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中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王莉莉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对于我国的高校科研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此,将从信息化与科研管理相结合的必要性、我国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我国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策略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旨在促进我国高校科研管理与发展。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策略?科研项目?信息化
高校是培养现代高技术人才,推动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承担了大量的科研项目,促进了国家科技水平的提升。不过,项目的增多,研究成果与管理内容也会增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科研管理的难度。为此高校在科研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作为管理手段,把控项目科研的进程,提升管理效率。由此可见,探究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中的问题和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一、信息化与科研管理相结合的必要性
1.高效化。高校科研管理过程中,利用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提升科研管理效率,加强信息的采集、记录、分析、共享,加快高校科研管理过程中信息流动的速度,促进其管理高效化。此外,由于在高校科研管理过程中信息更加透明,共享十分便捷,可以简化管理过程中部分程序,加快项目的审核与监控,提升整体的管理效率,使其更加便捷。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可以直接将科研项目的立项与开展情况登记在系统当中,并实时跟进项目的研究成果,根据学校的相关决定适当在学校网站进行公开,推动科研成果的共享。同时,相关科研人员与管理人员也可以凭借着登录权限直接登录系统,查询项目的推进情况,便于科研项目的管理,使其置于高效的管理模式下。
2.精准化。高校科研项目的管理,包含了对项目进展数据的记载与项目科研管理决策。项目科研的精准化管理可以推进项目的有效进行,总结相关的科研成果,科研成果的最大效益化,让学校的人才提升专业知识。在传统项目科研管理决策中,管理人员受限于时间、地点以及信息不通畅的影响,导致相关决策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与片面性,束缚了管理决策的制定。将信息化融于高校科研管理当中,可以帮助管理者最大化地收集科研项目信息,掌握科研项目情况,并借助互联网的信息共享功能,了解相似科研项目的开展情况,从而做出更加精确化的决策,提升决策的时效性,推动本校科研项目的开展。
3.规范化。科研项目有其特殊性,研究的内容与开展的时间有很大的差异,也就造成了科研项目管理的不规范。高校在科研项目的管理过程中,借助信息技术可以构建项目的分支框架,利用其记录信息的多样性,将科研项目管理置于规范化的管理模式下,精准地记录科研数据,为科研项目的下一步开展提供必要的数据依据。尤其在科研项目的数据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可以在不同的地点与时间进行操作,并借助相关系统进行数据管理,提高数据分析的精准性与效率性。信息化管理科研模式,使其具备了规范化的管理特色。
4.时效性。在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可以借助特定的信息软件,将科研项目的进展直接录入到数据库之中,存储与提取十分方便,管理人员可以实现实时跟踪项目的开展情况,管理人员在决策过程中可以直接根据数据结果进行决策,减少了决策时的数据整理时间,促使科研项目管理决策时效性加强,缩短了科研项目决策周期。
5.转化率。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水平普遍已经接近国际高标准水平,甚至部分高校已经成了国际信息化建设的佼佼者,对于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校在科研项目研究结束后,可以借助互联网与相关通讯设备展示与发布研究成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动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创新。由此可见,高校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借助信息化技术可以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激发高校科研人员的项目研究积极性,促进高校科研持续发展。
二、我国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管理模式落后。在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中,主要以人力进行专项管理,管理人员需要主动跟进项目的开展情况。随着科研项目的大幅度增多,管理人员的管理内容陡然增加,无法顾及到科研项目中具体的开展情况。此外,在数据采集过程中人工的数据记录与分析难免会出现错误,不利于科研项目的推进。相关项目科研人员想要查找数据只能在指定时间与地点进行查询,不利于项目的决策。高校科研管理模式的落后,成为了科研项目管理中的桎梏,影响了科研项目的推进与成果的有效转化。高校信息化管理已然成为了发展趋势,成为了高校科研管理改革的重点,以信息化管理模式代替传统的管理格局可以提升高校科研管理效率,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
2.管理认识不足。高校科研管理的主要对象是科研项目,部分科研项目管理者没有正确认识到项目管理对于科研项目的推动作用,导致“重科研、轻管理”的现象,只是单一地关注科研开展推进程度与研究结果,却忽视了科研过程中的管理与科研成果的转化,没有提高科研管理效率,也不利于科研成果的最大化与高校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此外,高校科研管理与科研项目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科研管理明确且规划性强,能够使科研项目始终保持在有序、高效的研究节奏下。因此,高校科研管理者应该主动提高科研管理意识,将信息化融入其中,提升管理水平,促进科研项目的推进,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科研项目的开展。
