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专业救助船舶在岛礁区救助遇险人员的施救方法及风险防范

姚亮 姚文君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岛礁区的特点以及专业救助船舶在岛礁区作业的若干风险,结合笔者所在单位实际相关救助情况分析,总结了专业救助船舶在岛礁区救助遇险人员的施救方法和风险防控措施,最后对优化专业救助船舶救助设备配置提出思考和展望。
关键词:救助船 岛礁 方法 安全
0 引言
基于岛礁区水域环境较为复杂,救助船在其环境中开展救助作业存在较多的风险,因此只有科学地、客观地分析和认识这些风险,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措施加以防范,才能保证救助船舶在岛礁区开展救助作业的安全。本文结合笔者工作经验,对专业救助船在岛礁区救助遇险人员的施救方法及风险防范措施进行总结,旨在指导救助船舶在此类救助作业中能更为全面的认识有关作业风险,完善此类救助预案和风险评估,在今后的救助实践中,科学加以评估和防范,全面提高救助船舶科学救助、安全救助水平。
1 岛礁区水域的特点
水域礁石多,浅滩多,渔具多,障碍物多;
航道狭窄弯曲、可航水域有限,水流复杂,流向、流速变化大,有些地方有漩涡流;
水深变化不规则,水深处流急,水浅处流缓;
潮差大,经常有数米的涨落差;
岛礁间的狭水道存在风管效应,且风向、风速随航道弯曲、水道分支、地形高低变化较大等。
2 岛礁区水域救助的风险
岛礁区存在的水文、气象、地理及渔业作业特点,决定了对航行船舶构成巨大的事故风险,尤其是对于救助船舶,经常面对待救船舶或遇险人员处在非习惯航道和可航水域中,经常被动地漂移到大量障碍物和浅水区,需要冒极大的风险接近遇险标的。救助船存在的主要风险有:
2.1 触礁事故
水域内各类礁石繁多,尤其是不明形状、底质的暗礁危险更大。船舶为了避开浅滩和渔区,迫不得已把航线制订在离开礁石较近的地方通过,但一旦发生流速流向、风速风向突变,或者紧急避让船舶、渔网、渔具等,或是对陌生水域了解不足,或是分心和疏忽,就会瞬间发生触礁事故。
2.2 搁浅事故
以笔者所在救助局责任海区为例,其特点为沿岸水深普遍较浅,临近岛礁区的水深更浅,能够供救助船舶可航的水域常常呈沟形特征,一旦海底发生移砂,测量不及时,或者发生流速流向、风速风向突变,或者紧急避让船舶、渔网、渔具等,就会发生搁浅事故。
2.3 缠绕渔网事故
我国渔民通常以岛礁为住家之处,岛礁区水域常常是他们养殖捕捞的习惯区域,不仅大量布网捕捞,还常年有海带养殖,网箱养殖等固定养殖区,船舶盲目进入极其危险,势必造成各类损失,并常常发生螺旋桨缠绕事故。夜间进入更加危险。
2.4 碰撞渔桩等航行事故
渔桩由铁质或木质结构,常年布设,结构坚固,航行时与渔桩发生碰撞既损坏渔桩又会使船体受损,固定网箱的渔桩受损还会造成养殖水产大量流失,经济损失巨大。
3 岛礁区水域遇险的种类及施救方法
3.1遇险区域统计
笔者统计了所在救助局近5年岛礁区水域船舶的遇险区域,大体可分为两种,即本地型和输入型。
本地型遇险,是指遇险事故直接发生在岛礁区水域,遇险人员或设施需要外来援助,帮助其脱离险境。
本地型遇险常常是人员或设施本身在岛礁区作业、驻留,在突发情况下遭遇灾难,这种遇险大体分为以下几种:船舶翻沉;船舶搁浅触礁;船舶失去动力;人员落水;作业人员撤离;岛上居民伤病送医;汽车、飞机溅入水中等。
输入型遇险,是指遇险事故发生在其他开阔水域,受海上风流作用而漂移至岛礁区水域内,救助船舶实施救助、搜寻作业时需要进入岛礁区进行。这种遇险包括船舶翻扣漂移;船舶失控漂移、走锚;人员落水漂移等。
3.2事故发生的性质
笔者统计了所在救助局近5年岛礁区水域船舶的事故发生的性质可分为如下几种:船舶或设施在岛礁区翻沉、搁浅、触礁、失去动力、螺旋桨缠绕、对海底或沿岸设施构成危害;人员落水(溺水);作业人员紧急撤离(包括井架作业、工程船作业、网箱竹排养殖作业、垂钓者被困等);岛上居民伤病送医;汽车、飞机落入水中等等。
3.3施救手段及方法
目前,我国专业救助力量对岛礁区遇险人员的施救手段主要有以下三种:救助直升机、救助船艇和潜水打捞。这三种救助手段在使用场合和时机各有不同,在实际救助过程中能发挥的作用和设备优势也各不相同。总体来说,直升机在人员搜寻与援救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潜水打捞在水下救助作业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涉及专业的不同,这里主要介绍船艇在救助岛礁区遇险人员的方法。
3.3.1遇险船舶或移动设施发生搁浅、触礁、失去动力、螺旋桨缠绕、对海底或沿岸设施构成危害等情况时,救助船舶主要采取两种方法。一是拖救,将上述发生事故的船舶拖离事发危险地点,转移至安全水域,并协助其固定船位。这样,在救助财产的同时救助遇险人员,尤其是在恶劣天气和大潮差情况下,及时施救非常重要。对于螺旋桨被缠绕的船舶,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可派遣潜水员解缠,恢复其自身动力。二是接走遇险人员,在不具备拖救条件,或者情况危急时,使用大船强靠遇险船、出动救助艇、使用船吊等方法,将遇险人员及时转移到救助船舶上。
