辅导教师要研究所负责课程的性质,熟悉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把握该课程的知识结构和内容体系以及课程发展的前沿动态。在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科学制定自修课程辅导计划。
4.建立师生交流制度。辅导教师要本着教书育人的原则,针对自修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学习方面的问题,要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解决学生在学习、交往和身心发展方面的问题,并形成一种常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服务性学习活动和科研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大学自修课程辅导教师的管理制度
1.大学自修课程辅导教师的选聘。虽然大学自修学分制度是以学生自学为主,但由于自修学生都是跨专业学习,其学习难度和深度超过学生自学的能力,实施教师辅导制度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重要,教师辅导可以及时、有效地解决自修学生遇到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进而保障学生的自学质量。由于自修学生辅导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教学工作,辅导教师的选聘是大学自修学分制管理的首要工作,应从师德高尚、责任心强、业务能力强、具有跨学科背景的教师中选聘优秀教师为自修学生进行定期辅导,这是保障大学自修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
2.大学自修课程辅导教师的培训。自修学分制是一种较新的教学管理制度,辅导教师还不太熟悉这种教学制度,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应对选聘的辅导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岗前培训,使辅导教师达到自修课程辅导教学的基本要求方能上岗。辅导教师的培训主要涉及辅导教师的岗位职责、辅导教师的权力和义务、自修学分制下学生的权力和义务、自修课程辅导的教学行为规范、辅导教学的方法、自修学分学业评价的方法等内容。
3.大学自修课程辅导教师的待遇。辅导教师担任自修课程辅导任务,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辅导教学的工作量繁重,辅导教师的劳动应受到应有的尊重和承认,得到相应的报酬和待遇。首先,从工作量的计算方式上,辅导教师的工作量根据自修学生的辅导程度赋分,即依据自修学生的课程通过率折算而成。其次,在辅导教师的报酬上,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应研究制定辅导教师教学工作量的薪酬分配办法,基本原则是要高于学校正常教学工作量的报酬,报酬标准要明确,并由高校统一发放,这样才能调动辅导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吸引更多的優秀教师加入到自修课程辅导教师的队伍中来。
4.大学自修课程辅导教师的评价。高校需要对大学自修课程辅导教师进行定期考核和评估,一般从教学管理部门评价、学院评价、辅导教师自评和自修学生评价等四个方面采取四位一体的辅导教师评价体系。辅导教师评价设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应对优秀辅导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并记入教师人事档案,对于不合格的辅导教师,取消其资格,并给予相应的处理。依据辅导教师的评价结果,高校实行辅导教师的进入和退出机制,通过竞争增强辅导教师的责任感和专业素质,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教学辅导服务。
5.大学自修课程辅导教师的交流。自修课程辅导教师需要对辅导教学工作进行交流和反思,主要包括辅导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大学自修学生的特点、辅导教学内容的适切性、辅导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融洽性、自修大学生是否在辅导教学中产生了创新的想法以及辅导教学的效果等方面的内容。在对自修课程辅导教学反思的基础上,教师总结辅导教学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高校教学管理部门组织大学自修课程辅导教师定期进行工作汇报和交流,选出辅导教学的优秀案例进行分享。
参考文献:
[1]王玲,韩宏.关于“大学自修学分制”的设想[J].高校教育管理,2015(1):86-90.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843.
[3]苏静静,张大庆.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定义的历史源流探究[J].中国科技史杂志,2016(4):485-496.
[4]王德勋.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困境及其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8):69-72.
[5]林崇德,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1996(6):16-22.
[6]毕淑芝,王义高.苏霍姆林斯基论教师工作[J].外国教育动态,1981(2):28-34.
[7]桑国元,董艳.论“物联网+”时代教师信息素养内涵演进及其提升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16(11):108-112.
[8]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EB/OL].http://www.moe.edu.cn/s78/A02/zfs__left/s5911/moe_619/tnull_1314.html.
(责任编辑:赵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