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作弊原因浅探及预防对策

周梦舟+张毅+代俊+穆杨+石勇
[摘 要]大学是社会培养和储备人才的摇篮。大学生作弊之风蔓延,不单会对学生和学校产生不良影响,也会因一批批缺乏诚信的大学生走向社会而对整个社会造成恶劣影响。因此了解大学生的作弊动机及因素,从而建立一系列的预防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从主观动机和客观因素(社会、家庭、学校)分析大学生作弊的原因,从培养诚信意识、完善考试评价体系、提高课程质量、建立个人诚信体系等方面建立作弊预防体系,从源头杜绝大学生的作弊现象。
[关键词]高等院校;作弊因素;预防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1-0070-03
一、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现状
自1300多年前中国考试制度建立开始,作弊现象就出现了,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作弊的手段也越来越丰富,从之前的偷看、夹带、传纸条等,到运用手机、隐形耳机等高科技产品实施作弊,越来越不易被监考员察觉。而被认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近些年也屡屡曝出作弊丑闻,让人不得不对作弊行为重视起来。作弊在各种考试中都存在,大学生作弊行为屡屡被曝光,越来越严重。[1] [2]
作弊虽然是少数考生的行为,但如果不加以重视和及时有效地规避,必然会引起一系列问题。首先,作弊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原则,而失去了公平的考试,就不具备其本该共有的作用。如果作弊之风蔓延,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进取精神将受到极大的打击;通过考试而进行的各种评比,也将失去意义。其次,作弊是学生个人诚信、道德缺失的表现,无论作弊成功与否,都会对学生本人造成心理压力和思想影响,甚至扭曲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弊得逞会导致学生道德和法律观念的缺失,为今后的人生道路埋下不良隐患,而被发现的学生轻则记过,重则开除,不但多年的努力付之东流,而且作弊的阴影也将跟随其一生。再次,作弊会破坏良好的学风建设。大学是为社会培养和储备人才的摇篮,如果大学生作弊之风蔓延,不单会对学生和学校产生不良影响,也会因一批批缺乏诚信的大学生走向社会而对整个社会造成恶劣影响。[3] [4]
针对大学生屡禁不止的作弊现象,以及其对各方面的不良影响,教育工作者们急需深入探究这一问题出现的各种原因,并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出路。
二、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
(一)主观因素
作为作弊行为的主体人,大学生本身的心态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促使学生们萌生作弊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应付考试。不少学生为了高考取得佳绩,常年在高压状态下被动学习,早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传统的教育让他们习惯于被动的、填鸭式的学习,当他们进入大学的校门之后,突然间失去了家长的督促,加上大学教师也不像中小学教师管得那么严了,所以他们之前紧绷的弦突然松弛了下来。这巨大的反差使得很多学生不知所措、迷茫困惑,并开始放纵自己,不上课,不看书,不复习,一到考试就企图作弊过关。此外,还有一些学生因突发的客观原因耽误了学业,为了摆脱低分数和留级的困扰,从而不惜在考试中投机取巧,孤注一掷。
2.好胜虚荣。考试是教师考查学生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学生凸显自己价值和荣誉的一种方式。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高分可以用来证明存在感。因此有些学生为了获得同学的羡慕、家人的表扬或者奖学金的名额等,不惜采取作弊手段。
3.盲目跟风。有些学生作弊并不是为了某种特殊的目的,只是因为大家都作弊了,自己也就跟着作弊了。他们往往抱有别人都作弊,自己不作弊就亏了的心理。
4.被动作弊。在作弊过程中,不单有抄的学生,还有被抄的学生。而这些提供答案的学生,其实就是被动作弊。他们有的是抹不开面子拒绝同学,有的是收了好处不得不提供答案。
(二)客观条件
1.社会因素
社会对个体往往起到潜移默化、不可抵挡的影响,社会不良风气的熏染,是导致大学生作弊现象的重要外部因素。现在社会比较浮躁,大多数人都希望不劳而获,一夜暴富,总想着如何走捷径去获得成功。除此之外,现代社会是一个非常看重学历与成绩的社会,学历与成绩往往和就业、工资、晋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就导致很多大学生不惜铤而走险。社会不诚信之风蔓延,很多商家为了赚钱而不择手段,假烟、假酒、假币等层出不穷,这些社会现象都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
2.学校因素
考场管理。学生作弊,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考试管理不到位。如考场座位拥挤,可使学生随意看到他人的试卷;监考老师人数不足,管不过来,更有一些监考老师本身对作弊行为就不以为然,因而对学生的作弊行为放任不管,造成了更大范围内的作弊。曾有学生坦言,本来是不打算作弊的,但是看到其他同学作弊老师不管,觉得自己不抄就亏了,于是也跟其他同学对起了答案。
学业压力。所有的高校都要求学生在毕业前修满规定学分的课程,并不得有不及格的课程。虽然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这一要求是合理的,但在考试中,还是有很多学生不愿意通过自己的正当努力来满足这一要求。针对考试不及格的学生,有些学校会给一次补考机会,有些学校会要求学生直接重修,还有一些学校会要求不及格科目达到一定数量的学生直接降级。这些制度意在督促学生学习,却成为学生考试作弊的最主要因素。随着“惩罚”的加深,更多的学生甘愿铤而走险。
课程安排。我们在监考中发现,不同课程出现作弊现象的可能性和规模是不尽相同的。有些课程的考试很少有学生作弊,而有一些课程的考试经常出现大规模的作弊现象。探究这些差异,我们发现了几个主要原因。其一,课程的趣味性。学生们感兴趣的课程出勤率较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较高,所以学习效果显著,学生往往在课上就学习和理解了一大半,从而减轻了考前复习的压力,进而可以轻松备考,并考出不错的成绩。其二,实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往往不容易出现作弊现象。这些课程虽然趣味性不强,但依然能够得到大部分学生的重视,为了今后的工作,学生们也会努力掌握,因而作弊率也不高。当然,那些需要死记硬背且 “没用”的课程,就成了作弊的高发区。
考试形式。考试的形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作弊现象。一些不需要理解,在书本上就能直接找到标准答案的试卷,就比较容易作弊。而有些试卷形式灵活,需要学生理解内容,或者阐述自己观点的,就不容易作弊。还有一些试卷,虽然内容上并不创新,但通过打乱卷面试题顺序、选项顺序等,也增加了学生作弊的难度。
