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华晨晨

    [摘 要] 人才培养作为高校三大使命的奠基之石,其所拥有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人才的专业素养,而由单一化逐渐转变为多样化的人才需求。因此,针对当下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多,客观系统地研究我国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培养机制的运行方式,以推进我国本科人才培养的力度和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关 键 词] 人才培养模式;本科生;特点;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4-0226-02

    一般而言,高校负担着人才培养、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的三大使命,其中人才培养始终是高校的基础性功能。《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章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这一规定从法律上明确高等学校要以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要围绕这一任务开展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活动。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

    1998年,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对“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给出了一个定义:“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从另一角度来阐释,即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培养途径模式、师资队伍等构成要素,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实现方式,是学校教育思想和教学改革的具体体现。

    从广义上讲,通过近几年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整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可包括以下几层意思:(1)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一定人才培养思想或理论基础之上的,可以把人才培养模式看成是某种人才培养思想或理论的应用化、具体化、操作化;(2)人才培养模式不是唯一的,而是一种活动的可操作程序和结构框架;(3)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稳定性和规范性,可为各高校间效仿和学习。

    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上又可将培养模式分为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措施两大部分,其中人才培养措施还包括人才培养内容、人才培养手段、人才培养制度和人才培养评价。

    二、我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点及运行机制

    大学最根本的职能和最核心的价值始终是培养人才、促进人的发展。作为社会的高等教育机构,大学应为社会培养有效的公民群体,这些公民群体同时也是社会积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劳动力。因此,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或应用型人才方面,我国仍需结合高等教育的实际背景和特色,不断推进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

    (一)我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点

    1.基于道德层面的社会人教育。道德规范是相对于国家法律而言的一种无形行为约束。当代教育对青少年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素养,同时注重人的发展理念,教授如何做人和成人。即使如此,当前仍存在大学生道德低下的现象。如今越来越多高校开始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在本科生教育上越来越向人才素质教育方面倾斜。高校对本科生的培养更加注重身心健康、高尚道德修养的教育,强调社会人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荣誉观。

    2.基于知识结构的专业人教育。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建立在实际应用专业基础上的,主要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我国采用专才教育为主,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和专业分流上对本科生进行专业教育,使本科生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掌握跨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增强人才的多样化培养。

    3.基于社会需求的技术人教育。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专业教育中,各专业结合自身的行业和职业领域的特点进行深入调研,根据实际需求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明晰各专业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确定各专业领域所需人才的专业基本技术和核心应用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具有宽厚专业背景的技术性人才。

    (二)我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

    人才培养模式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我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特色,遵循我國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由此可见,完善我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运行条件显得极为必要。

    1.强化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打造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色教育团队。学校应从人才引进开始,对教师队伍进行完善,增加有实际工作经验教师的比重,开展教师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同时,建立一套较为合理的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师激励机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使教师全心投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育中。

    2.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整合课程资源,打破“学科本位”的传统理念,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课程设置上强化通识课程教育,利用任选课、跨学科选课等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增加多领域知识的多样性选择。此外,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真正培养出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优秀人才。

    3.紧跟社会发展需求,加强产学研之间的合作联系。与用人单位的紧密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成功办学的前提和标志之一,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例如,英国政府帮助剑桥大学建立剑桥科学园等,高校要加强与政府、企业等联系,充分了解当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具体要求,利用社会资源调整培养方案,帮助学生树立服务社会、服务行业的正确意识。

    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发展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研究项目。在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培养特点,采取与时俱进的培养方式。现代大学培养的人才应该是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而如今,大学与社会机构间对人才需求的矛盾依然存在,学校教育的实效性降低,人才培养的概念泛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模糊不清,因此,要解决目前所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我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应在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的基础上,从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入手,建立符合新形势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更适应社会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稳定前进的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

    (一)科学定位办学理念,合理规划人才培養目标

    在人才培养类型中可分为学术研究型人才、创新应用型人才、专业技术型人才。其中创新应用型人才既不像“985”“211”等高校致力于培养擅长研究的学术能力强的学术型人才,也不像高职院校培养的有专业针对性的技术型人才。办学理念是大学发展的核心动力。因此,科学定位学校的办学理念,有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确定,解决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在科学合理的办学理念基础上,合理规划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的目的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人才培养。

    (二)构建可行的应用本科人才实践教学体系

    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中,确定人才培养方案至关重要。人才培养方案体现的是人才培养的蓝图,是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具体化形式,是从源头上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设计,其中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最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建立多面层级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参与量,在教学过程中,除传统单一教授的教学方式外,可采取启发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探究性教学等开放式教育方法,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拓展专业知识面,促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建立完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内—外”评价体系

    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成效的评价不能仅从学校的内部考核进行认定、评判成功与否,同时还应接受社会对该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评价和考核。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就是为了服务社会,体现当代大学社会服务的职能,所以在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成效的评价过程中,应充分关注产学研的紧密关系,建立完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内—外”评价体系,发挥社会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监督和促进作用,打破传统概念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壁垒,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拔尖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晟利.论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及构成[J].当代教育论坛,2005(5):28-29.

    [2]郭明顺.大学理念视角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8(12):84-88.

    [3]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2):57-60.

    [4]刘英,高广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27-129.

    [5]周德俭,李创第,刘昭明.地方院校面向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165-167.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