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背景下“格物致知”与职业教育的思考

    马欣

    摘 要:针对当前慕课教学重任务轻理论的现实,结合现在的人工智能大背景,本文提出了,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格物致知”精神的观点,阐释了格物致知的由来,分析了格物、致知以及拔萃的辨证关系,特别是深度剖析了格物致知与实用主义的对立统一。最后,文章探讨了格物致知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 格物致知 职业 教育 思考

    一、当前慕课教学的思考

    这学期在网上看了几个慕课,手把手教用户完成一个小任务,比方说做一个微信小程序。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慕课讲的很实用、每一个步骤都详细的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觉得这就是项目化教学,甚至觉得课堂上课就应该这么上。但是一学期下来,对此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看法。

    最核心的看法是,一个完全实现了项目化教学的慕课,是否真能代替课堂教学 ?或者说课堂教学,能否照搬照抄IT培训机构的那些教法、上法 ,用项目实操来代替课堂教学?我认为不能,因为课堂除了要教给对方一个技术的做法外,还要传授原理,使其能在不同环境下灵活运用,这就是“格物致知”。

    二、格物致知的由来

    “格物致知”并非是什么新观念,它是儒家的基本理论之一,它出自《大学》的开篇“大学之道”。《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为儒家“八目”,儒家认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在于格物和致知。

    这个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南宋时的朱熹就将“格物致知”发展成了“格物穷理”。[1]虽然朱圣人“存天理灭人欲”几百年被无数学者诟病,但我们必须承认,他是一个影响了历史的人。朱熹的理论基础就一个字“理”,朱熹认为天下万物其中都蕴含了无穷道理,一旦通理,便尽知天下万物万事,胸怀宽广,宠辱不惊,无惧无畏。但是“理”在哪呢?朱圣人告诉你,“理”存在于万事万物中。想知“理”就需要“格物”。于是“格物致知”就变成了“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即所谓的“格物穷理”。

    三、“格物致知”与职业教育

    1.格物、致知和拔萃的辨证关系

    那么这个所谓的‘格物致知与职业教育有什么关系呢 ?我认为它是职业教育的一个很好的补充。我们一直提倡“精熟一技、拔萃万众”,“精熟一技”就是格物,“致知”是中间过程,“拔萃万众”是最终效果。过去常提的是“精熟一技、拔萃万众”,中间的致知不太强调。现在个人觉得,“致知”是通向拔萃万众不可缺少的一个中间环节,没有对原理的大彻大悟,就没有拔萃万众的最终效果。职业教育应该强调对原理的掌握。比方说,学网页设计与开发,如果不知道网页设计的基本思维,换一种框架就不会做了;再比方说,学Linux服务器运维,如果不知道服务器配置的基本方法,换一个服务器也就不会做了。

    2.格物致知与实用主义

    “格物致知”、掌握原理的道理谁都懂,但是实际实行起来往往面对着“实用主义”的干扰和诱惑。比如说,有人认为,上职业教育就是学好一门技术,将来找一份好工作。还有人认为,职业教育的学生在理解和接收能力上与本科学生存在差距,过于强调原理会不会忽略了生源情况 ?

    笔者认为,我们应该重新定义一下什么叫好工作。过去,一份安稳的、坐办公室、朝九晚五的工作就叫做好工作。但是现在人工智能兴起的情况下,这样的工作可能很快就会让人工智能替代,比方说银行的柜员。这种情况下,再去强调掌握一门特定的技术和找到一份持久稳定的工作之间的联系就显得力不从心了。未来没有稳定的工作,只有稳定的能力。一门熟练化的细分工作,可能很快就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这种情况下如果当事人不能及时转型,就面临着失业下岗的尴尬。及时转型的前提是成为复合型人才,成为复合型人才的前提是掌握某一类行業技术的基本原理、能够在不同工种间来回切换。所以,“格物致知”的思想、在教学中强调原理的办法不仅不超前、反而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思想。

    以人体为例,我们原先培养的是一个个的体细胞,分别发育成皮肤细胞、骨骼细胞和肌肉细胞,在现在,我们要培养的是干细胞,一个掌握了行业基本原理的干细胞。将来它可以自由的发展成它所希望的器官或组织。

    四、格物致知的基本路径

    那么,格物致知的基本路径是什么呢 ?这里我们姑且把它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格物,一部分是致知。我们前期,格物的部分已经做的比较好了,项目化教学、教学做一体化,这些都可以看作格物,即一个专业体系下的生产实践。下面应该着重做的是教学中的“致知”。具体来说,我认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知识图谱

    在教学中建立每门课的知识图谱,将课程中最核心的知识点提炼出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去进一步思考这门课的原理和挖掘它与其他技术的辨证关系。比方说,网页设计与开发的课就提炼出,到期末结束之前,学生应该掌握的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点有什么;在Linux的课上就提炼出,Linux的系统管理应该包含那几大块,每一块包含什么内容等等。这个过程中没有创造新的东西,但是为下面的理论原理打下基础。

    2.理论/设计 原理

    有了知识图谱之后,笔者认为就可以带学生去发掘课程背后的理论或原理。笔者认为不论是什么层次的教育,都应该把理论教学放在重要位置。部队当中汽车兵的文化水平高不高 ?应该是不高的。但是他们上维修课时,长官还是教授了汽车兵基本的发动机原理。因为不懂基本原理,他们就无法维修、维护,万物皆然。对方接收能力慢,可以用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解释,求知是一种快乐,无知是一种恐惧。如果我们从知识图谱过渡到一门课的理论/设计原理,这时候我想我们就更近了一层,即使相关具体技术变化了、替代了,学生也能很快去适应。

    3.哲学

    理论/原理之上是哲学。哲学其实就是我们看待周围事物的方式方法、立场观点。哲学有对错,但是每个人、每门课都有自己的哲学,比方说怎样看待现实与理想、怎样看待长期与现实等。每门技术背后也有它自己的哲学,比方说,微信小程序的即走即用是一种哲学,OpenStack集成大家的组件、自己不重新发明“轮子”也是一种哲学。我觉得只有建立在哲学基础之上的创新才是持久的创新,只有一门课渗透了这门课自身的哲学思想、观点,这门课才算是上透了。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