3.3.2船舶发生翻扣事故时,救助船舶应迅速抵达事发现场,对事发现场周围实施搜寻救助的同时,应尽快释放救助艇,使用铁锤等工具敲击翻扣船,排查被困生还者。
3.3.3海上在遭遇台风、寒潮大风等恶劣气象海况时,海上工程作业人员,或是网箱竹排上养殖作业人员需要撤离危险现场,岛上居民发生伤急病情况时需要及时送医。这种只需要接送人员的救助,在条件许可情况下,使用直升机救助是最快捷有效的方法。在确需船舶救助时,由于岛礁区水深的限制,尽可能出动救助艇摆渡遇险人员。在确实紧急情况时再采用大船直接靠泊接人。
3.3.4人员落水(溺水),人员落水事故发生后,常常首先需要搜寻,使用直升机是最有效的搜寻手段。需要动用船舶搜寻时,救助船舶在可航水域实施仔细搜寻的同时,应释放救助艇对浅水区、渔网区、靠近岛礁的交界水面进行搜寻。
3.3.5对于从大桥坠海汽车,飞机失事坠海的事故,船舶除海面搜寻救助外,还应及时组织潜水打捞单位,实施多渠道多手段救助。
4 岛礁区救助的风险防范
①岛礁区救助前的准备。事先研究航海资料。配备岛礁区的新版大比例尺海图、航路指南、水文气象资料,收集经验介绍,详细研究待命点辖区的岛礁区特点,包括风、流、水深、可航水域、礁石、障碍物分布、导航标志等,熟悉航海资料上介绍的各种信息。对配备的航海资料要及时订正。
收集岛礁区实际信息。利用动态待命机会,有针对性的巡航岛礁区,实地测量岛礁区的水深,海水变色情况等并与海图对比。掌握渔网、渔具分布情况,渔船习惯作业区域,岛礁区周围设施的分布等,及时记录发现的信息,并在海图上标注。
制订岛礁区可能发生事故的援助预案。了解待命辖区岛礁区的特点,船上事先评估本区域最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故,需要哪些援助,事先制订救助预案,配备必要的救助器材。如岛礁区是经常有船通过的狭水道,又是渔船习惯布网的区域,发生螺旋桨缠绕事故就会较多。
②进入岛礁区前和在岛礁区航行,必须经常收听当地的天气预报和注意天气的突然变化,如风、雨、雪等。检查驾驶台设备和机舱设备,要求全部处于备航状态。航行中船长应多派人手,加强瞭望,集中精力,专心航行安全。调整好雷达量程,注意灯浮、灯标、叠标等的信息,时刻掌握自身船位。水流湍急处,要根据本船的船速,考虑在强大的流速推压下能否控制自己的船位,防止被推向浅滩或礁石。
③注意水深变化,必要时连续测深,防止水深突然变浅发生搁浅、触礁事故。
④防止渔网缠绕发生事故,指派了头人员,观察渔网分布情况,备好双锚,夜间应开启扫海灯探明渔网。
⑤在外海发生事故的船舶或其他设施,应尽可能在外海完成救助接拖作业,防止漂移至岛礁区后发生搁浅、触礁等次生灾害。进入岛礁区施救应尽可能释放救助艇救人。
5 对岛礁区遇险人员救助的建议
对救助船舶来说,岛礁区救助存在着诸多风险和困难,尤其是水深的限制,提高岛礁区遇险人员的救助效率,应该考虑专业救助设备的改进和提高。
5.1提高救助艇的救助能力。分析岛礁区的特点后不难发现,当船舶无法进入事发水域时,营救遇险人员的责任完全依靠救助艇,目前我局的救助艇还存在诸多不适用性。建议建造抗风浪等级更高,能够容纳担架,防止渔网缠绕,防碰撞能力更强的救助艇。
5.2船舶规模均衡合理配置。建议尽早设计制造吃水较小,功率较大,旋回能力较强的新型救助船舶,适应岛礁区的人员救助。
5.3添置移动式测深仪。在救助船舶进入岛礁区受限水域时,施放救助艇携带移动式测深仪在可疑区域探明水深,救助船尾随深入。
参考文献
[1]朱玉柱.赵德鹏.黄晓丽.海上救助工作中救助船舶的优选原则与方法[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1999,04:48-51+64.
[2]何荣辉.大型救助船海上人命救助方法及注意事项小议[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4,02:28-29.
[3]余文杰.救助船舶接近落水人员操纵方法[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4,09:48-49.
[4]张建新,郑超.海上遇险人员搜救方法探讨[A].中国航海学会救助打捞专业委员会.救捞专业委员会2003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中国航海学会救助打捞专业委员会:,2003:6.
相关文章!
  • 融合正向建模与反求计算的车用

    崔庆佳 周兵 吴晓建 李宁 曾凡沂<br />
    摘 要:针对减振器调试过程中工程师凭借经验调试耗时耗力等局限性,引入反求的思想,开展了

  • 浅谈高校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

    聂森摘要: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国教育领域改革之中也逐渐引用了先进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很

  • 卫星天线过顶盲区时机分析

    晁宁+罗晓英+杨新龙<br />
    摘 要: 分析直角坐标框架结构平台和极坐标框架平台结构星载天线在各自盲区状态区域附近的发散问题。通过建