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不一定是“对”的

    聂闻

    与老师们交流,老师们通常会问:如何看待好的考试作文和好文章的区别?又该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关于这两个问题,前者是属于思想认识层面的问题,后者则是属于方法策略层面的问题。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对考试作文和好文章,有一个基本的、明确的认识。对于考试作文,我们首先要有这样基本的认识,它既然是考试,那就是在做题,做题第一要务是保证对,而不是好不好。对不对,指的是正确与否;好不好,指的是效果。先有正确与否,才能再谈效果好与不好的问题,而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来对待。否则,就会陷入一种纠缠不清的混沌状态。所以,面对考试作文,首先要让写作者做到对,其次再谈好。这个“对”,就是要写作者准确把握命题者的意图,写出符合题目要求的文字,及符合判卷者及社会审美共同趋向。如果写出的文字不符合命题要求,那就会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前功尽弃。我们通常所说的好文章,往往是指文学创作意味浓厚,情感表达比重较大的那些作品。

    与此同时,我们也需对作文的学科属性有个清晰、精准的认识。自然学科,其学科属性是客观唯一的。对于一个命题,无论是谁,大家都有统一的标准、精准的判断,没有争议,不会受到主观认知或个人情绪的干扰。但是,作文,其学科属性是主观、个性、多元,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判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情境之下,都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关于考试作文的“对”,容易达成共识,但在“好”上也完全达成共识,就有些难了。这是因为,学科属性的主观、个性、多元化,造成了写作者本身的主观、个性、多元,再加上判卷者,又有属于自己的主观、个性、多元,诸多元素的组合、冲撞,造成考场命题作文下判断出现不能统一的情况,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情了。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判断:一篇好的考试作文,一定是这个题目下的好作文,而不一定是一篇可以流传千古的好文章。一篇好的文章,如果放在规定的题目下面,就不再是一篇符合题意的文章,不对,错了,却还要谈好,就让所谓的“好”,没有了意义。所以,好的考试作文与好的文章,既有其统一的一面,也有其分歧的一面。

    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我们读到的那些传世经典之作,几乎没有来自考场的,而那些在考场上被判定的一流佳作,却鲜有流传,足以说明好文章与好的考试作文存在分歧。骆宾王作为“初唐四杰”之一,革新初唐浮靡诗风,一生著作颇丰,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写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以封建时代忠义大节作为理论根据,列数武则天的种种不是,陈述讨伐有理。如果它出现在考场上,一定不会是好的考试作文,但就是这样一篇尽说武则天坏话的文章,因为它备呈讨伐之实,极尽发兵之理,加之文采飞扬,让求贤若渴的女皇很是喜欢,也成为了一篇千古文章。

    作为基础教育,我们当然要培养孩子有写好文章的能力,但是,我们同樣不能漠视应试作文对我们的迫切需求,因为这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途径。我们一般看重的好文章,是文学性很浓的作品,而考试作文,不是考查一个人的文学创作水平,而是考查一个人通过文字来表达思想与观点的能力,政与治的阐释是关注重点。这一点,在科举取士的封建社会里尤为明显。但即便现在,考试作文也并非是以检测一个人的文学创作水平为目的,而是以表达能力为核心。为此,我们的教学过程,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为核心,而非以文学创作为核心,但文学创作,却是培养表达能力一种很好的、可以借助的形式。借助文学创作的形式,达成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目的,而不将文学创作与考试作文混为一谈,应该是我们从事基础教育的工作者在作文教学上应有的观点与意识。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