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英汉语篇功能对比分析
内容摘要:现存的古诗英译研究大多从翻译理论的角度进行,但语言学理论也为评析译作提供了客观的理论依据。本文以韩礼德功能语法的语篇功能为理论框架,选取唐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及其五个英译本,从信息结构系统和衔接系统两个方面进行探讨,验证语篇功能在语篇分析和翻译研究中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语篇分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古诗英译 系统功能语法
一.引言
韩礼德认为语篇功能不仅表明信息与其他信息之间的关系, 而且还显示信息的传递与发话者所处的交际语境之间的关系(Thompson,2000:F19)。而诗歌作为一个精炼的语篇,也必然能够以韩礼德的功能语篇进行分析。因此,本文选取刘军平、王玉书、Witter Bynner、何中坚和许渊冲的译本,从信息结构和衔接系统角度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译文进行分析,验证语篇分析理论在诗歌翻译研究中的可操作性。
二.信息结构分析
最常见的信息单位结构是已知信息+新信息。一般来说,已知信息出现在新信息前面,新信息则出现在信息单位的最后。信息中心,即新信息的最高点,通常是信息单位的最后一个实义词项(胡壮麟等 2005:173)。句子的信息结构呈现了语句中的信息分布,信息结构分析则能够促进读者对语篇的内容和结构的准确把握。就《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第一句的“异客”、二句的“思亲”、第三句的“高处”(山)和第四句的“少”是各诗句的信息中心。下面对五个英译本的信息中心进行分析。
通过上表分析可知,刘译本前两句的信息中心和原文重合。Bynner译本后两句的信息中心与原诗相一致。而许译本则没有考虑到信息的递进,没有将每一句的信息中心放置句末,没有与原诗一致的信息中心。王译本最后一句信息中心与原诗相契合。而何译本的信息中心则与原诗完全相符,充分地考虑到了语篇中信息结构。然而,诗歌的翻译还要考虑尾韵(音美)效果。信息结构与原文最契合的何译本没有体现诗歌的音韵美。同样,Bynner译本也没有注意诗歌韵脚,译本以一种自由体诗的形式出现。而刘军平为了实现诗歌的音韵美,有意识地将最后一句中的would放置于句末。许译本和刘译本均有音美之效,分别采用aabb(guest一dearest; dogwood一would)和abab(land一hand; holiday一away)的形式,传达了唐诗的意美和音美。所以从信息结构的角度上,何译本和原诗最为契合。然而综合考虑诗歌本身的音美后,刘译本更值得推崇。
三.衔接手段分析
根据韩礼德的观点,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包括:照应、省略、替代、连接、重复、同义(反义)、上下义(局部整体关系)和搭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为一个精简的语篇,每行的意义单位之间都存在着语义联系。原诗共有两处衔接。原诗题目中的“九月九日”即中国的重阳佳节,与第二句的“每逢佳节”相呼应,属于语法链接中的照应手段。而原诗的第一句重复使用了两个“异”字,属于词汇衔接手段下的重复手段。除此以外,原诗后两句的“兄弟登高”和“少(我)一人”在语义形成对比,与词汇链接中的反义手段和连接中的转折关系相近。但汉语注重意合而含蓄,不通转折连词和反义词来强调其对比。故笔者不将其计入原诗的链接手段。
在刘译本中,题目中的Double Ninth Festival与第二句中的on this festival相照应,属于内照应的前指。第二句(My yearning doubles on this festival for my dearest)中两个my为人称照应,用于指代上文出现过的人物I,同样属于内照应的前指。因为有时候“重复也可以是同根词的不同形式”(胡壮麟等 2005:186),第一句(A stranger in the strange land, Im a gust)中,名词stranger和形容词 strange属于词汇链接中的重复手段。第三句(As brothers up the mountains, pick the dogwood)中,as起到语法连接作用,应用了语法链接中的连接手段。此外,该译本中还出现两组同义关系。第一句中的stranger和gust以及第四句中形容词gala与第二句中的名词festival。因为同义词和反义词是广义的概念,它们不受词性的限制(胡壮麟等 2005:186)。
在Bynner译本中,第二句(I am twice as homesick on this day)中的this day意为重阳节这天,前指题目中的the Mountain Holiday,应用了语法链接中的照应手段。同样,最后一句(Each of them a branch -- and my branch missing)中的them前指第三句(When brothers carry dogwood up the mountain)的brothers,my前指原詩主语I,branch前指第三句中的dogwood。同时,branch连续出现两次,是词汇链接中的重复手段。除此之外,Bynner在第三句中还用了连词when表示时间关系,属于语法链接中的连接手段。
