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脱贫攻坚工作探析
赵爽
摘要:长春作为全省脱贫攻坚的聚焦地和参照系,把脱贫攻坚上升到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维度,进一步完善精準识贫、精准施策和精准脱贫的体制机制,合力攻坚,强化工作统筹、构建多元主体统筹、强化标准统筹、强化产业统筹、强化保障统筹,实施精准扶贫。通过精准识别、靶向治贫、强化保障,积极整合资源,狠抓工作落实,全市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决胜阶段。
关键词:长春市;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中图分类号:F323.8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19.06.013
一、长春市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成效
生产环境显著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农村基础设施环境显著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生产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农村交通、水利、通信网络、科技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同时,贫困地区群众享受到的公共服务明显增多,通过加大农村公共服务投入力度,贫困地区通水、通电、通路、通宽带、通有线电视信号、通客运班车等“六通”工程得到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贫困地区人口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各地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精准扶贫模式。突出产业扶贫,实施劳务输出扶贫、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探索生态保护脱贫,开展电商扶贫,确保贫困群众获得持续致富能力,彻底摆脱贫困。积极发展扶贫主导产业,稳妥推进“两大特色产业扶贫”。推进扶贫工厂项目扶贫,以贫困户扶贫资金和银行扶贫信贷资金注入扶贫工厂,利用各乡镇、行政村、校舍等闲置地块,筹建扶贫工厂,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就业搭建平台。通过自营自建、合作经营、托管经营,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采取“政府+企业+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等产业扶贫模式帮扶贫困村,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同时推进标准化果园扶贫,由政府在贫困村组织建设标准化果园,苗木由县林业局统一提供,水利设施由水务局进行配套。贫困户以土地入股,不参与经营管理,果园在支付贫困户土地流转费用的基础上,每年按比例为贫困户进行二次分红。
托底网络全面覆盖
首先,强化健康扶贫。加强源头控制,降低群众医疗负担。实行医疗保障托底扶贫,提高报销比例。贫困人口在长春市城乡居民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经基本医保、大病医保、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保和民政医疗救助报销后,再实施医疗保障托底扶贫政策。加强医疗机构建设,提高医疗水平。按照分级诊疗要求,长春市通过加强医联体建设激发医生活力,充分利用远程会诊、智能机器人诊断、邀请专家会诊等方式将贫困人口患者留在乡镇内、县域内、市域内诊治,争取做到小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疑难杂症不出市。其次,强化教育扶贫。设立教育扶贫资金,对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学生给予生活补助;对就读中职学校的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七免一补”项目和“温馨村小”创建工程,打造“温馨村小”。再次,强化民政保障。对贫困人口住院起付线以上部分按50%比例救助,对贫困人口参加新农合个人缴费部分给予每人每年150元到180元的资助。同时,强化金融保险扶贫,发放小额增信贷款,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
二、长春市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的问题
脱贫能力欠缺,内生动力不强
