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小升初新规 需正能量助力

周大平
岁尾年头,一个又一个酝酿中的小升初改革信息,空前密集地接踵而至,令众多家长心潮涌动。农历马年春节前几天,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对这一问题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其中,不仅重申了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而且指出了小升初具体操作的路径,包括合理划定招生范围、有序确定入学对象、规范办理入学手续、逐步减少招特长生的比例、试行学区化办学等方式。
此前,各地早已不乏这方面的种种改革探索。如今,当对既往若干探索予以进一步规范和细化的小升初新规出台之时,家长们却又对其操作过程中如何确保公平的问题心存诸多疑虑:不允许证书做敲门砖能否真正落实?不允许变相考试谁来监督?划片标准谁来确定?共建、推优、招特长生会不会仍受权力干预?而站在立小升初新规的角度,它的一系列举措若要在冲破重重阻力中前行,则不能没有利益相关方的正能量助力。
不再让法律止于文字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义务教育不设重点校重点班,这都是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的条款。因此,《实施意见》中重申的这些内容,已不是改革新举措,而是针对备受诟病的小升初择校问题依法治校。
“给义务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的择校问题主要集中在19个大城市,包括4个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和10个副省级省会城市。根据《实施意见》,这些地区需要完善相关政策。”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说。
多年来,“就近上学不难,但就近上好学校很难”,已成为这些大城市所有小升初家长的共同感受。校际教育资源差距巨大,必然会催生愈演愈烈的择校热。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挤进名校,不惜付出很高的“迁徙成本”。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培优机构的超常红火和名校周边学区房价的疯狂上涨。
在武汉市解放中学校长惠新义看来,取消择校,不以证书作为选拔学生的标准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为这些举措在推行中会遇到很大的阻力。眼下社会过于强调“证书”的大环境,名校都有挑选拔尖学生的利益驱动,“嘴上说不看奥数成绩,其实心里在乎得很”, 关键是要改变评价机制。
一个先期开展免试就近入学和学区制实验的城市的市教育局负责人认为,最大的困扰不是来自本部门的利益相关者,一些身居种种要职、掌握种种权力的“家长”能量很大,干扰手段多样,甚至会直接影响当地主要领导对教育部门工作满意度的业绩考评。
针对客观存在的阻力,《实施意见》提出取消初中学校本来不应有的挑选学生的权力,由教育部门承担小升初制度的设计和实施职责,可谓一大亮点。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合理划片的做法,把学生应当上哪所学校的权力从学校手中收回。这样一来,不论是比较明确的单校划片,还是较为复杂的多校划片,都在考验教育部门对教育资源的调配能力、对教育规律的尊重程度,以及实施教育公平的决心和力度,同时也是衡量教育部门能否在依法治校中发挥权力正能量的一把标尺。
谁来监督划片公平
以往,同一社区的一街、一房之隔,就能决定一名小学生进得了还是进不了优质初中。《实施意见》出台后,这把用于划分就近入学的看不见的尺子,还需要有相应的更明确的标准。比如是按行政区域划分就近,还是按居住区域划分就近?前者,家长不可能都把孩子带到工作地附近上学;后者,如果居住地没有一所好学校就会迫使家长去择校。这些矛盾如何处理,都要有更人性化的考量。
“不仅划片的标准需要明确,并且公开透明,而且划片的过程也要完全向公众开放。”上海向明中学校长芮仁杰认为,校际差距客观存在,只有把生源信息完全公开公示,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才能杜绝暗箱操作,确保公平公正。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范先佐表示,如果由政府单方划片与监督,就等于政府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因此需要让当地人大和社会力量共同发挥作用。为了帮助小升初新规破除阻力,也有专家提出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的思路,不仅监督划片是否公平,更要监督招特长生是否公平。
一些现实版的“划片潜规则”,是众多家长反映强烈的问题。比如,有些名校每年都会留下不少名额不参与划片,这些往往占到招生总数20%左右的名额,要留给各类关系生,反而使不少就近的学生进不去。又如:在一些地方,所谓的“一校拖多校”,表面上是名校扶弱校,实际上只是挂牌改校名而已,参与划片的学生只能去挂牌分校,原有名校的名额则被用来关照“条子生” “票子生”。
武昌实验小学校长张基广认为,义务教育阶段不应让初中校有招生自主选择权,因为极易使初中校形成寻租空间。政府应当明确划定其招生范围,同时尊重其自主办学权,让每所初中校办出特色,而不要千校一面。
总之,划片的决策、监督、信息公开过程以及责任追究程序,这些制度如何设计和实施,都事关权力能否发挥正能量。比如在划片起始,教育部门就主动邀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和有责任心、有能力的家长代表,共同参与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全过程,力求做到全面、阳光招生,这或许是一条推行小升初新规的可行途径。
能否遏制权力择校
在《实施意见》屈指可数的“新意”中,提出“到2016年特长生的招生比例不超过5%”可算一条。舆论普遍关心的是,这个限制招特长生的新规能否得到有效执行,它对缓解择校热能起到多少降温的作用?
