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怎一个情字了得
陈 萍
【摘要】学生越来越厌烦写作,写出来的文章更多的是胡编乱造,无病呻吟,不能打动读者。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喜欢写作,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一个棘手的问题,首先应该从思想上鼓励学生大胆抒真情实感,发真知灼见;其次要将生活体验引入作文教学,在生活中孕育情感;第三,要有创意的表达,形成自己的风格。
【关键词】写作;真情实感;生活体验;创意表达
批改学生的作文,越来越感到麻木,提不起精神,因为真正有文才的、能打动我的文章很少,他们总是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甚至胡编乱造,没有真情实感。平时对学生的调查中,很多都反映特别厌烦上写作课,作为一个语文老师,面对这样的尴尬,我不得不深思: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对写作课的厌烦?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不排斥写作文并进而喜欢写作文呢?下面我想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学生随笔引发的思考
刚接任高一时,自己就暗下决心,一定要从头开始,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于是我开始了“魔鬼式”的写作训练。常常每周布置一篇随笔,三周布置一篇作文。每到布置这些作业时,总是“哀鸿遍野”,学生在叹气、在皱眉、在抗议!结果也非常不如人意。很多学生学到了诗人顾城的精髓,交上来的随笔往往只有一句话:“这周没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风平浪静,所以没什么好写的。”有些学生写是写了,但酷似流水账,比白开水还白。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尝试了解学生的想法,去听听他们的心声。没想到他们说:老师,不要让我们写随笔了,虽然说让我们随便写什么都可以,但我们实在没什么东西好写了,整天家里和学校两点一线能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呢?我们连以前初中发生的事情都挖出来写了。还是你规定一个题目让我们写吧,这样也有个范围。对此要求,我不禁愕然。
张志公先生曾经指出:“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现在学生生活面、知识面过于狭窄,难以掌握较多用以作文的感性材料,这才是导致写作陷入这样尴尬境地的原因。我们来听听一位考生的真实心声吧:“中学生,特别是初三、高三学生,老师把他们管得严严实实,像密封的罐头,与陶潜在《桃花源记》中描写的与世隔绝的那个村落里面的村民差不多。……他们在学校,成天来往于教室——寝室——食堂这个三角区,绝大部分时间耗在教室这个中心区。学习——吃饭——睡觉是他们每天进行的三步曲。试想,他们的全部时间几乎耗在教科书上,没有时间与外界沟通,世间发生的重大事情也不知道,仅这几本教科书,能提供他们丰富的作文材料吗?他们几乎与世隔绝,没有一丁点时间体验生活,哪能写出感人的文章来?哪能使作文水平很快提高呢?”
听到这样的心声,我不禁呜呼,学生是应试教育的奴隶,而老师更是应试教育的帮凶,我在教学中不知不觉也被卷进了应试教育的洪流。
二、写作教学路上的探索
真实是文章的生命,感情是文章的血肉。朱自清的《背影》父子深情感人至深,李密的《陈情表》至孝之情催人泪下,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句句含泪字字泣血。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的作文饱含真情实感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其一,思想上鼓励学生大胆抒真情实感,发真知灼见。
当我第一次提议学生可以在随笔中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情动而辞发”,胸中有积蓄写起来会真实感人,可是学生却说:我的心里话都写在日记里了,这是属于个人隐私,不可以给别人看的!再说有些东西写出来还指不定会被老师批评、家长骂呢!我想学生的日记绝对比他们的随笔精彩,因为日记是他们真正自主写作的体现,学生在平常的写作中不轻易动情,看到的是一种令人心寒的麻木,绝对客观的陈述;更有甚者,抄袭作文,生搬硬套,这样抄来的作文,事件是盗来的,情感是偷来的。著名国学大师夏丐尊一直教育他的学生“不准讲空话,要老实写”,写自己的真情实事,不瞎编,不夸张。对此,我深有感触,所以我经常鼓励学生“放开喉咙说话,敞开心灵作文”,鼓励学生写“活水文”,允许思想“越轨”、感情“失控”,重要的是要树起“真实”这面作文的大旗。一开始学生欲掩琵琶半遮面、欲说还休,在我不断的精神灌输下,逐渐地就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由于学生亮出了真实的自我,所以他们的作文也就释放出了心灵的自由。在他们的作文中,有对自己精神家园失落的茫然,有对沉迷网络的悔恨,有对腐败现象的批判,有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每当这时,我才感到真正打开了学生心灵的“天窗”,看到了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听到了他们真实的声音。
其二,将生活体验引入作文教学,在生活中孕育情感。
生活才是情感产生的土壤,情感植根于生活,可以说,离开生活就无所谓情感。因此,要获得真情实感,根本经验就是实感生活。写作与生活的关系也一样,写作不能离开生活,没有生活,也就没有写作。所以,我们要教育学生多面向社会,多关注生活,要以饱满的热情去观察和对待周围的客观事物,去建立情感,再将这种感情融入写作中,这样也就不愁文章没有情感,没有感染力了。作文的一大弊端就是造假,学生为了迎合老师,去写自己没有经历、没有感受乃至根本不知道的事,比如拾到一个钱包上交、下雨时老师为我打伞、某师傅为我修车不收钱等等。我们承认现实生活中确有这类事情,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即使遇到,可能在你的生活中并没有引起多大的震动和影响,反倒是其他事情可能更使你积淀于怀、铭心刻骨,更急于想把它倾诉于人。那么要写就应该写这样的事。因为这样的事里会饱含你浓重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它会更加充分地把你对社会、对人生的思索演示出来。要做到这些,作为我们教育者就要让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走向学生真实的生活,走向创作的广阔天地,要和大自然接触,把心扉打开,让风声撞击耳鼓,让泉水净化心灵,还要让学生用正确的眼光去审视生活,去体验生活的滋味,去抒发自己的情感。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写作课,天上下起了几年难得一见的雪花,我决定把学生带到学校前面的公园去,与雪花亲密接触。那节课学生特别兴奋,我们一起玩雪,一起谈论下雪的感受,一起回顾有关写雪的名句、美文,学生都说这两节语文课将是他们最美好的回忆,那次写出来的作文也特别的优美,感情特别真实,不像平时那样无病呻吟。
除感知生活外,还要深入地思考生活,使生活理性化、情感化。如果对生活知之不深、感之不切,那么作文时要么写不出来,要么胡编乱造。同样的,如果对生活感受不深,那么文章也就无法感动人。感受与思考是文章的体温和灵魂。
其实,生活从来不向我们封闭,封闭的,只是我们的心灵,而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的门户,汲取更多的写作活水源。
其三,要有创意的表达,形成自己的风格。
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涵养,使每个人在表现个人情感好恶上,在运用写作手法上,都体现出一种独有的特色,这就是所谓的风格。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你只要闭上眼睛回味一下,课本里读过的鲁迅、茅盾、老舍、巴金、冰心的作品不是可以领悟到吗?这些名家的名作,都是倾注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都是从血管里流出的血凝成的。许多中学生的作文之所以平淡无奇,甚至千篇一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盲目追求共性,人云亦云,有意无意地掩饰了个性,因此文章生机荡然、活力无存。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一句非常精辟的忠告:“一个人只有在他每次蘸墨水时都在墨水瓶里留下自己的血肉,才应该进行写作。”有创意的表达常常是好文章的标签,我们在表达个人的感受与思考时,要能够写出它的独特性,要敢于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抒自己想抒的情。
总之,写作活动是一种个性化行为,是一种精神的旅行,我们应该放开学生的手脚,为学生提供阳光灿烂的地带,让他们在自己的精神领域敞开心扉,用真情实感纵情歌唱、自由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