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界学习的双创型人才培养研究

    许怡敏 杨丽媛

    摘 ?要 对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策略:开设创新创业通识课,培养学生的“双创”思维;注重交叉学科和跨界融合教学;打造优质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转变教学方式方法;设立创新创业专项小组;搭建创新创业学习交流平台和实践平台,提供优质的创新创业学习资源。

    关键词 跨界学习;“双创”型人才;创新创业通识课

    中图分类号:G642 ?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13-0132-03

    1 研究缘起

    为响应国家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大战略举措,作为人才培养和输出重要场所的高校围绕如何培养融合创新和创业于一体的“双创”型人才展开了积极探索。许多高校根据市场对“双创”人才的需求调整了人才培养方案,更加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双创”型人才是将创新与创业融为一体的人才,从根本上讲,就是具有“双创”意识、“双创”思维、“双创”能力的人才。

    “双创”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素养,还需要具备有一定的行动力,即创业的实践能力。“双创”型人才所要求具备的高水平的综合能力,仅仅依靠单科专业的学习是远远不能满足的。量子力的重要创始人沃纳·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指出:“人类最富有的成果常常是发生在两种完全不同思维路线的交叉点上。”[1]要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双创”意识和“双创”思维,就需要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学生具有更加广阔的知识面来为实践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跨界学习理念为“双创”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方向和思路,通过学科交叉和跨界融合的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促进“双创”型人才的培养。

    跨界学习即跨越不同领域边界的学习,糅合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线上e-Learning和线下面对面授课、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多维度边界,覆盖了不同学科、不同场所、不同社会文化[2]。跨界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为“双创”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双创”型人才是融创新、创业于一体的复合型高规格人才[3],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有多学科的交叉知识,因此,基于跨界学习理念,通过学科交叉和跨界融合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创业实践能力的提高,最终达到培养“双创”型人才的目标。

    2 “双创”型人才培养现状及困境

    近年来,许多高校针对“双创”型人才的培养积极开展教学活动,也设定了相应的奖励机制。但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只是做了局部的修正和补充,并没有根本上的改变。从学生的“双创”意识、“双创”能力,到教师的教学思维、教学方法,再到学校相应平台的建立、政策的支持等方面,都还不够完善,还存在较多的问题。

    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同度较高但主动性较低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市场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日渐多元化。市场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使得高校越来越重视对融合创新和创业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各种针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课程、项目和基金等不断涌现,使得创新创业逐渐被大学生所熟知。大多数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同度比较高,然而受高校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主动性普遍较低。现阶段很多高校的教学模式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即以单一学科培养模式为主。课程的设置主要是针对单一学科或专业,缺乏具有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学科交叉性的课程,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得不到相应的锻炼,导致学生的创新创业主动性不高。再加上部分学生专业课程和专业任务相对较重,可以分散到其他方面的时间和精力较少,即使大部分高校设有相应的推动创新创业的奖励机制,学生创新创业的主动性还是相对较低,他们把更多时间放在专业学习上。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较差 ?目前,很多高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理论类的课程所占的比例总体较高。虽说理论学习十分必要,而且能够为实践提供相应的知识基础和支撑,但是实践操作也不容忽视。很多高校毕业生步入社会后,由于缺乏动手实践能力,不能滿足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导致部分市场对人才的满意度较低。由此可见,当今高校对人才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比较欠缺,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实践教学的内容较浅显,不够深入,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学生的创业行动力也因此受到一定的影响,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和行动力较差。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机会较少,缺乏相应的学习氛围 ?大部分高校与社会上的企业合作较少,能够给学生提供的创新创业的实践机会较少。其中人文社科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机会比理工科类的学生更少。现今高校的创新创业项目大部分是理论方向的,与社会和市场脱节。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竞争力较弱,高校内创新创业学习氛围的缺乏对“双创”型人才的培养也造成一定的限制。

    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不够完善,教学方式方法较陈旧 ?大多数开展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没有实际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支撑,对创新创业的教学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导致学生对创新创业的了解比较抽象,无法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结构,难以促进知识的迁移。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还比较陈旧,教学内容没有及时更新,跟不上社会实际的变化。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主导为主,学生发挥自主探索的时间和机会较少,课堂参与度较低,学习兴趣也不高,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发挥和发展空间被压缩。

    创新创业课程所占比重低,教学的考核机制较单一 ?高校中的创新创业课程种类较单一,课程数量较少,且以选修课为主,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范围较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低。目前,很多学生选课的目标是以修满所需学分为主,出于兴趣或者是想主动了解而选修创新创业课程的学生较少。且创新创业课程的考核机制单一,考核方式仍然以知识点考试和技能点的考核为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在学习过程中的迁移、协作能力没有在考查范围内。考试的试题以设有标准化答案的试题为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得不到锻炼,创新思维水平得不到提高。

