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首都基础教育的基石

五十五度春秋,印证着北京教育学院的光荣历史
北京教育学院诞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事业的艰苦创业之际,复兴于改革开放、尊师重教的时代洪流之中,经历了世纪之交的两次重组与深度融合而发展壮大,在新世纪阔步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中小学生数量剧增,而教师状况不能适应人民教育事业迅猛发展的需求,北京市政府决定创办一所负责教师进修的专门学院,“逐步地、重点地组织教师业余进修”,北京教育学院的前身──北京教师进修学院应运而生,继而根据中共北京市委“五四决定”,为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承担起师资在职进修与教研的任务,开创了首都中小学校长、教师终身学习的先河。
1978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停办的教师进修学院复院并更名为北京教育学院。次年,北京教育行政学院成立。为解决师资数量与质量的急需,学院开展了教材教法培训,启动了学历提高培训,又于80年代初在全国率先系统地开展了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和教师全员继续教育。
1993年~2000年间,北京教育学院先后与北京教育行政学院、北京市英语教师培训中心、北京成人教育学院、北京实验大学、北京市成人教育服务中心合并,先后设置了“北京市普教系统干部培训中心办公室”、“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办公室”、“北京教育党校”和“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办公室”等专门机构。学院功能定位进一步明确,办学层次与规模、学科结构与专业水平、学术规范与研训质量都迈上新的台阶。
新世纪,学院发展迎来新机遇,也面临新挑战。2005年学院第一次党代会明确了“首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融通的专业化、综合化、现代化的校长教师培训基地与党建研修中心”的办学定位。
在学院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党和国家的几代领导以及北京市委、市政府都对尊师重教、人才强教乃至教师培训事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正是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与领导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北京教育学院逐步建设成为首都人才强教的重要支撑力量。
五十五载耕耘,收获着北京教育学院的丰硕业绩
从伴随着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奠基创业而承担起首都师资培训的重任,到顺应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根据国家教师专业标准的不断提高,积极开展师资学历补偿教育和继续教育,直至面对新世纪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新要求,努力遵循校长、教师成长规律,组织针对性强且效果明显的大规模专业化培训,辛勤耕耘换来了学院办学的丰硕成果。
仅据复院30年来统计,学院培养本专科毕业生7.3万余人,研究生课程班毕业生1.5万余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小学教育专业助考毕业生1.5 万余人,各级各类继续教育培训30余万人次,培训覆盖率达到全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98%的校长与党政干部和80%的教师。从中涌现出一批劳动模范、优秀教育工作者、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师德标兵。
特别是近几年来,学院紧紧围绕促进首都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坚持“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服务急需”的原则,有效开展了“绿色耕耘”、“春风化雨”、“祥云行动”、分类分层分岗开展干部培训、骨干教师与学科带头人培训、新课程改革培训、德育队伍培训、“育体、育心、育人”迎奥运培训、信息技术应用培训等一系列大规模培训行动,积极主动地为首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服务,惠及全市10万余名一线校长、教师。学院还积极主动为兄弟省市校长教师培训提供有力支持,先后开展了西藏拉萨、新疆和田、巴东三峡库区的对口支援,承担了新疆双语骨干教师培训、全国骨干班主任国家级培训与远程培训、西部地区体育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受到教育部和各地的好评。
五十五年求索,积淀着北京教育学院的宝贵经验
在各级政府的关怀指导下,在区县培训机构的鼎力支持下,在广大基层学校校长、教师的积极参与下,经过几代教育学院人的共同努力,学院发挥了首都人才强教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成为高水平、有特色的校长教师终身教育的专门学院。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积累下丰富的办学经验,创造出鲜明的办学特色,传承着宝贵的精神财富。
科学定位:在坚守中创新,在创新中坚守
55年来学院几经分合重组,办学任务也不断调整,但坚持为提高北京普职成教育质量服务的核心功能和开展基础教育干部教师培训的首要任务从未改变。近些年来,学院深刻领会市委、市政府坚持独立设置北京教育学院的战略意义和教育部的相关精神,始终高举干部教师继续教育的旗帜,不跟风、不浮躁、不摇摆,以“心系首都教育,造就首都教育家;情系学院发展,营造教师发展的摇篮”为全院共同的价值追求,“做首都基础教育的基石”决不动摇。
在坚守办学方向的同时,学院努力在创新中实现超越。从建院初期的“教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到复院后的教材教法培训和学历补偿教育,再到近几年来大规模的干部教师专业化培训,无不体现出办学上的与时俱进,都需要对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以及干部教师的需要做到及时的把握乃至准确的“预判”,我们形象地将其称为“打移动靶”。
坚守是为了履行使命,而创新是为了与时俱进地更好坚守。在“变”与“不变”的对立统一中,保持自身发展的“定力”与“活力”,正是学院55年来践行的一条基本经验。
肩负职责:胸怀教育大局,心系服务对象
北京教育学院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全国教育发展的大局、特别是首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息息相关。我们为大局服务的重要方式就是通过提供专业培训,建立社会、政府需要与校长教师自身发展需求有机结合的纽带,保证政府公共教育政策的落实,同时促进培训对象自身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透彻理解教育公共政策的核心价值目标,准确分析政策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了解培训对象的现状与教育方针政策实施之间的差距,在培训的设计与实施中努力缩小二者之间的落差,想政府之所想,急基层之所急,解校长教师之所需。
胸怀教育大局,心系服务对象,通过有效培训架起衔接政府需要与师资需求之间的桥梁。近几年来,学院精心设计与组织实施的一系列重大培训项目,得到各级政府信任、基层学校与教师校长欢迎、社会认可,正是通过实践印证了办好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专门学院的这条宝贵经验。