农村贫困人口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小学、初中文化人数占总调查户劳动力的50%以上,欠缺技能户占总调查户的70%以上。因文化水平低,贫困户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不懂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部分贫困户思想保守、观念陈旧,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存在“等靠要”思想,生活上依赖政府帮扶救济,主观脱贫意识缺乏,不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
“造血”机能偏弱,土地流转缓慢
产业扶贫是促进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摆脱“外部输血”、学会“自我造血”的根本途径。产业扶贫旨在通过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变外部输血为内部造血,把农村的生产力吸附在农村,使其不出家乡就能增收。经过几年的扶持引导,长春市贫困地区产业扶贫成效显著。但是,产业扶贫中存在“短平”项目多,长效项目少;种养项目多,“产加”项目少;同质项目多,特色项目少。大部分项目规模小、水平低、品质差,缺少龙头企业支撑,市场对接和抗风险能力不强,尚未形成适合不同地区、不同贫困类型的产业扶贫发展模式。因此,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和具有发展前景的支柱产业,就成为当前产业扶贫的重中之重。
资源投入失衡
首先,三级财政扶贫资金体系主要以中央专项财政扶贫资金为主,贫困地区县财政能力有限,贫困县配套专项财政扶贫资金较少。其次,不同地区获得帮扶资源差异明显。结对单位提供的资源帮扶和扶贫点需求之间存在不匹配现象,个别地区帮扶资源投入有效性、针对性不强,与贫困地区结对帮扶的单位本身存在资源占有情况的差异,提供的资源在资金和人力资源配备上存在差异性。再次,同一地区内投入资源存在不平衡现象。每位派村干部和包保干部的理念、开展工作的思路、综合素质与扶贫点的实际情况难以精准匹配,造成“同村不同效”,户与户之间的脱贫时间差别明显。最后,帮扶资金投向失准,倾向基础设施建设。因为顾忌产业成长的风险性,大多包保单位怕亏损、怕担责,便将扶助资金扎堆投向修村路、通边沟、安路灯、砌院墙、搞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对于贫困村、贫困户急需的产业发展和项目资金却爱莫能助。
兜底效果偏软,急需形成合力
首先,扶贫与低保“两线合一”有待规范。贫困户和低保户两类群体存在大量交叉情况,同时存在家庭有效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五保户、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人员需要集中供养,但是缺乏集中供养设施,大量人员只能处于分散供养状态,分散供养则需要大量的住院护理费用,而这部分费用明显不足。其次,对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人员护理存在困难,特殊救助护理明显不足。再次,临时救助手续不够便捷,临时救助覆盖人群需进一步扩大。残疾人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政策需进一步落实,政策的宣传和政策的兑付力度需进一步加强。对此,应扩大扶贫方参与范围和力度,分散压力。要建立长效机制,对于健康扶贫、交通扶贫、水利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等领域,组织多部门深度参与,明确各方职责并出台考核办法。要坚持社会多方参与、顶层设计、共同出力、协同发力、增强合力,构建各行各业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
三、长春市实施脱贫攻坚的对策建议
强化工作统筹
首先,统筹政策。要保持政出一门、前后一致、标准统一,立足可行性、突出针对性、强调操作性,建立必要的容错机制和修正机制。要加快推动扶贫立法,用法律制度保障扶贫工作的有效性、长期性、连续性。通过建立财政、科技、人才、金融、土地政策,全方位为政策统筹提供支持。其次,统筹人员。一是重视农村基层干部的培养与合理任用。基层干部是执行脱贫攻坚任务的重要力量,乡村基层干部应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及热爱农村的情怀,能够在脱贫攻坚中发挥带头人作用。二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选优配强带头人队伍,择优选派薄弱村“第一书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三是建设“扶贫平台”。对帮扶对象台账、帮扶项目谋划、帮扶举措落实情况进行有效监测。四是制定能人返乡创业激励政策。让回乡创业人才既有荣誉感,又有获得感。再次,统筹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涉农资金的助推作用,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整合汇集强大的资金流。建立涉农项目评审制度,推出优质好项目,推进资金、项目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
构建多元主体统筹