3.家庭因素
不良榜样。众所周知,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导师,父母的言行举止、态度思维等对子女的影响是深刻且持久的。有些学生作弊,是因为父母本身的诚信意识不高,在日常生活中就不诚实守信,导致子女的诚信意识淡薄,养成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性格。更有一些家长怂恿子女通过作弊获得高分,殊不知这不但会影响孩子的人生观,还会给孩子今后的道路埋下不良隐患。
强势高压。大多数情况下,父母并没有鼓励孩子作弊,甚至不知道他们作弊,但是这并不说明这些家长在作弊这件事情上没有责任。很多家长望子成龙,盲目攀比,对子女的成绩过于看重,他们期盼的表情,苛责的语言,严厉的体罚,都在无形中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考试压力,逼得一些学生通过作弊获取高分来迎合父母。
三、作弊预防体系的建立
在面对大学生作弊这一问题上,各个高校不能只是通过更严厉的处罚来解决问题,科学的综合预防要比简单的严惩不贷更有意义。针对学生作弊主要动机和客观原因,我们提出了以下预防措施。
(一)培养诚信意识
高校作为大学生管理的主体应注重诚信教育的开展。在新生刚入校时就应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学习校纪校规,认识作弊的严重性,在此之后由专任教师开设思想品德与诚信教育的课程,提高学生对作弊危害性的认识及对诚信重要性的认知,并在考试前进一步强调考风考纪。同时高校应注重诚信氛围的营造,无论是教师、领导还是辅导员都应加入到诚信教育的工作队伍中,齐抓共管大学生作弊行为,促进良好校风和学风的建设,在学校中形成一种“以诚信为荣、以作弊为耻、违纪必罚”的氛围,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通过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遏制住作弊之风。
(二)完善考试评价体系
考试的原本目的是为了反馈学生对教师所教授内容的掌握情况,在此基础上可以促进教师更好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但是现有的考试内容死板,手段单一,且奖学金等都和成绩息息相关,一张卷子决定一切导致学生铤而走险。因此我们需要对考试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变革,建立能全面、科学评价学生综合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的考查体系。在考试内容上,应减少概念性知识点的考查,加大对知识点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的考查;在考试形式上,除了书面考试外,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如:加大实验动手能力的考查,加大平时课堂上问答情况、课堂表现、平时作业情况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可以让学生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完成特定项目,从中考查其实践能力。此外,在学生的奖励机制中,不应只看考试成绩,而应全面考量学生的综合能力、思想品质(尤其是诚信品质)等。这些方式能改变一考定乾坤的情况,并引起学生对平时学习和知识应用的重视,能让教师对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效果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三)提升课程质量
1.课程设计实用性
现行高校在学科的课程设计中存在和实际严重脱节的情况,并且过度偏向于理论的学习,导致学生觉得课程学习枯燥无味,且对将来的就业无太大帮助。因此高校应科学地设计学科的课程,摒弃一些和实际应用领域脱节的课程,加入更多实用性强的实践课程,以更好地让学生掌握、了解并运用所学基础知识,更好地促进学科的发展和学生的就业,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2.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现在高校教师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科学研究上,在教学上所花的时间较少,导致很多学生觉得所学内容很无聊,产生厌学情绪。高校应将教师类型划分明确,减少教师的负担,让搞科研的教师专职搞科研,让搞教学的教师能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中,并采取教师评课、学生评价等方式提高专职教学教师的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减少作弊的现象。
(四)建立个人诚信体系
目前高校的诚信氛围和环境尚未形成,并且缺乏一种诚信体制的约束,导致作弊现象越演越烈。如同银行设置信用体系一样,高校也应建立一个健全的诚信体制,将学生各方面的表现,无论是成绩还是综合能力,可采取诚信积分制,当学生毕业时,诚信积分会和找工作和银行信用申请挂钩。这种以诚信为基石的个人信用评价体制是个人社会生活的通行证,一旦信用体系受到损害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会使学生在作弊时有所顾虑,减少作弊现象的发生。
四、结束语
作弊与诚信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问题,但是高等学校作弊预防体系的建立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但需要改进普通高等院校教学方式与课程考试考核模式,完善考试监考机制,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和学习气氛,更需要家庭乃至社会的支持和重视,只有各方面都重视起来,协调起来,从小细节入手,多管齐下,才能预防并遏制住高校作弊的这股不良之风。在习总书记强调法律治国的今天,我国已经在逐渐地完善各领域的法律,因此也应该从国家层面出台和作弊、诚信相关的法律性文件,从法律层面束缚住作弊者的手脚,维护考试秩序,给高校学生一个健康、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
[ 注 释 ]
[1] 何云峰.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新动向、归因及防治[J].高等农业教育,2009(3):39-41.
[2] 沙莉.当代大学生对考试认知的变化及管理对策[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10-212.
[3] 陈敏.改进高校考试管理制度[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S2):121-123.
[4] 文莉.大学生考试作弊模式、原因及对策分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
[责任编辑:覃侣冰]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