    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不完善,学习交流平台少,学习资源匮乏 ?互联网凭借其能够突破时空局限的特点,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教学平台在高校中已经十分常见,但其中创新创业教学平台、交流互动平台的搭建相对较少,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交流的平台欠缺。受到技术、资金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很多教学交流平台的打造还不够成熟,学习交流平台的建设还不够完善,学习资源和信息更新速度慢,平台和资源的利用率低等问题还普遍存在。

    3 “双创”型人才培养策略

    开设创新创业通识课,培养创新创业思维,提高“双创”意识 ?创新意识是产生创新行为的心理动机,是决定创新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4]。大部分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了解停留在部分创业成功的典型人物和事例上,对创新创业所需具备的知识、思维、能力,还有创新创业的过程不是很了解。开设创新创业通识课,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相关疑惑,减少学生对创新创业存在的偏见。打开学生创新创业的思维,促进学生“双创”意识、思维的发展。

    注重交叉学科和跨界融合教学的开展,开拓创新思维 ?学者Adrianna Kezar指出,跨学科教育可以让学生学会从多学科的角度研究一个主题,在不同学科知识和方法的整合中受益[5]。马廷奇认为:“大学交叉学科建设不仅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6]可见,交叉学科在培养“双创”型人才的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国外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证明,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举[7]。与传统单一学科的教育培养模式相比,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的教学方式更加有助于学生“双创”思维的发展。高校可以适当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交叉学科、跨界融合的学习,吸收不同学科的优势,通过有针对性的学科交叉的学习、不同领域知识的交汇学习,开阔视野,促使学生通过不同的视角来思考问题。不同知识的交汇能够让学生在思想上碰撞出新的火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双创”思维,为创新创业的实践奠定相应的理论知识基础。

    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双创”能力水平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创新创业的师资力量将直接影响到“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最终成效。因此,想要培养高质量的“双创”型人才,必须要打造专业的教师队伍。当今高校中负责创新创业教学的教师大多比较欠缺创新创业的实践经验,所以对学生的指导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性的指导相对比较困难。高校可以聘请一些具有创新创业经验的专家与师生进行交流,开展相应的创新创业课程。组成创新创业课题或者项目研讨小组,定期对教学过程遇到的问题和教学成效进行汇报交流,促进“双创”型人才培养活动的顺利进行。

    当然,由于“双创”型人才是融合创新与创业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要求教师具备多学科的交叉知识,需要教师进行跨界学习,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把多学科知识的优势集于一体,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双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转变教学方式方法,增加多元化评价,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传统的现象在高校中普遍存在。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部分教学内容过时,没有及时更新。课堂的组织形式较传统,还是以集中型学习为主,缺乏多样性,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低。高校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与学生互动、交流,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提供更多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机会,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优化课堂组织形式,合理利用分散式课堂组织形式,给予学生发挥自我创造力的空间和机会,打开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迁移。课堂的评价方式要注重多元化,除了要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还应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知识迁移能力、组织能力等列入考查范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锻炼,创新创业能力得以提高。

    设立创新创业专项小组,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钱学森认为:“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营造一个多学科的学术氛围。”[8]可见,良好的学术氛围对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十分重要的。在高校成立创新创业专项小组,吸纳来自各个专业的人才,组成一个汇集多学科学生的交叉学科创新创业交流小组,打破学习的边界,打开学生的视野,通过不同学科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和思维的碰撞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生与发展。通过问题导向性的学习交流,培养从不同视角看待事物以及综合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创业活动实践能力[9]。定期召开交叉学科的创新创业讲座,举办创新创业专项比赛,加强创新创业的资金支持,并完善相应的奖励机制,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学术氛围,促进“双创”型人才的发掘与培养。

    搭建创新创业网上学习交流平台和实践平台,提供创新创业的学习资源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教育和学习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基于互联网的跨界学习更加灵活和便捷,是当今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搭建创新创业的网络交流平台,上传创新创业相关的学习资源,及时更新并为学生推送创新创业的最新资讯;通过加强与在创新创业教学方面表现出色的高校的交流合作,共同为学生打造和提供学习分享和交流的平台;在高校内搭建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为学生争取和提供更多创新创业的实践机会,增强学生创业的实践能力和行动力,促进“双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仲林.中国交叉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

    [2]张韵.“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学习方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7(1):50-57.

    [3]熊勇清,刘霞.基于“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促进机制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7(1):6-11.

    [4]陈若松.论创新能力的内在整合[J].求索,2003(5):

    169-172.

    [5]Kezar A, Elrod S. 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Lessons from Project Kaleidoscope[J].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2012,44(1):16-25.

    [6]馬廷奇.交叉学科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1(6):73-77.

    [7]王牧华,等.交叉学科培养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的机制创新与体制变革[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66-72.

    [8]涂元季,顾吉环,李明.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谈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J].今日科苑,2012(4):55-57.

    [9]Lattuca L R, Voigt L J, Fath K Q. Does Interdis-ciplinarity Promote Learning?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Researchable Questions[J].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

    2004,28(1):23-48.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