脱贫攻坚工作是一项系统性贫困治理体系,需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协同工作,整体设计,统一布局,多元主体共同努力。脱贫攻坚需要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搞好整体规划设计,提供统一制度安排,明确分工合作、协同配合,落实精细化、流程化管理,实现统一调配资源。各级扶贫主体要明确自己的定位与角色,在扶贫工作中相互配合,把扶贫工作落实到位。目前我国社会发展还不是完全成熟,很多工作都处于探索阶段,政府在扶贫工作中仍然处于主导地位。政府应树立服务意识,对扶贫对象给予物质上的帮助的同时,帮助扶贫对象掌握一种技能,提高其家庭收入,真正让扶贫对象走出贫困。社会各界都应积极参与进来,为扶贫对象多提供一些就业机会。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其中很重要的是要调动社会组织的力量。社会组织在扶贫工作中的作用空间巨大,政府应大力支持社会组织在扶贫工作中发挥应有作用。
强化标准统筹
首先,探索推行贫困程度等级评估制度。采取差异化帮扶措施,将贫困人口分为极度贫困、深度贫困、较为贫困和一般贫困等不同等级。进一步完善贫困人口精准识别指标体系,充分考量消费支出的复杂因素,通过健全“一票否决”标准、基层民主监督、社会监督、第三方评估、动态调整等机制,提高贫困识别的精准性,尽快实现低保和贫困“两线合一”。要充分考量扶贫工作的复杂性和各地发展的差异性,确保扶真贫、真扶贫、见真效。其次,抓好关键环节,保证脱贫对象精准。一是做到精准识别。依据《吉林省扶贫办关于进一步做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工作的通知》(吉扶办[2017]38号)文件精神,对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识别,成立核查组,对全市拟报贫困人口进行入户核查。同时,民政、工商、交警、房产等部门认真开展信息比对,确保“应纳尽纳”,做到一户不漏、一人不落。二是抓好精准退出工作。根据《关于贫困对象退出的实施方案》,严格按照退出标准和程序,让群众算账、让群众认账、让群众买账,争取群众的配合支持。三是实现社会保障兜底脱贫。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低保清查工作和低保系统升级工作,全面规范完善城乡低保。认真核实各乡镇(街)的低保数据,严格按照低保标准把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户纳入低保,做到社会保障兜底。
强化产业统筹
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科学化生产和社会化水平的提高,都要求扩大与之相适应的土地经营规模。首先是要符合农村实际。扶贫产业规划要尽量依托本地资源和区位优势,优先选择有基础的项目。贫困户要立足自身情况,经营规模不宜过大。其次是要尊重科学规律和市场规律。对于种养项目,要尽力实现技术、育苗、销售本地化,扶持建立本地种苗繁殖供应基地。充分发挥大数据扶贫、电商扶贫的积极作用,在全市建立统一的精准扶贫信息平台,加强基层信息人才队伍建设,注重数据收集、储存、分析和利用,以“大数据扶贫”助力精准识贫、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和精准脱贫。鼓励建档立卡贫困户依托电商创业。电商扶贫在发达地区已形成一定规模,要向先进地区学习电商扶贫的经验模式,逐步把线上销售应用于长春市农产品销售中。加大贫困地区电商人才培训力度,通过线上销售打破地域限制,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大做强,培育出具有较强竞争力与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
强化保障统筹
首先,织密兜底网络。坚持将收入核查作为最基础、最核心的环节,将消费核查作为最重要、最直观的参照,将民主评议作为最有力、最权威的参考,全面综合考量,降低主观影响。积极探索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由第三方进行评估认定机制。其次,完善兜底措施。严格按照国家、省市关于扶贫和低保“两线合一”工作要求,对五保、低保群众做好核退工作,确保所有五保户、低保户都是贫困户,不能让有困难的群众因为政策擦边而享受不到应有的保障。鼓励贫困人口积极劳动、就业、创业。建立好相关机制,如贫困人口就业能力评估机制、贫困人口就业推荐机制、贫困人口扶贫待遇审核機制。鼓励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办建设养老院等养老机构,通过临时救助等措施落实解决五保对象的住院护理费。对于有住房、不想动的失能人员,可以由政府出经费、村组请护工进行护理;对于没住房、没去处的失能人员,可以在养老院开设特护床位,聘请护工进行护理。简化特殊困难群体补贴流程,将温暖及时送到特殊困难群众身边。加大困难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补贴兑付力度。保险兜底也是解决贫困群体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由各级政府和兜底对象按一定比例分担费用,为兜底对象购买养老保险,利用保险进一步提高兜底对象保障水平。再次,建立扶贫脱贫考评体系。建立精准的扶贫脱贫考评体系,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扶贫工作价值导向,既有正向的激励也有反向的警示作用,可以调动贫困群体的主观能动性,避免“等靠要”思想阻碍脱贫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