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师生关系的交往原则分析

马超+娄淑华
摘 要: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教学活动基础上的一种特殊性的社会交往关系,是最为贴近现实、贴近社會、贴近生活的校园交往类型,注重自身和谐性及其作用的发挥。坚持平等性原则,做到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式交往;坚持人本性原则,做到教师与学生互惠式发展;坚持教育性原则,做到思想引导与情感交流相统一;坚持开放性原则,做到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是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师生关系的基本交往原则,也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面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师生关系;交往原则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1.014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1-0071-03
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教学活动基础上的一种特殊性的社会交往关系,是教育本质与教育规律的具体体现。师生关系和谐与否,深刻地影响我国的教育质量与师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课程,是培育师生正确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与行为方式的主阵地与主渠道,最为贴近现实、社会和生活,应该更加注重师生关系的和谐性及其作用发挥。坚持师生一般性交往原则与自身特殊性交往原则相结合,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下形成和谐关系,才能实现师生双方动态协调平衡式健康发展。
一、平等性原则: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的主体式交往
社会交往是人的社会存在方式,是社会主体间以不同的媒介进行相互认知、沟通与影响的活动。马克思认为:“真正的交往体现为人对交往关系的自由占有,人从交往的形式主体转为真正主体,交往真正成为人的自觉自由行为。”[1]人作为社会交往的根本要素,从本质上来说,反映其平等性与主体性特质。所以,交往双方在其地位、权利、义务等方面必须是平等的,否则,就会偏离或丧失社会交往的本质意蕴,无法构建与维系和谐社会交往关系。师生交往坚持交往的平等性原则,就是要承认师生是在认知能力、任务分工、资源占有等方面存在差异性的平等的交往主体,就其交往而论,无论是个体或群体,双方都具有主体性、独立性与创造性。所以,尊重师生的平等性,是师生主体式交往的前提基础,也为构建其和谐关系创设必要条件。
平等性与主体性交往是现代教育的理论召唤与现实需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交往的基础和首要原则。教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组织者,既要向学生传递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又要向学生传递其相关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科学正确的思维模式与研究方法。大学生是身心发育成熟,特质比较明显的特殊群体,他们对于课堂内容的系统性、授课方式的多样性、现实问题的复杂性等都表现出极强的敏感性与高度的自觉性,能够积极主动与教师共建和谐课堂。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交往的理念和活动深受马克思主义平等思想与主体观念的影响和感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情感和现实人文关怀,彰显了师生的交往诉求及交往愿景,体现其平等性与主体性。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平等性原则进行师生间的交往,既修正了交往方式的片面性与不等性,又转变了“以教为中心”或“以学为中心” 的固有模式,使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在此前提下相互尊重其地位与人格,进行有针对性地倾诉交流,达到自由与平等、民主与和谐并存的主体式交往目的,以此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和谐师生关系。
二、人本性原则: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的互惠式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当人类个体依赖于社会关系而存在时,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具有内在要求的社会交往。詹曾明认为:“交往对于人类具有本体论的地位,是人类最基本的精神需要。”[3]人们通过一定方式的社会交往满足在物质与精神层面的自我需要,为共同实现发展目标,获取了人本性动力。一定程度上的社会交往,虽然也有其功利性与互惠性,但就其本质而言,却深刻反映着个体与社会的发展。师生交往从其质的角度分析,其不同于“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念影响下的社会交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师生交往,它是以“以人为本”为原则,以教师与学生的教书育人和勤奋好学为基础,以信息知识的共享与创新为媒介,坚持互动交往方式,达到动态协调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和谐师生交往,并不是把交往当成手段,而是将其看作是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责任与奉献,表现为师生之间的互惠式发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重要阵地,这种“培养人才”的工作,通过一定的交往方式与途径,内在地生成了人本性原则。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内蕴三层含义:一是人为目的,并非手段。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接班人,而不是把人作为手段和工具,去传播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二是师生共存,缺一不可。教师与学生共同维系一个具有生机与活力的课堂,凝聚了教学中的良好氛围,构成了现存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三是师生互动式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学生具有领航的职责与义务,学生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与科研工作,传承教师的价值追求、道德情操与意志品质。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交往是师生密切配合、互教互学,和谐共生的实践活动。