遵循规律:从“专门”走向“专业”
一所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师培训院校,从“专门”走向“专业”绝非一朝一夕,也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需要我们调动全部可能的资源,持之以恒地建设,有意识地锤炼。
要走向专业,就必须打造一支专业化的队伍。要培育这支队伍的专业情怀,形成对教师培训事业崇高价值的高度认同。无论哪一个时期,学院最宝贵的财富都是那些既有较高学科专业水平、又熟悉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上讲台、下学校才有真正的发言权。无论哪一个阶段,教育学院倡导的科研都不仅仅是纯学理性的研究,而是将先进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有效衔接的实践性、应用性、对策性、操作性的研究。实践证明,以研促训,研训一体,在丰富的培训实践中开展课题研究。同时,以研究的态度和方法促进培训质量的提升,是学院实现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校长、教师成长规律的研究以及对师资培训科学规律的探寻与驾驭。从“专门”走向“专业”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追求过程。它既是学院的立足之本,也是不断提高质量、创新特色、创造品牌的保障。
注重实效:采取任务驱动,实现以学促变
在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的直接领导下,学院本着“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解决急需”的原则,围绕提高农村教师专业素质与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目标,举全院之力,聚全市培训精华,实施“绿色耕耘”培训行动,自2004年暑假全面启动至今,含燕山在内的所有远郊区县16个学科两万余名中小学教师和300名校长接受了市级培训,选送参训的小学800所(占远郊区县小学总数的95%),中学363所(占远郊区县中学的99%);为学员发放数字化教学资源包1.2万余份;收集评选学员论文、教学设计、专业发展规划等两万余篇,集结出版《绿色耕耘成果书系》共18卷;以区县为单位组织培训成果展示交流100余场次,先后共有500余名学员被评为“绿色耕耘优秀园丁”,为首都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刘淇3次批示,肯定“绿色耕耘方向正确,效果明显,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从奥运备战之年到奥运决战之年,我院举办了“育体、育心、育人”传承奥运文化——迎奥运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心系奥运·相约明天——‘绿色耕耘希望杯”中学英语教师口语大奖赛等一系列有关“迎奥运”培训项目。其中“育体、育心、育人”培训,以“抓教育、提教师、促学生、作贡献、留遗产”为培训目标,以“普及奥运知识、传承奥运文化、学习奥运礼仪、精通体育技能、宣传服务奥运”为培训内容,突出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2007年3月6日,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等出席培训项目开班典礼并为“奥运教育培训基地”揭牌,学院成为北京市第一个中小学体育教师奥运教育培训基地。何振梁先生还为培训班学员讲授奥运教育第一课。此项培训遍及各区县,完成全市近7,000名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奥运文化与体育技能培训,开展了89个奥林匹克教育主题活动,走进了30个社区、16所敬老院。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第29届奥组委主席刘淇出席了“育体、育心、育人”迎奥运培训成果展示,对我院工作予以充分肯定。2008年8月,在奥运成功举办的同时,北京市7,000名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签名感言录装订成册,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为之题词,丰富了奥运教育的文化遗产。
整合资源:坚持开放联合,构建培训体系
坚持开放联合与资源共享,是开创首都人才强教新局面的重要保证。学院发挥首都智力资源优势,联合大学、科研机构和区县培训机构及一线中小学校的特级教师,组成“送教区县”的动态讲师团。以“绿色耕耘”项目为例,承担培训任务的院士、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外籍教师超过1,000人次;参与追踪指导的市级和地方导师达1,200人次。开放合作的培训理念还体现在另一个重要方面,即真正把培训对象作为培训的宝贵资源,作为创造潜能释放与持续发展的主体。“绿色耕耘”中尝试的互教互学、现身说法、操作示范、同行引领等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
优化生态:营造人文环境,实现和谐发展
几十年来,学院围绕中心工作,加强自身建设,拓展外界联系,党政同心、上下协力、团队配合、内外协调,形成了有利于事业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
学院始终重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每当学院发展的关键时期,学院党委审时度势,正确把握办学方向,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发挥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学院注重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倡导“教师之师”的师德风范,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与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注意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努力使每一个党支部都成为战斗的堡垒,使每一名党员都成为先进性的旗帜。
学院按照“精简高效、有序协调”的原则,调整机构,突出主业;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吸纳优质教育资源,拓展办学空间;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起服务全市的远程教学系统、信息服务系统和培训管理系统;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切实提高后勤保障水平。
忆往昔,历史值得尊重,令人自豪;看今朝,前程任重道远,催人奋进。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前人铺筑的基础上,教育学院人将继承和发扬“做首都基础教育的基石”的优良传统,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宽广的眼界、更加坚定的信念,全力建设好教师、校长终身学习的绿色基地,全心守护好陶冶师德情操的精神圣地,营造起孕育新世纪首都教育专家的人才培训高地,打造出教育科研创新实践的前沿阵地,开拓出汇集国内外优质培训资源、传播学术成果、促进转化应用的集散地,使北京教育学院跻身全国专业化与示范性教育院校的前列。■
[责任编辑:包和春]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