许译本中衔接手段使用较少。在第一句(Alone, a lonely stranger in a foreign land)中有一组词汇同义,即lone和lonely。第二句(I doubly pine for kinsfolk on a holiday)中holiday前指题目中的Mountain Climbing Day,是语法链接中的照应手段。此外,第一句的a lonely stranger、第三句的my和第四句的me,都是主语I 的照应。
在何译本中,诗歌的主语I和第二句中(On all festivals, longing thought for my family overflow)的my family以及第三句(I know from afar, my brothers are climbing the heights)中的my brothers形成照应手段中的人称照应。第四句(All wearing dogwood sprays but one doesnt show)句首的all替换的第三句提到的brothers,属于语法链接中的替代手段。而第四句句中的but将兄弟们都登高插茱萸和我一个人在异乡这两个具有转折含义的句子连接在一起,属于语法链接中的连接手段。
在王译本中,出现了较多的链接手段。题目中的Mountain Climbing Day与第二句(I doubly long for folk at home on each feast day)中的 feast day相照应。诗歌主语I和第三句(I know from afar: On my brothers climbing spot)的my 形成人称照应。第一句(A lonely stranger in a strange land far away)的a lonely stranger和最后一句(They will find among dogwood wearers one man short)的one men分别是主语I的前照应和后照应。这些都属于语法连接中的照应手段。而第一句的stranger和strange以及第一句的far和第三句的afar则属于词汇链接中的重复手段。
经过上述分析,将衔接手段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及其五种英译本中的使用次数统计如下:
从表中不难看出,五个英译本采用的链接手段远远多于原诗。除去原诗所采用的照应和重复,五个英译本还运用了连接、同义和替代的链接手段,使得译文成为一个语义上连贯的整体。同时,这也验证了汉语和英语在衔接手段方面的不同。汉语是意合的语言,衔接手段使用的比较少。而英语是形合的语言,常“使用明显的形式标记, 如屈折变化、介词、连词等, 将词组、甚至段落连接起来”(范红升,1996:53),逻辑性强,十分严谨,也会使用较多的衔接手段。
四.结语
国内外学者大都从翻译理论的角度去赏析和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的翻译,但韩礼德的语篇功能理论也为评析译作提供了客观的理论依据。本文以语篇功能理论为基础,从信息结构和衔接系统两个角度对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及五个英译本進行分析,发现在信息中心方面, 除了少量的不同之外, 源语语篇与五个目的与语篇大部分是相似的。在衔接系统方面,汉语原诗使用的衔接手较少;英译文为了实现整体的连贯,突显内在逻辑,使用了较多的衔接手段。通过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及其英译的语篇分析,可以发现语篇功能为翻译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角度,能够促进学者以新的眼光看待唐诗英译中所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Thompson,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北京:北京外语与研究出版社,2000.
[2]范红升.英语形合与汉语意合的特点对翻译的启示[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3,(3).
[3]何中坚.一日看尽长安花:英译唐诗之美[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4]黄国文.对唐诗《寻隐者不遇》英译文的功能语篇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5).
[5]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刘首顺.唐诗三百首全译[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7]霍松林.名家讲解唐诗三百首[M].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8]许渊冲.唐诗三百首(中英文对照)[M].北京:中译出版社,2007.
(作者介绍:郑晨怡,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