具体而言,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织者,教师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向学生传递知识,启迪思想,授予方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魅力感染学生,引导其全面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汲取一定的营养,如自我价值的认同,信息知识的拓展等。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者,学生在其师生交往过程中,能够正确认知和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自身文化素养与道德品质,并积极增进与教师的动态信息交往,客观上助推教学与科研的开展。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交往坚持人本性原则,具有一定的应然性与必然性,它是师生两者的心灵对接,意见交换与思想碰撞,是交往模式由传统的单向、僵化向互动、互惠的全方位转变。
三、教育性原则: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思想引导与情感交流相统一
师生交往在交往目的、內容、方式与过程等方面具有鲜明独特性,具体表现为交往活动的自觉性、指向性、有序性与教育性。其中,教育性是师生交往的显著特征,是其区别一般性社会交往的根本所在,更是实现其和谐所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曾言:“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而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4]由此可见,师生交往,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师生思想与情感的真诚交流与沟通,以及推动其循序渐进,不断升华的过程。因此,师生交往不仅包括以文化知识为媒介的思想引导,还包括以心理情感为媒介的精神交流,唯有二者深度融合与相互支撑,才能构建富有鲜活教育性的和谐师生关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交往是融合师生思想与引导情感交流,实现师生关系的教育性与和谐性的典型代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注重以正确的思想理论与实践经验对师生精神境界的引导与改造,强调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侧重理想信念、价值观念与道德情操等方面的相互交流与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在教育交往层面具有明显的引导性和教育性是以课堂教学和文化知识为基础,通过对相关思想理论和先进文化的梳理与归纳、论辩与共识、吸收与践行,在一定的显性教学情境中培育师生完满的精神世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社会交往层面具有明显的情感性与隐蔽性,是以文体活动和生活体验为基础,通过师生人格品质和行为习惯的碰撞与交融,模仿与自修,重塑与完善,在一定的隐性活动形式中实现情感共鸣与心灵沟通。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交往坚持教育性原则,是在师生平等性主体交往与人本性互惠交往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其教育责任性,把提升和完善师生的政治素养、道德情操与意志品质等摆在首要位置,将思想引导与情感交流共同应用于师生交往活动之中,全面且有效地丰富师生的精神生活,满足其精神需求,推动师生在和谐交往中实现精神升华与协同发展。
四、开放性原则: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人类文化创新与教育体制改革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促使师生交往的内容与形式不断增强开放性。师生交往的开放性是对封闭式理论认知、僵化式理论应用的否定与革新,是对“灌输式”“填鸭式”等教学方法的改进完善,是对现代化科学技术与现实社会问题的吸收与回应,是对师生精神需要与实际生活应用的关怀与迎合。传统教育活动“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简化成一种知识授受关系,教育向人展示的只是一个‘科学的世界,而忘却了作为根本的‘生活世界。”[5]师生交往遵循开放性原则,能够赋予教育活动生活意蕴与时代特色,增强课堂教学与应用教学的现实性、灵活性、动态性,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创造良好条件。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师生的思想素质与行为实践,是师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然而,将其理论知识简单直接地应用于师生社会生活与情感交往可行性差,效果欠佳。同时,复杂多元的文化环境与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深刻地考验师生的认知与辨别能力、分析与判断能力与抵御与应对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交往过程中必须坚持开放性原则,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将教学活动寓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适时提出思想论题,阐明理论观点,建构分析框架,引导学生增强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并以自身成熟的逻辑思维、正确的价值观念与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学生思想行为形成示范效应与榜样作用,以推动师生在理论认知与实际应用两个层面交往过程中实现和谐。但是,师生之间知识储备、资源占有、逻辑思维等方面存在的多种差异性,又使其交往活动存在思想交锋与矛盾冲突,高度重视与正确运用合作辩论式、探究发现式、启发讲授式等开放性教学方式,才能实现彼此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与和谐共赢。“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看,教育任务的完成,必须依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交往中的矛盾所引发的斗争与同一,从而使教育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实现交往的人际关系和谐与教育高效率。”[6]
总之,和谐师生关系对教育深化改革与师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立足教学实践活动,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推动师生平等性交往、人本性交往、教育性交往与开放性交往,才能使师生深刻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巨大魅力与人文关怀,自觉有序地建构其和谐关系,实现其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77.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7.
[3] 詹曾明.交往教学: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15.
[4][5] [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191:2,3.
[6] 曹迎.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交往策略的运用[J].玉林师范学院院报(哲学社会科学),2007(4):131.
[责任编辑:张学玲] 技术文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