众所周知,此前各地治理择校热的措施层出不穷,却大多无疾而终,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大量“条子生”的存在。权力择校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着相关规章制度的落实。比如,有些地区实行电脑派位,个别官员动用手中的权力,就能让子女在派位前搞定名校学位;再如招特长生,个别官员同样动用手中的权力,就能借特长生招生通道让子女进名校。现实中的权力择校和金钱择校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择校的灰色地带。
有学者指出,实现就近免试入学的前提条件就是遏制权力择校。《实施意见》要求优质学校划片招生,若报名学生超过招生人数,将实行电脑派位,但如果权力择校得不到遏制,电脑派位的暗箱操作就难以避免。还有限制特长生的招收比例,固然可以压缩权势交易的空间,但只要权力介入学校招生不受阻,就依然能为官员子女进名校保留通道。而让整个招生过程公开透明,便是遏制权力择校的法宝。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遏制权力择校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对国家公职人员的子女入学情况进行公示,接受公众监督;二是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明确权力不得干预学校的具体办学,包括招生、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方式等,如此一来,学校就不可能拿学位资源与官员进行交换。与此同时要求学校自身办学去行政化。
由于长期以来教育行政化严重,有的地方政府教育部门甚至成为择校利益链的重要一环。具体表现在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不仅主导教育资源配置,还通过收取择校费来减少教育投入。从当前看,教育部门在立小升初新规后,还应建立问责机制,对一些官员以权力谋私进行问责;从长远看,则要按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统一的办学标准统筹义务教育资源,推进管办评分离,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只有有效约束权力,才可能治理好包括择校热在内的诸多教育顽疾。
均衡发展是硬道理
“要从根本上遏制择校乱象,落实中小学就近入学,必须真正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使学校之间无论师资,还是办学条件、质量水平都相差无几。”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殷飞表示,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推进教师、校长定期轮岗流动的改革,这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在现实中,有些地区的初中优质校和薄弱校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甚至还在拉大,尽管各地教育部门为免试就近入学陆续推出限制学生跨区域择校、禁止学校举行入学测试、取消“占坑班”等举措,却仍没能使择校热度降下来;《实施意见》明确优质初中要纳入多校划片范畴,也在一些地方早已尝试,但效果并不理想;电脑派位原本不失为一条缓解择校热的途径,但如何做到名校所有学位都公开摇号分配,也还没有找到可行的办法;即使今后把招收特长生的比例控制在5%,如果原有运作机制不变,特长生招生领域就依旧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如果我们放眼世界就会看到,其实在不少国家都存在择校现象,即使在那些义务教育发展均衡的地方,也有一些受教育者会根据自己的个性、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确切地说,他们择校并不是因为学校质量存在差异,而是选择学校的特色。“特色择校”立足于一种比较健康的基础教育环境:学校的办学质量相当,但各有各的办学特色。
而当下我国的择校则基本上属于“质量择校”。如果90%的公办教育资源能做到均衡配置,还会有多少人去择校呢?遗憾的是,一些地方政府不仅鲜有治理“质量择校”的实际行动,还对本应受到尊重的“特色择校”也一并加以治理,结果正如公众所见:推进就近免试入学,催生出了“学区房”;禁止名校笔试、面试,致使招生转入了地下。
有效治理择校热,需要推进教育改革。比如建立学区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拨款委员会,由前者负责制定本学区的教育发展战略,由后者负责教育拨款预算,并监督政府部门拨款。如此,以往由于政府主导教育拨款模式而造成的区域内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局面,将有望得到根本改变。
(责 编 子 君)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