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中有方法 断句如有神

    李冬梅

    【摘要】“句读”,指文辞停顿。一句话完了,在旁边加一点或一圈叫“读”;未完,但要停顿,在字下加点,叫“句”。断句准确程度往往可看出一个人的阅读能力。给文言文断句应注意五个事项:读全文,通大意;标名(代)词,定主宾;抓标志,巧断句;看句式(修辞),做参考;懂语法,知常识。

    【关键词】文言文;断句;标志

    从近几年高考命题的实际情况来看,2004年北京卷率先出现了文言文断句题(即给出一段文言文语段,从中选出5个句子,要求考生断句,共5分)。随后在2005-2007年的高考试题中,断句题多次出现。由此我们推断,这种以考查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的综合题型在2008年的高考题中出现的频率将会更高。

    考生也不必对这种题型望而却步,只要对文言文要求的句式、虚词、实词等掌握了,“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的情形便不可能出现。怎样才能正确给文言文断句呢?以下几个方面是应该特别注意的:

    一、读全文,通大意

    看到一个文言文段先通读这个文段,大体上弄清楚这个文段属于什么文体,确定了文体可以帮助考生正确断句。如叙述性文段:要了解基本情节,人物对话,要知道谁与谁对话,讲的什么话等;说理性文段:要了解想表达什么意思,想阐明什么观点等。另外,在通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不要“以今释古”,即不要总是拿现代汉语对词语的理解来衡量文段中词语的意思。如下边一段话: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初读之后,我们可以判断这是一个叙述性文段。反复诵读之后我们可以抓主要之点,如文中说的是什么,办的什么事,采用的是什么方式,取得了什么结果等等。

    看文中提到的人物,有:湖阳公主(刘秀的姐姐)、帝(刘秀)、宋公弘(因有“弘曰”,可断定是一个人)。这样,可断定文中共提到三个人。

    再看事件。综观全文,说的是湖阳公主死了丈夫(新寡),帝要为她物色一个丈夫。

    办这件事采用的方式。帝“微观其意”,是想了解女方的意向;后来帝又询问宋弘,是要了解男方的态度。

    这件事情的结果。最后帝曰:“事不谐矣。”联系学过的知识,《赤壁之战》中有“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句,“谐”是成功的意思,可知这件事没有成功。

    这样,就基本上了解了文段的大意,便可断句了。

    二、标名(代)词,定主宾

    在阅读文段的过程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等。名(代)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辅助断出句读了。

    如文段中出现的能确定的名(代)词依次有:湖阳公主、帝、朝臣、其、主、宋公、群臣、帝、弘、帝、屏风、弘、糟糠之妻、帝、主和事。对于把握不准词性的、词义又比较复杂的代词,如“之”等可待定判断。

    三、抓标志,巧断句

    文言段落的句子前后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再在通文意、标名(代)词、初断句的基础上,就可进一步提高断句的准确性。

    文言文的这些标志主要包括:

    1.表对话的字眼。

    如:曰、云、言、对曰等,一般情况下只要碰到它们,在其后都要停顿,且大多用冒号顿开。如例文中的主曰、帝曰、谓弘曰、谚言、弘曰和文段最后一个“曰”。

    2.专居句首的虚词(包括关联词)。

    如:夫、盖、初、岂、故、唯、虽(然)、纵(使)、且夫、若夫、今夫、假令、向使、假使、已而、至若、然则、至于等,这些词往往有领起全句的作用,其前自可断句。

    3.专居句末的虚词。

    如:矣、乎、哉、与(欤)、耳(尔)、邪(耶)、也、焉等常常用在句末,其后往往能断句。如文段中的“人情乎”后可断开。

    4.独立成句的感叹句。

    如:呜呼、嗟夫、噫、噫嘻、噫吁嘻、悲夫等常放在句首,一般在它们前后可以断开。

    5.固定结构。

    在文言文中存在很多固定句式,这些固定句式一般有固定的翻译模式,掌握它们有利于提高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其主要形式有:如……何,奈……何……,……奈何……,若……何……,谁……者……,何……焉不……,得无……乎……,不亦……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等。

    四、看句式(修辞),做参考

    古人写文章多讲究节律以求音乐美,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以使语句整齐对称。这可供我们断句时参考。如帝引用的谚语,应断作“贵易交,富易妻”,这里的“易”是更换的意思,不是“容易”的“易”;又如“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也当根据这一点,断为“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古人也常常运用一些修辞技巧来达到语气连贯的效果,因此考生在阅读文段时要注意对偶、排比、互文、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格,并以此作为断句的依据。

    五、懂语法,知常识

    文言文的语法有其独特的体系,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断句时要注意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通假等现象,掌握它们可帮助考生断句。如文段中“湖阳公主新寡”有主有谓,叙一事,是主谓句,应当断开,“朝臣”是“论”的宾语,当属上;不能做“观”的主语,决不能属下。再如“方且图之”的“之”,是属上还是属下?按现代汉语习惯,容易把“之”和“后”连起来读,但这里“之”是“图”的宾语,一定要属上,不能属下与“后”连用。

    此外,懂得古代的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知识也有助于我们正确断句。如“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一句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是说彗星在西方出现,一共16天,不是说夏太后死在16日那天。因为古人一般是以干支纪日的,比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石钟山记》)。在《史记》中,数字与“日”连用总是说多少天,而不是说某月某日,因此这句话就不能在“十六日”前点断,而应断成“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把所给文段做如下断句: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以上这几点,只能看作断句时的注意之点,只能起辅助作用,不是能否正确断句的决定因素。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古代汉语、古代历史文化知识和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总的水平。这些知识只能在平日的学习中不断积累,不断熟练掌握,使自己具有准确的文言的语感。当然,适当做些断句的练习,对提高这一水平也是极有好处的。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