3.定位不够明确。高校科研管理相对于整体管理来说重要性相对较弱,这也就导致高校科研管理的定位不明确,始终处于被动发展的过程中,科研项目的推进倒逼科研项目管理的发展。被动化的科研项目管理发展模式,对于科研项目的促进效果十分有限。科研项目管理与科研项目之间不是从属关系,彼此是相互促进与共同发展的关系,如果其中一者發展滞后,将会导致二者发展不足。因此,在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找准科研项目管理定位,主动寻求变革,将信息化融入其中,才能促进科研项目的发展。
4.管理标准不规范。高校之间的科研项目管理是各自独立的,管理的标准也不尽相同,严重影响了各个高校之间的资源信息共享,不利于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此外在校内管理过程中,科研项目的管理也缺乏统一的标准,不同项目之间管理的方式差异性也极大,应用的软件多种多样,浪费了大量的资源。管理的不标准也进一步阻碍了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进程,不利于相关数据库的建立。
5.知识结构不完整。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由于长时间管理认知的不正确,导致知识结构更新缓慢,缺乏专业的信息化管理经验。科研管理人员的学历虽然较高,但管理经验与管理认知的缺乏影响了管理效率的提升,不利于科研项目的推进。
三、我国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管理对策
1.统筹兼顾。科研管理信息化不仅是单个部门的改革,应该结合社会发展趋势与高校信息化管理进程,做好整体规划,通过统筹兼顾将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与高校管理相契合,构建系统化管理网络。在科研项目的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应该建立整体的信息化目标,逐步地推动信息化的发展,欲速则不达,如果管理人员急于建成信息化管理模式,可能引发负面效果。比如,在推行信息化管理模式中,必然要采购相关的信息化管理设备与管理软件,但由于资金的缺乏很难一步到位,如果强行为了完成信息化目标,降级采购劣质信息化设备,不仅无法满足科研管理项目要求,甚至引发科研管理项目的混乱。坚持统筹信息化管理策略,可以逐步提升科研管理项目的效率。
2.信息化管理模式。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不仅是在管理设备上的信息化,更重要的是管理模式的信息化。相关管理人要进行专项的信息化管理培训,帮助管理人员适应信息化管理模式,按照信息化管理的规定进行科研项目管理,培养信息化管理工作习惯,提升高校的科研管理水平。比如,在信息数据采集方面,要求管理人员及时跟进科研项目开展情况,具有时效管理意识,迅速地整理数据,将数据进行记录与管理。
3.人本管理理念。信息时代是科技时代,更是人才价值凸显的时代。因此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人员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扫清科研人员在管理过程中面对的管理上的难题,提升工作人员的管理效率。管理人员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应该建立人本管理理念,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各大高校科研项目数据,为本校的科研项目开展提供借鉴的经验;另一方面,高校管理人员根据校内领导安排组织科研结果转化活动,扩大科研成果的影响力,尊重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此外,在科研项目的研发的过程中,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人员要主动做好数据跟进记录工作,优化管理系统登录界面,为科研人员查阅相关数据提供便捷的渠道。
4.提升管理意识,完善管理制度。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关键在于管理者个人意识的改变,只有正确意识到信息化管理对于科研项目的推动作用,才能加快信息化的进程。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培训,提升其信息化管理水平,更新其管理知识结构,并根据工作需求适当地组织专业技能培训,提升科研项目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此外,相关部门应该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落实信息化管理责任制度,将信息化管理模式更加规范化与精确化,让信息数据传播得更加迅速与透明,便于科研项目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及时地通过系统了解科研项目信息,进而推动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进程与发展。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发展不是朝夕之事,相关部门应该精准定位,做好统筹兼顾工作,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与管理水平,从而逐步地推动高校科研项目信息化的开展。此外,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人本管理工作原则,以服务科研项目研究为核心,构建信息化管理体系,尽可能地解决科研项目管理中遇到的难题。科研项目管理与科研项目之间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推动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进程,可以有效地推动高校科研项目的开展,促进高校科研水平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昭慧,邱道尹.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設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2017,(02):42.
[2]王申伟,姚志刚,何大伟.过程管理在高校科研实验室信息化管理中的探索与实践[A].北京市高教学会技术物资研究会第十六届(2015)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交通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